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苏轼
苏轼1
阮郎归 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分)
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分)既写出梅花热烈绽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2分)
(解答这类题:①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2分)
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2分) 她整日闭门不出,也没有心绪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开,想折寄远行之人,却因日暮而不能。(2分)
(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诗词鉴赏】此词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诗句来描写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白玉堂前一树梅”的影子,间接点破首句的幽香来自梅花;“东风”即“春风”,此句的“西邻”和下句的“儿家”相对,意指西邻春风得意,而自己却门扉紧掩,暗含春风撩动春愁之意。
下片开头三句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到此人梅一体、物我不分,尤其以“香腮粉未匀”来凸显思妇盼
郎不归而不事梳妆、无心打扮的落寞心情。“折梅寄相思”古已有之,但词中思妇却因“日暮云重”而无从遥寄。
此词的高妙之处不在以梅花喻闺中少妇,而在又以闺中少妇的处境、思绪来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和抱负难施的种种遗恨,同时也寄托了渴望被理解的心愿。
苏轼2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词。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3
苏轼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豪放派诗词名句
1、《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3、《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5、《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6、《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7、《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8、《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2、《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3、《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4、《蝶恋花》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
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15、《浣溪沙》
花满银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凉州。
顺风环佩过秦楼。远汉碧云轻漠漠,
今宵人在鹊桥头。一声敲彻绛河秋。
16、《西江月》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
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
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
刘郎一见武陵花。从此春心荡也。
苏轼4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创下了许多传奇。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却从未放弃,苏轼是个乐观的人。
从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出的《记承天寺夜游》就能看出他的乐观。当别人被贬时,通常都会意志消沉,难以振作起来。比如柳宗元在被贬时写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显得冷冰冰的,让人觉得有意志消沉的感觉。而苏轼却依旧能去与好友赏月。无论在什么时候,苏轼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也是苏轼能成为家中的主心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能看出,哪怕被贬,苏轼的心态也依然乐观。能写出如此心底澄澈空明的诗句,心境往往是与诗文相通的。真不愧是宋朝最大的大文豪!
苏轼一生创下了数不胜数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词中的代表作。在宋朝,文人称词为“诗余”,要求作词要典雅纯正,读起来令人感到婉转凄美。但在苏轼的词中却让人感到豪放,不拘一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吟诵的佳句。读着它,仿佛看到了那战争时的场景:无数飞石穿越天空,在水中激起千万层浪拍在岸边,卷起的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让人热血沸腾。同时,苏轼还有一首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在古今中外也极负盛名,它被现代人重新谱曲,成了许多人都会唱的经典歌曲。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苏轼——豪迈、乐观!
苏轼5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6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4、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5、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6、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7、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你唤做眉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0、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1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4、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垒先耻。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1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1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19、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0、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21、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2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6、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鸣。
27、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2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30、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3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3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3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6、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荫。
37、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38、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3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0、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41、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42、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43、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
44、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45、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4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7、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48、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49、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0、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5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5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54、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5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6、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57、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58、书生事业真堪笑,忍冻孤吟笔退尖。
59、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6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61、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62、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63、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6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5、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6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67、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8、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
69、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7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71、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7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7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74、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7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7、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78、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7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80、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8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2、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8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84、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8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86、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8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8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9、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90、薄薄酒,胜茶汤,丑妻恶妾胜空房。
91、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92、人间有味是清欢。
9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9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95、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
9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97、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98、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苏轼7
春光溢满了整个庭院,诗人想到游览蕲水清泉寺。
诗人缓步行至寺里的亭台上,席地而坐,看着一旁的小溪,十分放松。这条小溪叫做兰溪,这条小溪很独特,它居然是向西流去的。
诗人起身走到了溪边的山脚下,望着兰草,它的嫩芽还有一部分浸泡在水中呢!风轻轻吹过,这松林间的小路上被春雨洗礼,显得没有杂尘,一点儿泥都没有。过了日暮,松林间的杜鹃鸟伴着雨声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的画卷啊!
雨没有要走的意思,风也一阵阵的刮,诗人沉思良久,蓦然抬头,想起过去的这个时候,一样的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是失去了那时充沛的精力,诗人叹了一口气。
天色昏沉了下去,雨后的景色也是非常的动人,霞光满天。美景中遗憾的就是天边那最后的光,就和人生一样。
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回到少年时代?那溪水都执着地奔向西方呢!不用抱怨时光的流逝。诗人望着逐渐消失的霞光感叹。
苏轼8
喜雨亭记
宋代: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是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注释
1、志:记。
2、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3、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4、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
5、扶风:凤翔府。
6、明年:第二年。
7、治:修建。
8、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
9、占:占卜。
10、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11、弥:整、满。
12、雨,下雨。
13、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14、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15、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
16、相与:汇聚。
17、贾:指的是坐商。
18、忭:欢乐、喜悦。
19、适:恰巧。
20、属:同“嘱”,意为劝酒。
21、禾:谷子,即小米。
22、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
23、滋:增多。
24、炽:旺盛。
25、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
26、斯:这些。
27、踢:给予。
28、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
29、伊:语助词,无意。
30、不:通“否”,意为不然。
31、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的是上天。
32、冥冥:高远渺茫。
赏析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在文学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汉武帝于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自己儿子的名字?这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逻辑学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话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人接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是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轼笔墨的巧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露既降、明月诱人,想酒而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人心意。这里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单,但是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是甲骨卜辞中是占问、预测,这里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的。够不够?“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足”一句的作用,这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够显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当然也可以成立,但是是读起来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较之欧阳修的太守和民的欢乐,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欧阳修的乐并没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苏轼这里却是在如实地写作了。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自,讲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逐善可陈了。但是是苏轼又在这里做出了好文章,说他善于翻空出奇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无论如何,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技巧。作者把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人手来探讨喜雨。曲径通幽,我们试想,也许这是继续写此雨的唯一途径,但是苏轼找到了,并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苏轼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说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饿鸿遍野,盗贼蜂起,百姓遭殃。但是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待苍生?加上这么一段,文章就显得十分充实,丰满,在对比中更觉得雨之可喜。
写到这里,苏轼开始笔歌墨舞了,但是是也曲尽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进,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劳像画饼一样,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虚晃一二,并忙里偷闲找出了一句,让这些人都一一默然,谦虚地拒绝这一荣耀,多漂亮的话,各路诸侯都奉到了,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喜雨来为亭子命名吧。一虚一实,一推一进,总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喜”、“乐”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文章在用词上也有值得注意之处。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有喜事则名物以示不忘,举了三个例子,三个例子就是三个排比句,借助这种句法,使读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种说理透彻,充实满足的感觉。第二段写大雨之后,百姓的.欢乐场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说,也同样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们喜之不尽,手舞足蹈之时,文字上必须有所变化,一味的松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饬条理来得惹眼引人。二、结尾的用韵。《喜雨亭记》的结尾很有意思,它既照应了开头,又给人许多的联想,值得我们注意。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经常出现对大自然发问的句子,以表达他的人生观和他旷达乐天的情怀。这次大雨之后,感谢谁为好?这里他展开的想象,是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上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韵,“日”“力”押韵,“功“空”押韵,“冥”“名”押韵,读之有循环不尽,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气足,优雅俊美,然而是虚笔,真正目的则是要归之其小小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喜”之“雨”用一个亭子联系了起来,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题所在。
为什么古代关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却默默无闻,特别是唐以后人文凋敝。是不是我们的人种退化了,我近来翻阅(唐代移民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关中地区首当其冲,人口大量向东迁移,先经洛阳,然后到苏州扬州等运河地区。大家熟知的大文学家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但是却是苏州人。但是我们从其文学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陕人后裔的豪迈文风,范仲淹后来也多年在陕从官,报效桑梓。其实在唐末吴县(今天的苏州地区)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实不管是从西周之镐京到东周之洛邑;还是西汉之长安到东汉之洛阳;从隋炀帝迁都洛阳到武则天时期42年居住洛阳,关中地区到洛阳的人口迁移一直是单向的,并又有一次向东南方向迁居。还有明代昆山人顾炎武,曾在华山滞留多年,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佳句。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也就是我的家乡陕西凤翔,凤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经是晚唐人才和贵族的聚居地。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三年,可以说对他的人生价值关影响至重,正是由于家乡的纯朴民风,和周秦文化发祥故里文化的熏陶,对其文风产生影响。如果说一个人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初恋,那苏东坡同样也忘不了在凤翔的美好时光,以致后来被贬黄州时,碰到当年的凤翔游侠少年陈季常,两人还忆起当年在凤翔北山纵马驰骋的场景;还有当年在凤翔之任上修的“引凤池”(凤翔东湖),居然后来在杭州西湖和广东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更是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苏轼9
苏轼著名的诗词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著名的诗词二:《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苏轼著名的诗词三:《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10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在这苍茫中,一位高大的人物向我走来,他就是北宋诗人苏轼。
从“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我看到了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看到那不为人知的惋惜。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中了解到他那颗凄惨的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有一颗开朗的心。哪怕是一贬再贬,心中依然豁达乐观。在苏轼困顿时,和妻子的相激相慰是他莫大的精神支柱,而妻子的离世,让他坠入低谷,写下了慷慨悲凉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句句情意缠绵,凄凉哀婉,字字感人肺腑,如见血泪,自然而又深刻。
他豪迈骄狂,却又不流于俗艳,“簌簌无风花自坠,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更见送别情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心中只有故乡。多层面的苏轼展现在我眼前,洒脱,平淡,豪迈,婉约,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在我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苏轼的诗画面宏大,气势恢宏,韵调铿锵,感情奔放。典故的运用如同口出,直抒胸臆,细细品味,有浩瀚之感,浅显易懂。
奔放,与李白同舟,却比李白多了一些婉约;洒脱,与杜甫共济,却又不少细腻,这就是苏轼所做的独到之处。我眼中的苏轼,形如洪波,气若山河,诗意未老。他就像一棵明星,永远在我心中!
苏轼11
十年生死两茫茫
坟茔漫山,松影婆娑。一块块墓碑上的铭文依稀见得。苍劲的笔划刻出一段段悲情往事,凿出的沟壑追忆着不堪回首的过去。寒寂的秋风横扫墓地,枯枝败叶漫天飞舞,凌乱无章。凄凉的月色笼着薄薄寒烟,撕裂了诗人脆弱的情感。
你,子瞻,抬望眼,一片泪影模糊,散乱的发髻舞着孤苦,诉着沉寂。风中伫立良久,仍难离去。失妻之痛,丧夫之苦,这沉重的打击叫你如何承受?凝碑伤逝,乃是天地之隔。夜单影只,黯然神伤。一首首悲怆的诗词中饱含了你多少的辛酸和血泪!我了解你的悲苦,读懂了你的落寞。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
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太守在前,布衣其后。苏子牵黄擎苍,意气风发;布衣人群攒动,热情高涨。酒过三旬,太守双颊绯然,虽鬓角霜雪,仍不减当年神威,意和孙王一比高低。你飞扬起的马鞭,映着你那精神抖擞的面庞和矫健的身躯,在马蹄奔腾中,更显骁勇;你壮志满怀,激情澎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贞;你热切地期盼着能像魏尚一样得到重用,以示以身报国、贡献朝廷的那颗火热的心。
西北望,射天狼。我敬佩你的赤诚,读懂了你的火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云隐皓月,风探花枝。在这样一个和家团聚的中秋之夜,诗人独饮一杯浊酒,对月吟唱。皎洁的光华萦绕楼台,桂花烂漫,招摇出墙,牵扯着诗人的心绪。轻煽一下鼻翼,满堂馥郁荡气回肠;轻呷一口浓酒,万千情愫涌上心头;即兴一挥长笔,千古名作跃然纸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好一句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哲理。
月下独酌,酒杯中圆月飞花的倩影乃是你深深的牵挂:惦念胞弟子由是否安康,生活是否幸福。这埋藏在心底的思念何处可寄?只有明月相依。我感动于你的细腻,读懂了你的真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
波浪汹涌,惊涛拍岸,东去无归,逝者如斯。赤壁之地,众军纷争,几度得失,今日依旧。滚滚长江东逝水,万千气象尽收于胸,诸此种种历历在目。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面前,一切都显的渺小而精致,在历史古迹的面前,过往烟云仿佛昨日重现。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字字句句,饱蘸深情,感怀着多少对古人的崇敬之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我感受到你的豪迈,读懂了你的隽永。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他的人生就是一首诗,一首壮烈开阔的诗,一首遒劲深刻的诗,一首酣畅淋漓的诗。他用乐观面对坎坷,用豁达迈过苦难,用他那高亢的文字谱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篇章!我,读懂了苏轼,读懂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书房的门后有几幅很久以前自己用铅笔瞎画的画,其中一幅是苏轼的《木石图》,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就深深的震撼了我,此刻我读懂了苏轼。那块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巨石;那棵历经风雨,歪歪扭扭的老树。你看,你看,巨石依然深沉,你看,你看,树枝依然刺向天空!它们是有鲜活生命的,此刻宛如穿越时空,东坡先生正与我促膝交谈,我笑了。曾经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书籍,了解了不少思想人物,但唯有东坡先生是我的最爱。与他的思想是共通的。
苏轼是正直的:因为政见相左,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被贬黄州,等到自己那一派复起,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做法,再遭外贬,这种坚持自己主张,不妥协,不屈膝,不献媚的精神,还有几人?
苏轼是有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能对自己去世十年的妻子有如此真切的感情,是真性情也。
苏轼是豁达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吴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高远的意境,这种坦然的心情,谁人能比呢?
苏轼是善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己落魄失意却能把真诚美好的祝愿送给天下人,不是真善吗?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愿做苏轼的兄弟,一起喝酒,一同吃肉,一起吟诗,一同作赋。一起哭,一起笑。可以不要电脑、网络,不要汽车、洋房,不要数码相机,mp3......永远不回来。
苏轼1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坐在书桌旁,读着苏东坡的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的心灵受到了震荡。为这首词的豪迈,更为这首词作者苏轼的一生而感动。
这是怎样的豪情能写出如此激情澎湃的大江东去?这是怎样的沧桑才能写出悲凉的人生如梦?我们知道苏轼是四川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苏轼从小就熟读经书史文,并在二十二岁的时候与弟弟同登进士。在苏轼的有生之年(1036年—1101年),宋朝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中,变法派诬陷他,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求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其后,他又在各地做了一些州官。任职期间,他在各地兴修水利,救济灾民,为人民做出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后来,他又辗转一生,奔波于朝廷与各地之间。苏轼那段时期的生活可以用“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来形容,他的很多诗词就是在那时写下的。这位旷世奇才在腐朽的宋朝,根本无法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一个豪放派的词人。不过他可不只会写豪放类的词哦,在他现存的三百多首东坡词中,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苏东坡的词现存的大多数仍属婉约词。苏轼不仅创立了豪放派的词,而且发展了婉约词。可以说,苏轼既有李白那样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特征,又有杜甫的现实主义沉郁讽刺的风格,他还有婉约词人的儿女柔情
另外,苏轼是如此热爱生活的一个人,纵使被安排到偏远的“不毛之地”任职,他也能自得其乐,想法设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不惨淡。“东坡肉”的来历就能说明这一点。
我被苏轼感动,感动于他的才情;感动于他的不畏强权,在遭受打击的情况下仍能为百姓办实事;感动于他面对挫折时的那种坚韧与乐观,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苏轼13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そ酰朝露?`?`。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14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
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
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15.“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3分)A(意境不同:本词凉爽舒适,李词凄清悲凉)
15.(6分)
①三句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
②表达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③词人自嘲,表现出词人虽仕途不顺而能保持旷达的心境。
④表现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出①给2分,②③④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苏轼15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手握曲曲折折的竹杖,洒脱的胡须微微下垂,瘦弱的身躯披上一件单薄的青衫,一双淡定的眼睛从容不迫地望着远方。就这副简单的架式,就这般简单的面容,要经受多少风风雨雨?
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
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
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
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
隐隐间,我看到一群笑语盈盈的人滑过历史,一群捧着苏词的人赞叹不绝,还有,一缕清痩的魂魄飘在江畔,江面无痕
【苏轼】相关文章: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11-03
赞美苏轼的诗《读苏轼》11-23
水调歌头 苏轼10-28
苏轼-《浣溪沙》11-09
苏轼《浣溪沙》11-09
浣溪沙苏轼10-28
浣溪沙 苏轼10-28
苏轼的浣溪沙08-25
浣溪沙苏轼的08-25
浣溪沙 苏轼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