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品读唐诗的味道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读唐诗的味道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簇白雪净了心房,一池碧水恐沾新裳,谁把文字写进青春,谁的诗行文采飞扬?
年华在左,诗歌在右,且行且尝,且珍惜。品尝这积累下来的幸福,随着光阴流水的沉积,愈发有味儿了。
羡慕唐人,崇拜他们流芳千古的佳作——唐诗,渴望生活在那个洒脱、辉煌的时代,起笔就是名篇。从初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到盛唐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再到末唐杜牧的“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句古韵,篇篇经典,鲜明清晰地展现了唐之兴衰,将那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神传统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些诗篇,是那个时代的精华,有如戴着镣铐的鸟,虽亦步亦趋,却可在笼内展翅翻腾,将风起云涌的盛唐活生生地呈现在后人眼前。
唐,永远是盛唐,它盛在诗家,盛在诗篇盛在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它夺目的光彩,经千年历史长河的冲刷仍熠熠生辉!盛得好痛快,好酣畅啊!
我品唐诗,便如品到薄荷糖一般,先是品到诗中所蕴涵的历史印记,深刻,明了,心中随着诗人的人生坎坷而起伏升落,悲悲喜喜,仿佛辛辣在舌尖曲折地蔓延。多品几遍,心中渐渐宁静下来,对诗人的思想经历了然于胸,便怀淡泊之心,反复诵读,有如薄荷糖的糖衣化开,留下内部甘凉的糖心。再次欣赏,就觉得与诗人感同身受,又不乏自己的感悟,深入浅出,豁然开朗,就像薄荷糖已全然融化在口中,清新凉爽,余香弥漫,回味无穷。就算余味尽消,日后再见,也会记忆犹新。
犹然记得小时候背得最熟的《春晓》。后读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令我一下子联想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但再细品下去,前者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在《春晓》一诗中,孟浩然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表现了诗人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我不由地去琢磨,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诗味醇永。
最爱捧卷品读,那块块楷体铅字中仿佛散发出孕育千年而成的优雅馥郁的墨香,空灵,怡情。我品唐诗,从幼时吟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到少年时反复揣摩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隔江犹唱《后庭花》”,再到中学时颇欣赏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句哲理,字字珠玑。我在唐诗中成长,诗歌充实了我的青春。以唐诗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永远是诗意的。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始终要葆有一颗诗意盎然的,快乐的心。著名学者钱钟书在中被关进牛棚,但他心在学问里,不为世事的风雨所动。据他的同事回忆,批判会上他总是闭目嗫嚅,振振有词,原来他在背诵唐诗。唐诗相伴必是极幸福的。
一路品诗,一路成长。也许是我人生中最绚烂的一笔吧!
愿唐诗相伴的青春年华不朽!
【品读唐诗的味道作文】相关文章:
李白《送崔氏昆季之金陵》唐诗品读09-12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唐诗08-31
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唐诗品读08-28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唐诗鉴赏02-22
品读杜甫08-09
品读屈原《离骚》10-04
品读文章的诗词06-10
汪曾祺《荷花》品读06-04
梁实秋《喝茶》品读09-22
灵隐寺唐诗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