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时间:2024-12-30 16:00:01 海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要投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选9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1

  【学习目标】

  1.认识“蜀、阙、辅、涯”等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大体把握诗意。

  3.感受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人生态度,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学法指导:搜集王勃的资料,初步了解“初唐四杰”的相关知识。可以参看书10页下面的小资料。

  达标训练:“初唐四杰”除了王勃,还有 、 、

  (二)字词积累

  1.学法指导:读诗,找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注上拼音,认清字形,易混易错的字多读几遍。

  2.达标训练:用“ ”标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分歧(qí zhī) 辅导(fǔ pǔ) 宦官(huàn chén)

  3.看拼音,写出美观的字。

  Shǔ zhōu fǔ zhù tiān yá qí lù zhī jǐ máo jīn

  ( )( ) ( ) ( ) ( ) ( )

  (三)初读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反复读诗,把诗歌读通顺。理解下列字词的含义:

  之: 城阙:

  三秦: 歧路:

  无为: 沾巾:

  宦游人:

  二、交流展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四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请用个性、巧妙的方法记住“首、颔、颈、尾”的名称及顺序。

  2.创学与生成:比如,我由“比目鱼”理解了“比邻”的意思;我由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掌握了“之”的翻译……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别离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4.我会背诵这首诗。

  5.我能翻译成现代诗——

  6.假如你是“杜少府”,能否回赠几句话给王勃。

  三、巩固提高

  我们学习过许多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这些诗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背一背这些送别诗。

  通过比较学习,我体会到诗人不同的情感……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什么疑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2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首联——点明地点

  颔联——离别原因

  颈联——与友互勉

  尾联——宽慰勉励

  惜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名句)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比:靠近,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9.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4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

  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

  二、 预习交流

  (一)课文朗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

  ②全班齐读

  (二)说说诗意

  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 品诗悟情

  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

  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读首联)

  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诗人在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

  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不知前路如何,他内心有一份不舍与惜别,有一份淡淡的惆怅与离别之情。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与其说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说诗人是用心在望啊!

  4.试读首联,想想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重音等,才能读出这份淡淡的离别之情。

  ①请一生读,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一联的朗读的。(生评价并再请一生读)

  ②全班齐读,试着读出这份情感。

  板书: 不舍

  离别

  5.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有的情感体验,别离是古今诗词歌咏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家来读一下我们知晓的一些有关别离的古诗句。

  出示:全班齐读一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面对离别,人们通常充满了不舍的深情,进而生发出悲苦凄楚之态。那么,诗人王勃的送别之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他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

  带着思考读全诗。

  ①你从哪里读出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我们可以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先讲哪一句,视课堂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预设:

  同是宦游人

  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啊!”相同的身份,使得诗人更能理解友人的心情。同时,他也是在劝慰友人不要伤感,因为他俩这次分别也是客中之别,只是宦游之路上的又一次离别而已。可以说,这时诗人的感情已经由最初的淡淡的惆怅与不舍,转为释然!

  试着读颔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请生展示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女生读前半句“与君离别意”(读出一份不舍之情),男神读后半句“同是宦游人”(读出一份释然之情)。

  板书:不舍 释然

  离别 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6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七、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阙(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读这五首诗歌,请同学自己查阅关于这五首诗歌的鉴赏材料。

  二、正课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气象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曰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士。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已去,只有千载浮云不变。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产生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萋萋”展现了山川草木鲜明的层次和色调。思路从历史幽情转移到现实景物,实现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形成宏阔而又苍凉的意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实而虚,眼前之景、思乡之情与悠远的历史情怀融为一体,形成宏阔壮大而又苍凉的艺术境界,气韵横生。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1、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2、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3、评点: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情冷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妓。《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人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朝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树,灯红酒绿。迷惆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三)《夜雨寄北》

  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评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一问一答,一抑一扬,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和诗人的愁情形成一种融通,情与景的揉合,达到了极好的抒情效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构筑了一个现实与想象融合、时间与空间自由切换的艺术境界境界,曲折委婉,含蓄隽永。

  这首诗把秋雨夜景与思妇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四、小结

  这三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后两首是七言绝句。《酬》是酬答诗,表现作者长期遭贬的愤慨不平的心境。啪秦淮》是讽喻诗,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8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三、读诗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 平 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共沾巾”: 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近、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 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面对离别,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切切思念……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起——将远别 平 缓 壮阔

  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9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配乐师范读。

  2、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延伸

  本诗重点诗句

  1、诗中带给我们壮阔的意境,奠定感情基调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意似悲凉而胸襟旷达的句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离别让人惆怅,但只要友情在,心境就十分豁达,所以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诗中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存儿女之态,表现出一种大丈夫气概的诗句:两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问:“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案:“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相关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7-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0-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11-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案11-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9-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8-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1-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赏析05-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优秀09-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