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全文及鉴赏

时间:2024-07-29 16:35:38 苏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全文及鉴赏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全文及鉴赏

  宋代:苏轼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

  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翻译

  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注解

  渡江:渡过扬子江。

  秦淮:秦淮河。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为疏导淮水而掘,故名。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向西北,横贯南京市,流入扬子江。

  王谢女:这里指高贵之歌妓与侍女。王、谢,六朝两个大家族。

  凭陵:逼迫,依势而凌人,指情势不允许。

  急桨:快速开船。

  催:催促。

  伊:她。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赏析

  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台。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代诗人贺铸《秦淮夜泊》也唱道:“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珠箔,临风弄紫箫。”忆起王胜之昔日秦淮之风流,更加深恋今日秦淮的韵事。接着写宿处“月明”时,笔锋一转,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难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谁,最后两句,引用六朝“王谢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金陵五题》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正是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烘托出了欢送王胜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过江来”。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分离了。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只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种不得不分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创作背景

  这首《临江仙》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时,王胜之离金陵,过仪真,去南都时,有歌妓和侍女送行。东坡与之同船前行。“公诗便堪唱,为付小婵娟。”(《至真州再和二首》)写《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与此词以赠歌妓与侍女。

【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全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全文及鉴赏07-21

苏轼《临江仙·赠王友道》全文及鉴赏07-27

苏轼《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全文及鉴赏07-21

苏轼《浣溪沙·荷花》全文及鉴赏07-21

苏轼《浣溪沙·春情》全文及鉴赏07-17

苏轼《荔枝叹》全文及鉴赏07-19

苏轼《赤壁赋》全文及鉴赏07-21

苏轼《浣溪沙·咏橘》全文及鉴赏07-22

韩愈《宿龙宫滩》全文及鉴赏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