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心思想
引导语: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他的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流传千古,那么,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细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初读诗句 理解“宦游”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 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 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再读诗句 理解诗境
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 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浓浓的 忧伤啊!带着这种忧伤轻轻的`吟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反复品读 理解诗情
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忧伤、痛苦。这真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这份友情有多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心思想】相关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7-2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心思想08-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赏析06-2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音06-1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06-1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密06-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意06-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情06-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想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