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 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三)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乐”“奇”
桃花源记教案2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⑴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⑵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⑴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⑵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⑶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美读直至背诵课文。
2、整体把握在课文内容。
3、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第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情景引领,把握两个问题切入,背景交代,主题呈现,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渴望及对现实的否定,引领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学重点、难点:
1、集中研讨桃花源内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状况。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体验感受、 对话交流、探究思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渊明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可是他笔下的桃花源却美丽得神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它。
二、学生美读课文,调动情感,引领思绪。
三、美图展示,学生齐读,调动想象思维:桃花源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对桃花源自然风光的描绘?请展开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绘一番(强调不能是翻译)。用什么词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读)教师点拨:进入桃花源,渔人惊呆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坦而开阔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有致,美丽的池塘有鱼儿欢悦,恣意地畅游,是桑林竹树间鸟儿啁啾而鸣,尽情欢唱,田间的的小路悠远绵长纵横交错,村落间鸡犬声彼此相闻……(预设:花瓣纷飞、绿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这是一幅宁静的、淡远的、美丽的、优美的、祥和的、古朴的……田园风景画。生齐读。
2、这样美的去处,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如何呢?跳读: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样的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学生表达。教师点拨: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少少无忧无虑,安其居。人们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其间以问梳理第二段内容:⑴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⑵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⑶渔人与桃源人的的对话是怎样的?⑷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3、这样美丽祥和的社会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世外桃源。请解释。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虚构,用意何在?哪些语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自由快乐,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这在当时不可能存在,由开头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来渔人的寻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种种描写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写其隐蔽,实质以其虚幻的,不可能的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心声。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岁时。当时的'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和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惨象,陶渊明对此深有感触,对当朝者的不满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逃遁,选择远离。只好借助文字抒怀。
五、我眼里的陶泽令。
由于他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
由于他的博闻强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场蝇营狗苟,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赎自己,选择做一介自由的农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爱莲说》中,我便钦慕他作为隐士的特立独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又艳羡他悠闲自适的那份惬意。他爱菊还嗜酒,他说“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让我懂了他的率真与自然……
xx后世的人们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赞美他的诗句呈现
xx《桃花源诗》呈现
六、小结:走出这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别意,他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时代,而我要说的是热爱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背诵陶渊明其他诗作。
3、日记记录收获。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景之美 优美宁静祥和和平自由幸福 世外桃源
人之美 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 人之乐趣
桃花源记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
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
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
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
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B、结合注释。注释中往往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的。
C、结合上下句加以猜测。
D、增删调补。
3、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A、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
B、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C、译文要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
――第一段:(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惊异。穷:走完。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第二段:(补充注释如下)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第三段:(补充注释如下)
乃:于是。所从来:从哪儿来。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村中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临走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第四段:(补充注释如下)
既:已经。志:动词,做记号。诣:拜见,到…去。如此:像这样。遣:派。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原来的路。
――第五段:(补充注释如下)
欣然:高兴地问津:探寻(桃花源)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结
今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是疏通文中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为主。
二、强化朗读,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朗读10分钟后检查背诵。(不记得处老师提示)
三、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看着课文翻译,要求不看翻译工具书,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足处请指出。(一人一段)
四、小结本文需要注意的字词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补充>
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唾液
2.一词多义<完成练习册p63练习7>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志之名词,标记――寻向所志
为:作为――捕鱼为业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
3、词类活用<完成练习册p62第4题>
缘溪行――名词作动词,沿着。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惊奇。
五、拓外延伸
有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找出来并理解,完成练习册P63第9题第四小题。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六、小结
今节课我们的任务有朗读背诵、归纳字词、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语。同学们回去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你质疑之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理解。
七、作业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6、后遂无问津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研讨课文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临走时,村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学会质疑――创造思维的培养
1、全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渔人的行踪;进桃源前――在桃源――离桃源
2、当时渔人是顺流划船还是逆流划船?请找出依据?
――逆流;依据:林尽水源。
3、渔人是第一次来这里吗?请找出依据?
――是第一次;依据:忽逢桃花林。
4、渔人忘路之远近是因为溪流鱼多,渔人忙于捕鱼,迟迟不肯收手,还是渔人一无所获,因而不甘心,仍一路撒网而去?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5、渔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无信?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标记?
――<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6、桃花源的社会与渔人所生活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村人说来此绝境的原因是“避秦时乱”,说明这里是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长时间与外界断绝来往,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以至连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诉村人,村人听了都感叹惋惜,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同时又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庆幸。
四、教师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桃花源记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4-14
《桃花源记》教案03-23
桃花源记 教案03-24
桃花源记经典教案04-19
《桃花源记》教案05-17
桃花源记教案05-21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04-20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03-23
《桃花源记》教案及练习03-23
《桃花源记》微教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