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9-23题。(共计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落英缤纷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反 ④可试如水中
19.翻译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20.“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1分)
21.“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22.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参考答案:
18.①繁多的样子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19.(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20.豁然开朗
21.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22.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诚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讯
C.交通 妻子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举例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联系《治水必躬亲》、《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C
4、(1)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尝贻 (3)高可二黍许 (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 (2)曾经赠送 (3)大约 (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没有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神情和姿态。(3)(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小题6】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一)(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释词(2分)
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4分)
①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小题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3分)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 ,邀请。
小题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小题3:A
小题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颖缤纷等等。
小题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古今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应结合句子理解。A中都是“想”,B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相通;C、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 :房屋;D、渔人甚异之 :指桃花林的美景;水陆草木之花:的。
小题4:此题考查的是成语,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小题5: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源中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桑竹之属( )
(2)具答之( )
(3)乃不知有汉( )
(4)处处志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类(2)详细(3)竟然(4)作标记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4.示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下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示例: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
④寻病终()便要还家()皆叹惋()
1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2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参考答案: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同邀邀请惊讶,惊奇
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1)(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15.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7.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 ②无论魏晋( ) ③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3: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邀“邀请②更不用说③原先
小题1:(1)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题1: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应注意“要”通假字现象;“无论”的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注意“妻子、绝境、间隔、延”等词语要做重点理解。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渔人进出桃源”内容,和虚构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 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7、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后遂无问津者 15、豁然开朗
16、(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19、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平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2、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3、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24、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7、既表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对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8、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29、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0、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3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产物35、为人不讲信用
3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8、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极强的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IO - 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5.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2.(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5.(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4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参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答案
【小题1】(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
【小题1】(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小题1】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02-0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08-07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03-05
桃花源记的原文及阅读答案06-26
桃花源记原文阅读答案10-10
《桃花源记》阅读比较及答案01-26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09-07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11-01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附答案)06-08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