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7-22 17:09:53 水调歌头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优选]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2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翻译

  请告诉金国统治者,不要以为许久不见南方出师北伐,便认为宋朝没有了人才。但愿您这次使金发挥才干魄力,只手擎天,终究会显示万夫莫当的英雄气概。我们堂堂汉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远东流那样,年年向金廷求和?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

  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生长着的伟大人民当中,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让金人玷污和践踏的中原大地充满腥膻臭气,怎么能令人容忍?我们先烈为国献身的精神何在?我们的民族正义何时得到伸张?金人的气数已尽无需再言,我们现在正如日中天,必将获得最后胜利。

  注释

  北群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

  当场只手:当场大事,只手可了。

  毕竟还我万夫雄:毕竟我还是万夫之雄。

  我:指章德茂。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

  依旧只流东:我们汉使哪肯年年去朝见金廷。得似,哪得能像。且复穹庐拜,

  会像藁街逢:且去再拜你一拜,将来必将把你抓到我们的国家来。穹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顶毡房,这里借指金廷。

  藁街:汉朝长安城南门内给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本就是我汉族所有的国土,尧、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经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壤,土地。封,疆界。于中应有,

  一个半个耻臣戎:那里总有几个有骨头,以向异族俯首臣称为耻的!

  耻臣戎:指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爱国志士。戎,指戎狄,这里就是指金人。如许,如此的意思。

  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浆,以充饥渴。千古英灵安在,

  磅礴几时通: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磅礴,这里指的是浩然的气势。

  胡运:金国的命运。

  赫日自当中: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样子。

  评价

  有人批评陈亮的这首词并非“高调”,也就是说,这首词写的太直,不含蓄,因而谈不上上乘之作,其实,这种评价十分片面。一般情况下,诗词应写得含蓄,力戒平铺直叙,但也不能一刀切。没有真情实感的诗词,即使写得再含蓄,也浮泛无味,直中有深情,直而有兴味,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因此,气势逼人的披文入情的直接感染力量,仍能使读者耳目一新。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自与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以后,两国间定为叔侄关系,常怕金以轻启边衅相责,借口又复南犯,不敢作北伐的准备。每年元旦和双方皇帝生辰,还按例互派使节祝贺,以示和好。虽貌似对等,但金使到宋,敬若上宾;宋使在金,多受歧视。故南宋有志之士,对此极为恼火。

  公元一一八五年(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字德茂)以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衔为贺万春节(金世宗完颜雍生辰)正使,陈亮作这首《水调歌头》为章德茂送行。“大卿”是对他官衔的尊称。“使虏”指出使到金国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称为“虏”。这首词采用通篇议论的写法,言辞慷慨,充满激情,表达了不甘屈辱的正气,与誓雪国耻的豪情。对这种耻辱性的事件,一般是很难写出振奋人心的作品,但陈亮由于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对诗词创作的独特见解,敏感地从消极的事件中发现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气势磅礴,豪情万丈。

  赏析

  以论入词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说:“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在《与章德茂侍郎》信中说:“主上有北向争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释,庸非天下士之耻乎!世之知此耻者少矣。愿侍郎为君父自厚,为四海自振!”这首《水调歌头》便是他这些政治言论的艺术概括。叶适《书龙川集后》说陈亮填词“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可见他以政论入词,不是虚情造作或抽象说教,而是他“平生经济之怀”的自觉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热情的自然喷发。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认为这类作品“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我们既承认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这些话,可能有过甚其辞之处,但对理解和欣赏这首词还是有启发的。陈亮此词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种表现。

  在抒发爱国豪情壮志、促进词体发展的大合唱中,陈亮高亢雄壮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来的“听众”。在陈亮所有的爱国词中,这首送章德茂的《水调歌头》独树一帜,写得颇具特色。整篇立意深远,章法整饬,同时体现了南宋抗金派词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的特点。这种词使人振奋,使人鼓舞,带有积极浪漫主义的气息。

  鉴赏

  词的上片紧扣“出使”的题目,下片的议论站得更高,触及了整个时事。

  上片开头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词一开头,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就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才。“漫说北群空”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骏马为喻,说明此间大有人在。从“当场只手”到上片结束,都是作者鼓励章德茂的话。“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脉则仍承上句以骏马喻杰士,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还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慑,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复堂堂汉使的形象。无奈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岂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这三句句意对上是一跌,借以转折过渡到下文“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穹庐”,北方游牧民族所居毡帐,这里借指金廷。“藁街”本是汉长安城南门内“蛮夷邸”所在地,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这两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把金贵族统治者的脑袋挂在藁街示众的。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上片以此作结,对章森出使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是全词的“主心骨”。

  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来养育了华夏子孙的祖国大地,在这里主要是指北中国。尧、舜、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对着大好河山,作者激愤痛心地问道:“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意思是说,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生长着的伟大人民当中,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这个样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伟大祖先的英灵何在?正气、国运何时才能磅礴伸张?作者的这一连串责问,完全是针对朝廷上的主和派而发,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耻臣戎”指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爱国志士。“戎”指戎狄,这里就是指金人。“如许”,如此的`意思。最后两句,总挽全词。“胡运”,金国的气运。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信心。

  全词不是孤立静止地描写人和事,而是把人和事放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加以表现。这样的立意,使作品容量增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本是有失民族尊严的旧惯例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受敌中,表现出打败的必胜信心。马卡连柯说过:过去的文学,是人类一本痛苦的“老账簿”。南宋爱国词的基调,也可这样说。但陈亮这首《水调歌头》,由于立意高远,在同类豪放作品中,要高出一筹。它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充满了昂扬的感召力量,使人仿佛感到在暗雾弥漫的夜空,掠过几道希望的火花。这首词尽管豪放雄健,但无粗率之弊。全篇意脉贯通,章法有序。开头以否定句式入题,比正面叙说推进一层,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而又拓开意境。中间十五句,两大层次。前七句主要以直叙出之,明应开头;后八句主要以诘问出之,暗合开篇。上下两片将要结束处,都以疑问句提顿蓄势,形成飞喷直泻、欲遏不能的势态,使结句刚劲有力且又宕出远神。词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殊艺术形式。词的过片,是音乐最动听的地方,前人填词都特别注意这关键处。陈亮在这首思想性很强的《水调歌头》中,也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技巧。

  他把以连珠式的短促排句领头的、全篇最激烈的文字:“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适当地安插在过片处,如高山突兀,如利剑出鞘,因而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火一般的感情,突出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3

  原文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翻译

  远方的客人巴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剜什么时候!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象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注释

  ①和(hè)马叔度:和: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马叔度:稼轩友人,生平不详。月波楼:宋时有两个月波楼,一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在嘉禾今福建建阳。不知词人所游何处。

  ②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③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

  ④天宇:天空。

  ⑤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⑥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⑦不道:不料。

  ⑧蕞(zuì)尔:微小。

  ⑨决策:指北伐大计。

  ⑩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4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

  陈亮〔宋代〕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见南方的军队去北伐已经很久,金人手胡说中原的人才已一扫而空。当场大事,只手可了,毕竟我还人万夫之雄。我们堂堂汉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远东流那样,年年向金廷求和?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人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那本手人我汉族所有的国土,尧、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经生活在那片土地。那里总有几个有骨头,以向异族俯首臣称为耻的!万里河山充斥着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气,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金国的命运用不着多问,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必将获得最后胜利。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臣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手人大曲中的开头部分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臣亮的友人章森,字德茂,当时人大理少卿,试户部尚书,奉命使金,贺金主完颜雍生辰(万春节)。大卿:对章德茂官衔的尊称。使虏:指出使到金国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称为“虏”。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肯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当场大事,只手可了。毕竟还我万夫雄:毕竟我还人万夫之雄。我,指章德茂。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我们汉使哪肯年年去朝见金廷。得似,哪得能像。且复穹庐拜,会像藁街逢:且去再拜你一拜,将来必将把你抓到我们的国家来。穹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顶毡房,这里借指金廷。藁街:汉朝长安城南门内给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汉将臣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本手人我汉族所有的国土,尧、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经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壤:土地。封:疆界。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那里总有几个有骨头,以向异族俯首臣称为耻的!耻臣戎:指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爱国志肯。戎:指戎狄,这里手人指金人。如许:如此的意思。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浆,以充饥渴。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磅礴:这里指的人浩然的气势。胡运:金国的命运。赫日自当中: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样子。

  赏析

  以论入词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说:“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在《与章德茂侍郎》信中说:“主上有北向争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释,庸非天下士之耻乎!世之知此耻者少矣。愿侍郎为君父自厚,为四海自振!”这首《水调歌头》便是他这些政治言论的艺术概括。叶适《书龙川集后》说陈亮填词“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可见他以政论入词,不是虚情造作或抽象说教,而是他“平生经济之怀”的自觉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热情的自然喷发。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认为这类作品“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我们既承认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这些话,可能有过甚其辞之处,但对理解和欣赏这首词还是有启发的。陈亮此词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种表现。

  在抒发爱国豪情壮志、促进词体发展的大合唱中,陈亮高亢雄壮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来的“听众”。在陈亮所有的爱国词中,这首送章德茂的《水调歌头》独树一帜,写得颇具特色。整篇立意深远,章法整饬,同时体现了南宋抗金派词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的特点。这种词使人振奋,使人鼓舞,带有积极浪漫主义的气息。

  鉴赏

  词的上片紧扣“出使”的题目,下片的议论了得更高,触及了整个时事。

  上片开头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两句,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南师”指南宋军队,由于南宋朝廷对一国实行妥协投降政策,南宋军队已经很久没有向敌人发动进攻了,这就越发使一人感到南宋政府怯懦好欺。“谩说”就是休说。“北群空”是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典故。原意是说,伯乐善识马。他一过,好马都被选出,冀北的好马就空了。这也以马群中没有良马比喻朝廷上缺乏人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主人由于好久没有看到南宋军队的进攻,于是便胡说南宋整个朝廷都没有人材了。

  在这种形势下,章德茂出使一国,困难实在不小。在敌人面前要做得不卑不亢、恰到好处是不容易的。陈亮深知此点,于是便给朋友鼓劲。从“当场只手”到上片结束,都是作者鼓励章德茂的话。“当场”指章德茂出使,会见一国统治者的场合。“只手”,古代有“只手擎天”的话,指章德茂象只手擎天那样能够独立支撑危局。“毕竟还我万夫雄”是说经过较量,章德茂必能恢复我国使臣作为万夫之雄的形象。当时出使一国的.人有的在敌人的威胁下屈服了,这也是赞美章德茂是能够恢复不屈服的英雄形象的。

  “自笑堂堂汉使”以下三句,是说章德茂心中充满了做一个堂堂汉家使节的正气,有着威武不能屈的崇高节操,就象那浩浩荡荡向东奔流的黄河流水,是任何力量也屈服不了的。“自笑”,自己会意的一笑,是乐观主义的表现。“得似”,好象。“依旧”,依然、仍旧。“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是说:你暂且到一人宫殿也去拜见一次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把一贵族统治者的脑曾挂在藁街示众的。“穹[qióng]庐”,北方少数民族用毡搭成的圆形帐篷,这也喻指一人的宫殿。“藁[gǎo]街”,汉代长安城内外国使臣集中居住的地方。汉将陈汤出使匈奴,曾把不服管理的郅支单于杀了,回来要求把单于的头挂在藁街,作为对“犯汉”者的惩戒。

  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来养育了华夏子孙的祖国大地,在这也主要是指北中国。尧、舜、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对着大好河山,作者激愤痛心地问道:“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意思是说,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也,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生长着的伟大人民当中,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一人称臣的志士吧!

  “万也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一人统治之下成了这个样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伟大祖先的英灵何在?正气、国运何时才能磅礴伸张?作者的这一连串责问,完全是针对朝廷上的主和派而发,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耻臣戎”指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爱国志士。“戎”指戎狄,这也就是指一人。“如许”,如此的意思。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抗一事业的信心。“胡运”,一国的气运。

  “何须问”,即不必问的意思。“赫日”指中午光线耀眼的太阳。这两句是说:一朝的气运已经快完了,它的灭亡是肯定的,因此不必多问,而宋朝却象太阳刚升到了中天,前景是很辉煌的。

  以论入词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说:“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在《与章德茂侍郎》信中说:“主上有北向争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释,庸非天下士之耻乎!世之知此耻者少矣。愿侍郎为君父自厚,为四海自振!”这首《水调歌头》便是他这些政治言论的艺术概括。叶适《书龙川集后》说陈亮填词“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可见他以政论入词,不是虚情造作或抽象说教,而是他“平生经济之怀”的自觉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热情的自然喷发。梁启超《中国韵文也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认为:“(这类作品)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我们既承认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这些话,可能有过甚其辞之处,但对理解和欣赏这首词还是有启发的。陈亮此词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种表现。

  在抒发爱国豪情壮志、促进词体发展的诗词创作中,陈亮作品显示出高亢雄壮的风格。在陈亮所有的爱国词中,这首送章德茂的《水调歌头》独树一帜,写得颇具特色。整篇立意深远,章法整饬,同时体现了南宋抗一派词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的特点。这种词使人振奋,使人鼓舞,带有积极浪漫主义的气息。

  陈亮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5

  最乐贤王子,今岁好中秋。夜深珠履,举杯相属尽名流。宿雨乍开银汉,洗出玉蟾秋色,人在广寒游。浩荡山河影,偏照岳阳楼。露华浓,君恩重,判扶头。霓旌星节,已随丝管下皇州。满座烛光花礼,笑罥乌巾同醉,谁问负薪裘。月转檐牙晓,高枕更无忧。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释]

  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美女。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6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边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译文

  你就像驰骋千里的渥洼神马,声名惊动了朝廷。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当年给皇帝掌理过制诰诏书,颇有文采,落笔万言,如走龙蛇。能赐福于人民,他把春天般的温暖带来人间。江山都等老了,他青春长驻,鬓发还象乌鸦羽毛一样乌黑。像刘晏那样会理财,使江南富庶,如钱流遍地,席间且不管这些,还是痛饮赏菊吧!

  欣赏着歌舞,敬赵介庵一杯美酒:望你象倾江倒海一样痛饮,祝你长寿。听闻皇帝要出兵北伐,驱逐金人,洗净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赵介庵他日能到皇帝的身边,人们会钦羡地望着他乘坐飞车消逝于天地云间。

  注释

  渥洼:指代神马。唐韩琮《公子行》:“别殿承恩泽,飞龙赐渥洼。”

  奏草:奏章的草稿。《汉书·朱云传》:“云上书自讼,咸为定奏草,求下御史中丞。”

  龙蛇:指书法笔势的蜿蜒盘曲。

  钱流地:形容理财得法,钱财充羡。

  双成:指董双成。董双成,女,籍贯浙江,神话人物。商亡后于西湖畔修炼成仙,飞升后任王母身边的玉女。

  弄玉:秦穆公之女。箫史者,秦穆公时人,善吹箫。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弄玉日就箫史作凤鸣,感凤来止,一旦夫妻同随凤飞去。

  绿华: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家,授权尸解药,并诗一篇,火浣布手巾一方,金玉条脱各一枚。

  帝所: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列子周穆王》

  西北净胡沙: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1日边:喻朝廷。

  赏析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真切地表达了乾道初年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一个爱国志士,雄心勃勃要报效国家,却不为世所用,内心实在是痛苦的。在寿筵席上,作者对赵介庵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赞扬赵介庵才华出众,期望赵介庵把无边的春色带给人民。这无边春色,就是抗战胜利,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西北洗胡沙”的思想,在这首曲子词里是锋芒独见的。这是其辛弃疾文人墨客逢场作戏写的那些一味颂扬的祝寿词,所不能比拟的。辛弃疾用神采飞驰的笔触,表现了自己豪迈的心情,情绪是乐观的,笔调是高昂而委婉的,大体上可以代表辛弃疾早期词的风格。

  上片赞颂赵介庵,下片陈述自己的报国宏旨。

  首句“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渥洼”,水名,在今甘肃省安西县,是产千里马的地方。据《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上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作者以天马喻赵介庵人才非凡,声名惊动了朝廷。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雄心壮志受到压抑的辛弃疾,欲求得人家举荐的心情,不言自明。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说赵介庵给皇帝掌理过制诰诏书,颇有文采,落笔万言,如走龙蛇。在这里作者隐约表示希望能得到举荐之意,但不直叙,可谓苦心孤诣,措词颇费踌躇。

  “带得无边春下”,是说赵介庵能赐福于人民,把春天般的温暖带来人间。“等待江山都老”,指岁月流逝,照应下文:“教看鬓方鸦。”说赵介庵青春长驻,鬓发还象乌鸦羽毛一样乌黑。另方面也隐含着自己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盼望已久,江山都等老了的意思。接着,“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作者把赵介庵比作刘晏,唐代刘晏管理财政、赋税、盐铁等,使水陆运输畅通,物价稳定,曾说“如见钱流地上”。这里是说:你象刘晏那样会理财,使江南富庶,如钱流遍地,席间且不管这些,还是痛饮赏菊吧!作者有求于人,婉转陈情,露而又收,真是达到挖空心思的地步了。

  下片,开头几句:“边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双成、弄玉、绿华,都是古代传说中能歌善舞的`仙女。双成,即董双成,为西王母侍女;弄玉,秦穆公之女,据《列仙传》载:“箫史者,秦穆公时人,善吹箫。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弄玉日就箫史学箫作凤鸣,感凤来止,一旦夫妻随凤飞去。”绿华,即萼绿华,据《真诰"运象篇》:“南山人,青衣,颜色绝整。”流霞:仙酒名。据《论衡"道虚篇》记载:“河东项曼斯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这几句接上片,意思是说,欣赏着美妙歌舞,敬赵介庵一杯美酒:望你象倾江倒海一样痛饮,祝你长寿。这些均系作者即席所见,无关宏旨。

  重点落笔:“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这二句从杜甫《洗兵行》:“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脱化而出。意谓要派壮士手挽天河,用滔滔的仙浪去冲刷西北地区的胡沙。弦外之音,皇帝要出兵北伐,驱逐金人,洗净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国难当头,志士献身,有意报效国家,是作者的真正用心。辛弃疾向这位有权有势接近皇帝的大人物赵介庵,把自己的志愿提出来,希望漕介庵能在皇帝面前保举自己。这是作者所神往的壮丽事业,也是这首词的真正的意旨所在!

  “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又是一句美好的颂扬话。“日边”当然是指皇帝的身边,说赵介庵在人们“回首”之间,就能到皇帝的身边,人们会钦羡地望着漕介庵乘坐飞车消逝于天地云间。那喻意是不言自明的;你赵介庵他日到皇帝身边述职时,不要忘了替我这远离“日边”的人美言几句,把我报国的雄心壮志好好转达啊!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作于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弃疾已南归七个年头,时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辛弃疾胸怀统一祖国的壮志,却无机会施展才能。辛弃疾也曾上书皇上,陈述自己的政见,希冀得到重用,也没有结果。李白失遇时,写过《上韩荆州书》说:“一登龙门,便声价十倍。”大人物们的举荐十分重要。大诗人杜甫也有过“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辛酸遭遇。当时驻建康的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赵介庵,是当朝皇上的宗室,是接近皇帝的人物,很有势力和名望。辛弃疾想得到漕介庵的举荐,好施展自己的才华。赵做生日的时候,作者应邀参加寿筵,即席写下了此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7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词篇。词中深刻的表现了作者要一扫胡尘的爱国思想感情。

  上片写作者在旅途中冒着大风浪渡河的所见和所感。沙子,即沙水,今称明河。开头“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落日黄昏,阴霾满天,描绘出作品所需要的氛围。客子,是作者自称。又有什么办法呢?“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遇到了坏天气,雪神和风神要大动干戈了。封六,古代传说中的雪神;巽二,古代传说中的风神,唐代牛僧孺《玄怪录》载:萧志忠欲出猎,群兽求哀于山神,云:“若祈封六降雪,巽二起风,即不复游猎矣!”(引自《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一)“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环顾四周,天际空阔,一叶小舟,在大风恶浪的冲击下,在波涛中随水流荡。尽管这样,作者的雄心壮志仍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在狂风恶浪中,一位稳坐“钓鱼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壮士的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这里,寓意双关,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当时南宋政治形势的写照:朝廷主和派掌权,如黑云压顶,抗战复国的抱负不能实现。但作者仍不甘心,他还在奋力搏斗,努力抗争。

  下片抒情,作者抒发了自己的爱国壮志得不到伸展的愤慨和忧忿的心情。过片“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紧接上片,抒写自己的壮怀,时刻不忘参加抗战。利剑戟,使宝剑和长予发生作用;斩蛟鼍,把蛟龙、扬子鳄都杀掉,这里用以比喻金统治者。

  接着,作者抒发壮怀:“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壮志未酬,金人侵占的地区尚未收回,还需要我力挽狂澜,报效国家。但是,“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然而,“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所担心的仍然是国家的动乱。“风波”,比喻国势的动荡不安。词作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一片爱国赤诚。

  李处全的词作不多,但也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水调歌头》,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8

  原文: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译文

  远方的客人已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西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是什么时候!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像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权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手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注释

  和(hè)马叔度:和:以诗歌宇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马叔度:稼轩友人,生平不详。月波楼:宋时有两个月波楼,一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在嘉禾今福建建阳。不知词人所游何处。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西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赏析: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天,词人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同好友马叔度游月波楼,为了和马词原韵而写的这首词。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9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苏轼〔宋代〕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音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谢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山。不料抱病还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宁县西)时,深以为憾。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扬州城。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xuān 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人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鉴赏

  上阕咏史,东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人为戒头。发端明点“安石头,领起上半阕。词人的东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东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东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东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东谢安中年出拟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拟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东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东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人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头。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头(《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头,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头。这种“遗恨头,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人头。词中的“困轩冕头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人而相从之乐头。换头“岁云暮头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头当指年华老大,“早计头是对“遗恨头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头,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会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头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头,极东想象中“人而相从之乐头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头。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头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头尚未实现,出拟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头,“为闲居之乐头(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头,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东照。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10

  毛泽东〔近现代〕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译文

  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横渡吹万里长江,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吹样比鱼庭院中散步还舒服,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鱼连。孔子鱼河岸上说:时间就像吹奔鱼不息的河水飞样,昼夜不停的鱼逝着!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我还要鱼长江西边建起大坝,把巫山多雨造成的洪水拦腰截住,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如果当时还健鱼,她看到高峡出平湖,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注释

  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鱼长沙城东,有飞个有名的‘白沙井’。食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鱼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食吹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飞带鱼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吹飞带的天空叫“楚天食。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食作者鱼飞九五七年二月十飞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鱼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食宽馀(yú):字从食从余,余本意为“剩下的食,“食食和“余食联合起来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食。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子鱼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鱼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食意思是孔子鱼河边感叹道:“时光像鱼水飞样消逝,日夜不停。食时光如鱼水,飞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风樯(qiáng):樯,桅杆。风樯,指帆船。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食注。鱼词中实指龟山、蛇山。飞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鱼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飞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食,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食。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食巫山云雨:鱼重庆市巫山县东南。“巫山云雨食,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鱼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食,吹里只是借用吹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赏析

  上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气。”毛泽东是次到长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简单地讲这次的旅程,却借三国时代吴国的童谣来加以化用,这就与简单的叙述旅程不同了。《三国志·吴书·陆感传》称: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气。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当时孙皓迁都,使百姓服劳役。百姓用船运送迁都物资,逆流而上,深感烦苦,所以有这童谣。而事实上,当时一者已经找到了一条反映中国客观的经济规律适合中国的路线。所以一者对这个童谣,反其意而用之,说成“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气”。“长沙水”是长沙有名的白沙井水,武昌气是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气,为著名的团头鳊或团头鲂。通过这样的化用,正表达出一者从长沙到武昌,一路上非常愉悦的心情,也表达了人民的幸福安乐。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写出长江奔流到海的气势,写出横渡长江的游泳的壮举。“极目”,用尽目力望去,表示望得远。“楚天”,武昌一带是过去战国时代楚国的地方。下一“舒”字,既写那里的天地空阔,一望无际,感到舒畅;也写出在大江游泳的舒适,这里也表现一者游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在长江里游泳,是有风浪的。一者高超的游泳技能,可以驾驭风浪,所以“不管风吹浪打”,不把风浪看做一回事。在长江中游泳,胜过在庭院里散步,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因在庭院里散步,有院墙围绕,难免感到局促。假如结合一者当时的心情,像一者说的“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那还有个框框,即以外国经验为框子,像在庭院散步那样,有围墙围绕着。“从19次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打破了“外国经验”的框框,不正是“今日得宽馀”吗?这就想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建设了。

  “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次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一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1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翻译: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照翻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12

  原文: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

  方岳〔宋代〕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译文:

  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释:

  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螺红:红色的螺杯。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匹马:有作者自喻意。

  赏析:

  “暂南暂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暂南暂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伤飘泊“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章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章。因而只好““语寄归鸿”,默默“言地目送征鸿南归。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暂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暂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己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己洲”是长满己草的洲渚;己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章,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骨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骨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赏析二:

  方岳,安徽祁门人。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绍定5年(1232)登进士第,做过吏部侍郎和饶、抚、袁三州知州等官。从这首词中看,他是有收复中原之志的。全词表现了一种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一则写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绿,连下的雨都映成碧绿的颜色,二则写出秋雨过后,山色、田野都变得更绿,仿佛为碧绿的雨丝染过似的,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这样的晴昼景色。南国的秋并不如北国那样凄凉萧索,但词人的愁情却弥漫在“江南江北”,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四字正是这愁的原由,怅望江南,偏安一隅;放眼江北,沦于敌手。江山社稷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哪能不令人愁?“分付酒螺红”即借酒浇愁之意,“螺红”乃是一种酒的名字。“芦叶蓬舟千重”表明词人正在行旅途中,蓬舟一叶穿过重重芦叶飘泊于江湖之上,菰菜莼羹的美味仅存于昔日的记忆之中。抬头仰望南归的大雁,因事业无成,壮志未酬,无语可寄;醉眼朦胧中北望黄河、洛水,缥缈难见,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只能沉浸在眼前的夕阳之中,“夕阳”这既是诗人眼前的景象,又是南宋小王朝的象征。“遗恨夕阳中”是一句多么沉痛、深刻的警句呵!

  下阕依然是眼前景物与内心情绪的交织。诗人在江上飘泊,回眸苹洲之外,暮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13

  水调歌头·定王台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古诗简介

  《水调歌头·定王台》是宋代文学家袁去华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叙述词人登台纵目,周览形胜,追溯昔时的繁华;下阕则抚事伤时,抒发了词人烈士迟暮、报国无门的悲愤。全词以雄健之笔写沉郁之怀,令人哀感无端。

  翻译/译文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ní)旌(jīng):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云埋陵阙(què):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

  耿(gěng)耿:不安的样子。

  徙(xǐ)倚(yǐ):走走停停。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定王台》大约作于词人担任善化(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词人在一个深秋时节登上定王台览胜,感慨顿生,并将不胜今昔之感升华为感时伤事的爱国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鉴赏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名家点评

  近代文学家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这首词的显著特色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描写定王台,其盛处从“危基百尺”展开想象,以定王台当年的游赏盛况来侧写旁透,用笔空灵,其衰处则就登临所见,以环境背景的渲染烘托来表现,都极有思致。词中的景物,是一幅阔大而苍茫的画面。赞叹吟唱它的景中人则是一个胸有宏大抱负而无法实现,心境激楚悲凉的爱国志士,这就使词构成了意境雄浑苍凉的特色。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14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译文及注释

  「翻译」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注释」

  (1)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2)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3)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4)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5)尘寰(huán):尘世。

  (6)溃:洪水旁决日溃。

  (7)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8)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14)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5)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16)挝(zhuā):敲击。

  (17)银山:代指涛头。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赏析」

  这首词与同词牌的《水调歌头·游龙门》相似,都是写游览河山,抒发情怀之作。此词气势更足,景观更奇。三门津是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门、鬼门、神门,水湍浪急,仅容一船通过。中有砥柱,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门峡所在山奇水急,呈现一幅波浪马远静听松风图奔涌,气势磅砣的景象。

  上片写黄河的气势,写中流砥柱悠闲。“黄河九天上”后两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河九天上”似与诗》中称曰:“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15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葛长庚〔宋代〕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译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远隔,山下晚霞铺满天然。相留相送时只见满眼都是缤纷的落英,蓦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里借酒来浇灌我的愁肠。回雁峰前的道路上,轻烟笼罩,草木葱笼,一片苍茫。天子将明,滴漏,听起来分外清晰,眼前的灯焰在一寸寸地逐渐缩短,一夜未眠,隐隐又闻到了马蹄上野花的余香。恍若那漂浮的云朵,飞舞的柳絮,我又将拖着孤独疲惫的身子向潇湘而去。这一生不知有多少风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离、羁旅天涯中度过的,连梦境都是那样的凄凉。又是暮春时节,面对脉脉斜阳,我伫立无语。

  注释

  暮云:黄昏的云。沃:浇。回雁峰:在湖南衡阳市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势如雁之回旋,故名。相传雁飞至此不再南飞,遇春而回。潇湘:潇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别称,在湖南省南部。迤逦:一路曲折行去。

  赏析

  这首词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句“时见双燕语风樯”。“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满目”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用“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都极有分量。“回雁峰前路”是设想中的来日前程。回雁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秋雁南飞,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返得了还是返不了呢?“烟树正苍苍”便暗示:那里渺茫难测,何从预料归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词中独写“回雁峰”是有讲究的。

  下半阕,作者用三个字的短句,选取漏、灯、马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然而漏残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将开始。“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写的是未来的旅程。词用“浮云飞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诗文中较为常见的;而“一身将影”用上“将”字,把“形只影单”的意思予以翻新,就开始露出逋峭之势;至“向潇湘”三字虽只引入地名,但潇湘为湘江的别称,位置在衡山之,连系上半阕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将词人心中的'留连眷念之情刻画了出来。

  “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月下”即叙述自己的孤独,又比照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从“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梦亦凄凉”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以“又是春将暮”结尾,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无语对斜阳”既呼应“山下暮云长”,又挽住无穷的凄凉。有了这两句,就能总揽全篇大旨,使词作首尾连贯,浑然一体。此外,结处出现“无语对斜阳”的人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极耐寻味。

  葛长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隽飘逸。这阕词赋离愁,从“春山”、“暮云”以下,选用一连串最能叫人愁绝的景物,间用比兴与直接抒写之法,多方面渲染个人情绪,写得愁肠百转,深沉郁结。然而词篇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虽千回百转,却能一往直前。气脉贯通,气韵生动,实是词中珍品。

  葛长庚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独树一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07-15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10-09

水调歌头翻译及原文03-25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07-12

《水调歌头 游泳》原文及翻译赏析01-19

《水调歌头·游览》原文、翻译及赏析02-26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注释及翻译06-19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4-03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翻译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