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桃花源记

时间:2024-07-30 16:39:31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原文】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原文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古文观止译注》)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赏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在文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澄明朗的理想社会景象,又被后世人称之为“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为了寻找这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理想沃土,多少乐天知命之士苦苦追寻,魂断桃园。从整体上来看,《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武陵人的行踪进行叙事,脉络非常清晰,语言文字描写生动传神,主题深刻而含蓄,是一篇难得的千古美文,值得我们去理解与赏析。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桃花源记》的艺术创造力以民主性为核心思想,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桃花源记》主要以武陵人的行踪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文章开头为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等,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明捕鱼是他的职业,他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应该非常熟悉,但是这次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窘迫,渔人只有多捕鱼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也暗示了故事的虚幻性。“忽逢桃花林”显示出了渔人在捕鱼时非常专注,猛然抬头,发现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把桃花林描写的虚幻离奇,使渔人尽情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之中,这才使渔人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作者也通过桃花林的没折射出显示的萧瑟、凄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憎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但是对于渔人来说,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也是他所向往的,对于桃花源人的叮嘱,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处处志之”,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标记,重返桃花源,不仅是渔人这样想,就连南阳太守听说渔人的经历时,都要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桃花源,高尚之士刘子骥在听说渔人的事迹时,也“欣然规往”,这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多么的令人失望,各个阶层的人民都能够能够摆脱现实社会的苦难,寻找到一片纯净乐土。但是到了最后却无一人能够找到这片理想国度,给我们留下了深长的回味。

  《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陶渊明 桃花源记】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陶渊明11-19

陶渊明 桃花源记04-13

《桃花源记》陶渊明01-30

陶渊明《桃花源记》03-24

陶渊明 《桃花源记》03-25

桃花源记——陶渊明01-30

桃花源记 陶渊明04-14

陶渊明《桃花源记》说课稿05-28

陶渊明《桃花源记》注释03-26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