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时间:2024-12-02 07:48:57 水调歌头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两篇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它历经时间的考验,在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沟通古今人类共通的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列举如下: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两篇

  (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

  (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的意象的含义;

  (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做结。全词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忧郁、愁苦到豁达的胸襟。它道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2.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3.联系自身的实际,说说这首词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五、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其他作品的风格等信息。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1.导入

  月亮的圆缺变化给古代的文人墨客带来无限遐思,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吟咏千年的绝唱。现在就来一同回忆下我们学过关于月的诗句。(师生共同回顾诗句)在这些描写月的诗句中,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这样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词就好像是一朵世间少有的奇葩,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我们现在就来欣赏。

  2.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来简要地介绍苏轼及其创作风格。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对此词创作前夕苏轼的人生经历及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深情的介绍。

  (二)课文品读

  在音乐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范课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反复诵读,疏通文章大意,初步感受作者眼中的悲欢离合,对月圆人不全,此事古难全的真正剖析。

  1.诵读节拍的划分。

  [探究]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上阙与下阙各描绘了哪些画面?

  3.在上述画面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探究]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意境是情与景整合的结晶,诗歌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言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并说说是通过哪些句子来体现的?

  [探究]本词的这种情境给人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之情郁于中,发于外。意境是愁苦的。这首词寄予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忧思。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予了浓厚的感情。

  5.找出表示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探究]恨、难、但愿。恨:深深的遗憾。恨:深深的遗憾。恨月亮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因与亲人别离而恨,也因被贬而恨。难: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需伤感。但愿:只希望。充满期待和祝愿。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作者在团圆的中秋之夜,把酒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分析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明月”两句写端着酒杯问青天,由月亮而思念亲人,又想到自己的前途,因而伤怀。实际上“天上宫阙”暗喻朝廷。“我欲”三句表示总想回到朝廷去,但又心有余悸,害怕自己的政治见解与朝廷相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写自我解脱,最后推广到天下人。结合上下阙,作者的心境经历了4个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7.你认为哪句话表达得最精妙,妙在哪里?

  [探究]此词的经典之句何其多,每句几乎都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无需多讲,让学生自己体会是理解此词的最好方法。

  8.在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习了这首词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艺术手法

  1.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探究]联想、想象

  2、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探究]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四)知识拓展

  比较李白的《把酒问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和人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人眼里,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彼岸。但李白竟然能够坦然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驰骋想象,招呼明月作伴,表现了诗人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节操。同时,也明显地感到了李白的孤独。在苏轼眼中月亮是最纯洁的,不可以玷污的,他赋予了月亮最真挚的情感以表达挂念之情,月亮沾染了人生哲理,一生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都通过月亮表达出来了,融化在明月之中。(提示:尽量搜集多的诗句,从诗句中自己归纳总结。同时可以参考各类文献,尤其是诗词鉴赏类内容。)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及课后习题展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学活动的设计基本以学生的自主研读为主,老师以问题的方式辅助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4.情感体验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5.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及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离愁别恨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超然高格

  加载中,请稍候......

【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09-2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5-3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考题06-06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1-05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说课稿06-1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1-2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07-2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鉴赏08-1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2篇)08-2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2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