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刘景文》阅读训练题

时间:2020-08-24 11:19:34 苏轼 我要投稿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训练题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整理了苏轼《赠刘景文》阅读训练答案,以帮助同学们学习。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训练题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荷尽 菊残)

  (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6这是一首赞咏 秋令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晚秋景色之美 ,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

  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1分)

  9.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5分)

  答:意象有败荷、残菊。(2分)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3分)

  10.“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在此诗后二句中,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答:后二句所写的秋末冬初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2分)作者这样写是来比喻人到暮年,虽是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之际,(2分)勉励好友要珍惜大好时光,昂扬向上,不可意志消沉。(2分)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训练题】相关文章:

古诗苏轼赠刘景文07-31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11-01

苏轼《赠刘景文》赏析07-13

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12-09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鉴赏09-28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05-14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07-13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题11-14

《赠汪伦》阅读训练10-04

苏轼《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