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

时间:2024-05-25 15:33:01 苏轼 我要投稿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1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苏轼的诗

  宋代 苏轼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

  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

  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

  随师东游渡潍邞,(潍、邞,密州二水名。)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

  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

苏轼的诗2

  寄刘孝叔

  宋代 苏轼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去年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译文

  君王要讨伐骄横的夷虏,要它们臣服,椎破铜山,开发铜矿,铸制铜虎符。

  接接连连派遣了三十七位将军,不断走马西来各自开设军府。

  南山砍伐木材作战车的轴,东海取出鼍的血涂抹战鼓。

  佚役汗流奔走哪一个敢放慢步子,恐怕影响军需供应而死于刀斧。

  保甲虽村相连然乡民未普遍团聚,方田法诉状如雨乡民纷诉苦。

  近来新降公文要实行手实法,挖掘剔括到口粮和种粮谁种粮谁敢说不。

  还要沿着各条生计脉络,仔细搜求以至一丝一缕。

  皇上诏书怜惜老百姓痛苦的情意实在是深厚,官吏办事的材能浅薄,辜负朝廷希望,白费许多劳苦。

  平生的学问平平常常只属于流俗,混在吹笙吹竽的队伍中哪得和别人比教。

  忽然命令我单独演奏《凤将雏》,仓促之间想吹好哪里能得到曲谱。

  朝廷派我独当一面来密州做知州,我实在没有现成的好办法为老百姓服务。况且密州这些年连年苦于饥荒,老百姓剥树皮啮草根甚至吃泥土。

  今年雨雪颇能应时令,偏又报蝗虫长起了翅膀,长壮了腿股。

  发起愁来,洗洗酒盏,想勉强喝几杯,寂寞空荡的书斋里,只躺卧着空酒壶。

  公家厨房已经整整十天没肴炊烟,岂敢望红裙舞女踏着筵席起舞。

  老朋友多次从山中寄信来,信上只有“当归”两个字,没有别的言语。

  正准备和雀鼠一样偷太仓的粮维持自己混下去,还不想辞职不干,不愿挂冠神武。

  吴兴丈人您世事看得透辟,淡薄名利,平日立朝办了许多好事非问小补。

  自从朝廷派遣使者到各地,各地闹得不安宁,您回到了二浙家乡,做起了湖山主。

  那些置身于渔钓者之间的隐士,行踪是高尚的。身居朝市过着隐居生活的大隐士,何曾放弃过簪组。

  您现在身为宫观,就享受着这种闲悠。想起去年相从的'岁月,还感到很大的不满足,我向您求教问道,您允许我做一些粗略的陈述,但陈述得很不够。

  我准备弃官不做,跟随您完成学业,无奈俗缘未尽,那得拜见您,只得罢休。

  您的家就在霅溪上,我知道那个地方,上面有白云如白羽毛一般,环境很清幽。

  您应当怜惜我进退不得到处奔波的苦衷,象达摩大师那样教会我安下心来,安心密州。

  注释

  刘孝叔:名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熙宁初任侍御史弹奏王安石,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

  骄虏(lǔ):指契丹和西夏。神宗初继位,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

  椎(zhuī)破:以椎击破。铜山:这里指产铜之山。虎: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联翩:接连不断。

  开府:成立府署,自选僚属。

  鼍(tuó)鼓:即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漫:当作鞔,以皮蒙鼓。

  军兴:朝廷征集财物以供军需。污资斧(fǔ):因获罪伏法被斩。资斧,利斧。

  保甲:指保甲法。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老百姓抵制,百姓还未完全组织起来。团,聚集。

  方田:指方田均税法,每年九月官府派人丈量土地,按地势土质分五等定税。讼谍(sòng dié):讼辞,诉讼文书。这句说方田均税不公。引起民间诉讼纷纭。

  尔来:自那时以来。手实:指手实法。

  挟剔(xiétī):搜求挑取。穷脉缕:言法令苛细至极。

  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恻怛(cèdá):哀怜、同情。信:确实。

  流俗:据《施注苏诗》,王安石对神宗说苏轼兄弟学本流俗。当时讥议新政的人,王安石都攻击他们是流俗。

  比数:相提并论。

  凤将雏(chú):汉代乐曲名。

  啮(niè):咬。啖(dàn):吃。

  甒(wǔ):酒器。

  更望:岂望。红裙:指歌舞妓。

  当归:本药名,古人常用以表示应当归去。

  太仓:京城中的大谷仓。

  神武:神武门,建康(今南京市)宫门。

  吴兴丈人:指刘孝叔。

  二浙:浙东、浙西。这句说刘孝叔挂冠归去。

  大隐:身居朝市而过隐居生活。簪(zān)组:官服。簪指冠簪,组指冠带。

  去年:指熙宁七年春苏轼与刘孝叔会于虎丘。

  粗:粗略。

  逝:通“誓”,表示决心之词。卒业:完成学业。

  霅(zhá)溪:在吴兴,由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汇合而成。

  初祖:初传禅宗来中国的达摩。这句要刘孝叔教以安心之法。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苏轼赴密州任途中与刘孝叔等六人会于吴兴,著名词人张先作“六客词”,成为文坛佳话。熙宁八年(1075)四月十一日苏轼作此诗,对王安石变法作了相当尖锐的讥刺,并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熙宁七年(1074)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团未遍”,写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方田”写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写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熙宁二年(1069),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戏语连篇,尤为曲折多姿。当时,已经提举崇禧观,过着隐居生活的刘孝叔多次寄书劝苏轼“当归”。苏轼同朋友开玩笑说:他虽“学本流俗”,是“众里笙竽”,但总比那些盗食太仓之粟的雀鼠即贪官污吏好得多。他们都做得官,却要他像南朝陶弘景那样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不干了。这既回答了故人“当归”之劝,又嘲笑了当时一些无能的官吏。接着他称颂刘孝叔在朝直言敢谏,有补于世,及见朝廷遗使(冠盖)扰民,就立即自请提举宫观,归隐湖山;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要过隐士生活也不一定非弃官不可。这样既赞美了刘孝叔的“高踪”,又为他暂不归隐作了辩护。最后又转圆说,前一年相聚时已闻其道之大略,他定将弃官,到刘孝叔处完成这段学业,只怕俗缘未尽,未必能睹刘孝叔之大道。或进或退,他正惶惶不定,有望故人教以安心之法。据《景德传灯录》载,慧可对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吾与安心竟。”末句即用这一佛典。

  这是一首七古。范梈说:“七言古诗······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为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见《仇注杜诗》卷一引)苏轼这篇七古就具有上述特点。第一部分讥刺新法,语言相当尖锐,却以“诏书”二句收住,揭露既深刻,又不失诗人忠厚之旨。然后顺手拈出王安石对他的职责,转入自嘲,转得既陡峭又自然。既是流俗、滥竿,就难于胜任独当一面的知州,何况又是灾伤连年的地方。苏轼的话看似自谦,实际却回驳了“流俗”的指责。时局和他的处境既是这样艰难,原本应接受故人“当归”的劝告,但作者却一波三折地反复申诉“未肯衣冠挂神武”,这就是“变化不可纪极”,这就是“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刘熙载《艺概》卷二)苏轼诗长于比喻,这首也不例外,如以“纷如雨”喻诉讼之多,以“抉剔根株穷脉缕”喻“手实之祸,下及鸡豚”,以白羽喻白云等。特别是“平生所学”四句,纪昀特别称许说:“妙于用比,便不露激讦之气。前人立比体,原为一种难着语处开法门。”这四句本来牢骚甚重,但由作者以“众里笙竽”坐实“流俗”的指责,以“独奏凤将雏”比喻任知州,反而显得风趣、幽默,“不露激讦之气”了。

苏轼的诗3

  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宋代 苏轼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後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汧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苏轼的诗4

  狱中寄子由二首

  宋代·苏轼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创作背景

  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苏轼是第一人。这两首诗是在狱中所写,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其弟弟,诗中向弟弟进行解释和关照。

  赏析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挂念,第一首通篇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尤其吐露出浓浓的'手足深情: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苏轼与弟弟苏辙不仅在文章创作方面同列“唐宋八大家”,现实中更是手足情深,他们有感于唐代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此时苏轼自料将死,不免感慨昔日愿望,与此同时,“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期望更是感人至深。

  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表达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以及对自己的伤怀,除此之外还有对身后事的嘱托,“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这二句描绘出月光下御史台监狱阴森的侧影。汉代御史台多种柏树,所以又称柏台(见《汉书·朱博传》)。琅珰,指屋檐下系的铃铎。诗人在不眠的寒夜,想到自己在刽子手屠刀的阴影之下,心中充满了惊骇之情。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一联可圈可点,是苏轼善用比喻的体现,表达出作者心如鹿撞,命运似鸡的心情,也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二句:“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作者在这里自注说:“狱中闻杭湖间民为余作解厄道场者累月,故有此句”。当年苏轼由京官外放,首先就到杭州任三年通判(地方副长官),在任期间,大有功德于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思之不已,为他作道场累月,给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苏轼的诗5

  次前韵送刘景文

  宋代 苏轼

  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

  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无。

  路人不识呼尚书,但见凛凛雄千夫。

  (君一马两仆率然相访,逆旅多呼尚书,意谓君都头也。)

  岂知入骨爱诗酒,醉倒正欲蛾眉扶。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君前有诗见寄云: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欧阳赵陈皆我有,岂谓夫子驾复迂。

  迩来又见三黜柳,共此暖热餐毡苏。

  酒肴酸薄红粉暗,只有颍水清而姝。

  一朝寂寞风雨散,对影谁念月与吾。

  (郡中日与欧阳叔弼、赵景贶、陈履常相従,而景文复至,不数日柳戒之亦见过,宾客之盛,顷所未有。然不数日,叔弼、景文、戒之皆去矣。)

  何时归帆氵斥江水,春酒一变甘棠湖。

  (景文近卜居九江,近甘棠湖。)

苏轼的诗6

  [宋]苏轼

  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

  那于俯仰间,用此委曲情。

  自怜无他肠,偶亦得此生,悬知当去客,中有不亡存。

  但恐宿缘重,每为习气昏。

  似闻梅子真,近在吴市门。

  未能肩拍洪,但欲目击温。

  不敢叩门呼,恐作逾垣奔。

  且令绍介先,徐以方便论。

  不学刘更生,黄金铸尚方。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

  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

  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

  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且当従嵇阮,聊复数山王。

  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

  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苏轼的诗7

  日月来往,斗转星移,数百年转眼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却将永远铭记。“富贵不淫贫贱乐,万年千载一东坡。”是谁?是你苏东坡。

  你也曾写过那么豪放的诗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你也曾写过那悠然自得田园诗句“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你也曾写过那弥漫着你强烈得要杀敌报国是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你仕途不顺,因奸臣的谗言无数次被贬官,先是在中年时被贬至黄州,后晚年时被贬入惠州,又接着被贬进儋州,你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又一次拿起了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你对世人的美好祝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你怀才不遇的愤懑,“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你洁身自好的清寒……

  你让我感到你的悲怆、愤怒、失望。你无奈、迷茫、彷徨,你在这乱世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用诗在掩盖住这颗不知所措的`心。

  在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时光里,诗词是你遮风挡雨的家,在平平仄仄的屋檐下,诗词是你慰藉心灵的良药。

  品读你的诗,我仿佛与你面对面谈话,聆听你对世道不公的责备,感受你走遍天下却依然乐观的心。

  在你的诗里我读懂了很多。

苏轼的诗8

  宋代:是指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是指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一作:是指浓妆淡抹)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是指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是指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是指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是指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是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是指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是指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是指正显得美。

  空濛:是指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是指也。奇:是指奇妙。

  欲:是指可以;如果。西子:是指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是指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是指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是指“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于是诗人赞叹说:是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是指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是指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是指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苏轼的诗9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永遇乐

  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琦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子由徐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被,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的诗10

  一、诗言其志

  《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此志与意皆指人的情感,诗表达作者的感受,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书法作品不能脱离它的内容,文字是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的体现。《黄州寒食诗帖》分为上下两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是两首遣兴诗,表达诗人在人生困顿中无奈、忧愁、悲伤、烦闷的心情,在人生的颠沛流离中心如死灰、不复燃烧。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跋》中感叹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对此诗的艺术成就给予极高的赞扬。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宦海浮沉,先后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又到黄州,在黄州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言论行为受到束缚,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儒家入世的思想难以实现,此时诗人心中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写下《黄州寒食诗》二首聊以排遣精神上的寂寞。此时苏轼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被寒食节的清冷之境所笼罩:夜晚风雨中被摧残凋落的海棠花,正像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命运,蒙蒙细雨中破旧的居身之所也是岌岌可危,厨房里空空荡荡,引火的柴草也已被雨淋湿,心中的儒家价值观也难以实现,此时想效仿阮籍穷途当哭,却发现自己心如死灰、不能复燃。在这样的心境下,苏轼提笔着墨写下心中所感,心中之境流注笔端,字是心情的外化,情义的酝酿无意中流传千古。

  二、结体奇特

  结体即字的间架结构,积其点画,乃成其字,《黄州寒食诗帖》结体奇特,大小疏密、轻重宽窄随心情而变,通篇参差错落,变化万千。总体上来看,字势偏扁,纵向密横向疏,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呈斜向的平行四边形。经历人生悲苦的苏轼,自我解嘲地称自己的书法为丑书石压蛤蟆体。

  黄字,横向笔画较多,第一个横稍平,第二个横向上倾斜,第三个横再极力向上,打破平行。

  州字,避免雷同,三个竖画走向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也有变化。

  三字,打破常规的三个横画,用三个点来概括三个横画。

  两字,横画的下半部分改变向右伸展的思维惯势,极力向左伸展。

  秋字,纵向笔画写得很短,横向又拉长,造成石压蛤蟆的'效果。

  卧字,纵向笔画短,左边结构结束后右边笔画向右上方伸展,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避免字过于方正。

  寒字,第一笔点画不在宝盖中间而是靠右侧。

  这些结字因素构成苏字的字形特点。苏轼认为,作字的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从大处着眼,正所谓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一结字命题也是对前人结字理论的超越,体现了他不与人同的创新精神。

  三、无意创作

  宋人书法尚意,此意为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在这种书风的影响下,书家尤其注重创作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书法更能表现个人意趣、情怀和审美取向。宋人尚意书风打破了唐人尚法书风的严谨法度对书家个性的束缚。

  字是情感的外露,苏轼在书写《黄州寒食诗帖》过程中思绪跌宕起伏,通篇也彰显动势,苍茫惆怅。苏轼将心境的起伏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中锋,或侧锋,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苏轼从自我来黄州开始书写到两月秋时,字形较小,书写上也比较平稳从容,秋字之后,诗人的情感有了一个起伏,字形变大,笔墨浓重,到夜半真有力至第一首诗的结尾,心情逐渐平静。第二首诗开始诗人重新提笔蘸墨,内心悲苦无法抑制,用笔尺度更大,着墨更多,似乎要将心中的压抑一鼓作气全部发泄出来,当写到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时,又有内心悲愤却又无语凝噎之感。诗人落款处只写了右黄州寒食二首,未录姓名和写作时间,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困顿中萧然离去的身影。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因诗人灌注的情感,增加了更多的魅力,我们临习此帖时,似乎能看到千百年前苏轼在风雨漂泊的小屋中记录此诗的情景,与苏轼直接对话,让不会说话的汉字更加鲜活。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书法的魅力在于借助汉字这个载体书写心中之情。纵览流传后世的书法名作,其书写内容皆是身边事,皆是有感而发,今人的创作亦不必只抄录古人诗词、古代书论,用毛笔书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事才能为今人的书法创作增添活力,否则书法只是抄书的工具。

苏轼的诗11

  [宋]苏轼

  相如有家山,缥缈在眉绿。

  谁云千里远,寄此一颦足。

  平生锦绣肠,早岁藜苋腹。

  从教四壁空,未遣两峰蹙。

  吾今况衰病,义不忘樵牧。

  逝将仇池石,归泝岷山渎。

  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

  故人诗相戒,妙语予所伏。

  一篇独异论,三占从两卜。

  君家画可数,天骥纷相逐。

  风騣掠原野,电尾捎涧谷。

  君如许相易,是亦我所欲。

  今朝安西守,来听阳关曲。

  劝我留此峰,他日来不速。

苏轼的诗12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一句解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苏轼的诗13

  就是这么一个人,让我翻来翻去

  从仁宗翻到神宗,再翻到哲宗、徽宗

  中间,还有曹太后、高太后的彩色插图

  这并不影响我,用双手搀扶一下

  一个带着脚镣、枷锁

  被押解着走南闯北的老人

  走进大宋的`黄州,没有看到东坡雪堂

  却吃了一顿东坡肉,感叹

  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有可能,大小官员都要走走苏堤

  脚下踏过的何止浪漫

  还有潜藏了一千多年的亲政、爱民

  再到惠州、儋州走上一遭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古来今往,有人焦虑,有人在疯狂

  唯有一人,旷达自我,悠然不拘

  手中的书已被打湿,夜空泛着星光

  读着读着,书又没有了

  书中的我,祭起一杯浊酒

  朝向一颗恒星,希望摘下来

  时刻悬挂在我的书房,我的天空

  20xx年10月25日

苏轼的诗14

  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

  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

  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常七八。

  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盖三十年矣。

  元丰中,谪居黄冈,而子由亦贬筠州,尝作诗以记其事。

  元祐六年,予自杭州召还,寓居子由东府,数月复出领汝阴,时予年五十六矣,乃作诗,留别子由而去。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

  独行惭月影,怅焉感初凉。

  筮仕记怀远,谪居念黄冈。

  一往三十年,此怀未始忘。

  扣门呼阿同,(子由,一字同叔。)安寝已太康。

  青山映华发,归计三月粮。

  我欲自汝阴,径上潼江章。

  想见冰槃中,石密与柿霜。

  (予欲请东川而归,二物皆东川所出。)怜子遇明主,忧患已再尝。

  报国何时毕,我心久已降。

苏轼的诗15

  《和桃源诗序 》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

  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i):醋。

  ⑤焉:于此。

  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赏析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相关问题

  作者列举了青城菊水,是为了说明?

  答: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

  答:苏轼《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的。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参考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 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及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东栏梨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海棠》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及赏析四菩萨阁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阅读答案附赏析喜雨亭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褒禅山记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苏轼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红梅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 阅读答案叶嘉传 苏轼 阅读答案附翻译南堂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阅读答案赏析江城子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范增论 苏轼 阅读答案翻译浣溪沙 苏轼 阅读答案水调歌头(苏轼)蝶恋花(苏轼)西江月(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水龙吟(苏轼)念奴娇(苏轼)永遇乐(苏轼)

【苏轼的诗】相关文章:

苏轼的经典诗02-02

苏轼写的诗12-08

苏轼写的诗05-25

秦观给苏轼的诗08-23

苏轼写的送别诗07-20

苏轼的诗有哪些10-11

苏轼写西湖的诗01-07

苏轼《春宵》全诗赏析09-08

苏轼被贬儋州写的诗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