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事

时间:2024-06-16 15:42:08 陶渊明 我要投稿

(热门)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

(热门)陶渊明的故事

  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

  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

  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

  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王知县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自嘲诗,诗曰: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雏来揖客,挥毫坐谈禅,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县看后,对陶渊明更加赞赏,从此两人成了忘年这交。

陶渊明的故事2

  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持自我高尚的品格。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之后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并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所以,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我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能够离去了”

陶渊明的故事3

  为什么陶渊明在陶渊明任内被降职

  ,他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上工作过。因为他诚实,不了解官场的黑暗,他多次被降职和辞职。陶渊明最后在彭泽县当官时,对刘云的腐败感到不满。他最终被降级回国,不再担任官员。

  陶渊明有正直和正直。受祖父的影响,他从小就有帮助平民的雄心壮志。陶渊明从20岁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上了救济百姓的道路。在这条路上,陶渊明担任江州酒神,建伟参军,振军参军,彭泽县长,并担任过许多小官吏和人生规划的小职位。陶渊明对阴郁的官场极度失望,无法承担重任,多次被降职回家。直到义喜元年,在朋友们的劝说下,陶渊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仕途。在他任职的三个月里,他碰巧遇到了旬阳县派往陶渊明的地方检察官。刘云省长是一个非常凶猛的人。他那贪婪而可恨的名字在一百英里之内人人都知道。美国称其名称为检察公共服务。事实上,它开始理解贿赂和腐败。如果你不贿赂他,他会陷害他的。陶渊明不喜欢这种风格。当他向刘云打招呼时,他没有奉承或贿赂刘云。他带着“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的高尚气节毅然离去。刘云对陶渊明怀恨在心,陷害了他。陶渊明被降职了。

  虽然陶渊明受到了委屈,但他并不在意。他最大的失望是他死了。陶渊明被降职后,他意识到自己原来追求的野心是空洞的。隐居在农村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更好。

陶渊明的故事4

  无流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东晋高官,祖父是知府。然而,由于他还是个孩子,他不喜欢官场的习惯,专注于阅读。

  陶渊明年轻时,常在家门前种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树荫下看书。当他在快乐的地方读书时,他甚至忘了吃饭。当有什么事使人悲伤时,他用酒来淹没他的悲伤。这家人很穷,没有钱买酒。没关系。它是由它自己的朋友寄来的。所以只要喝酒,喝醉,睡觉,醒来,散步,绕着院子转。他的院子是什么样子的?破墙,系满了杂草,绿油油的,草地上充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吹拂着他破旧的衣服。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这个罐子。罐子也是空的'。尽管别墅已经破败,经常挨饿,但他的心情还是很愉快。

  陶渊明读了很多书。他浏览各种学者、诗歌和歌曲。他读这些书从不感到厌倦。

  因此,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的,他的观点是光辉的。他周围的人都钦佩他。

  陶渊明还写了一本五流先生的传记。吴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这篇文章中,他自由地写下了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后来,人们也叫他“五流先生”。

陶渊明的故事5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故事6

  王勃《九日》原文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王勃《九日》赏析前两句,只说重阳节有菊花,为下两句引出喜欢喝酒喜欢菊花的陶渊明作一个铺垫。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因喜欢菊花,住宅前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他嗜酒,饮必醉,“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为古代文人所欣赏。“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犹如菊花般品格的赞叹。

  作者王勃介绍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陶渊明的'故事7

  陶渊明有趣的故事《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展现了陶渊明傲慢的性格。他不愿与贪污受贿为伍。在一个诱人而黑暗的官场和世界习俗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品格。

  关于“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过40岁,现在在家。在好朋友的劝说下,他又当上了彭泽县长。任职三个月后,朝阳派人到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考察公务。代表团来的人是邮政主管刘云。邮政局长刘云是个凶猛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去打油打水,刮民间的油膏。在检查了他的公务后,他收到了不少于一千美元的贿赂。此外,如果当地人和县长不给他“礼物”,他会因此陷害他。因此,省长刘云在彭泽县声名狼藉。陶渊明不想忍受

陶渊明的故事8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的书记,老爹也是市委的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渊明的故事9

  老陶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当然有其性情,有其气节,然则是不是真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呢?这个难说。如果来彭泽县里检查工作的不是督邮,而是真的万户侯,老陶会不会帽子一掼,官服一脱,印把一扔,就走人呢?因为老陶刚当上官,还没有迎来送往过大官,第一次所迎的是这个督邮,他就不干了,所以不好判断,但我想,老陶很有可能不会是这么发气,不会是如此没有组织纪律。

  老陶不折腰,确实是因不“拳拳事乡里小人”,在老陶看来,这个督邮不是万户侯,只是个乡里小人。不但是老陶有这个看法,在他那整个时代,督邮之类的角色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从西晋开始,整个社会分为两个族群,一是世族,一是庶族,人群撕裂,之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与天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种人群撕裂,不但是达官贵人不愿往棚户区人家里走的那种自我心理,而且已上升到国家意志,作为法律固定了。比如北魏拳文帝曾颁布皇帝令:皇族、贵族、士族不得“与非类婚偶”,且“著之律令,永为定准。”曾经官做到中书舍人的蔡兴宗,很受皇帝宋文帝喜欢,但出身庶族,虽官当得大,且皇帝宠爱,按理说来,应该是很尊贵了吧,可是开起会来其他世族官僚几不与他说话,更不坐一条凳子。宋文帝看不过,有心提高蔡兴宗地位,也只是出一个“馒主意”:叫蔡某去世族首领王球家。传达皇上圣旨,只要王球对蔡某以礼相待了,那么一切OK。老蔡高兴去了,站着传了皇上口谕,之后,准备借王球家凳子坐一下,正蹲臀,屁股将挨未挨凳子,王球横眼过来,举起扇子使劲挥:你可别坐。弄得蔡某一脸尴尬,悻悻而去,将情况跟宋文帝说了,宋文帝说:明天我找王球谈个话!次日上班,宋文帝先把王球喊到一边,做他思想工作,王球顶了回去:“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宋文帝只是干瞪眼,再也没提起这事来。

  王球抗皇命,能算是很有气节的吗?他不但“拳拳不事乡里小儿”,而且更拳拳“不事皇帝身边红人宠儿”,可是王球之所为,无关气节,只关种族歧视!

  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但三代以上,我们都是农民。老陶祖父叫陶侃,当年身份低得很。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陶侃弃文从武,拉起一支队伍,冲出一条血路,当上了东晋名将,官至八州都督。可是陶侃都督之前也是督邮,在合肥那里当督邮,被人十分瞧不起,后来官当得越来越大了,在同样寒素出身的伏波将军那里当上了舍人。那次与同乡世族杨情一起坐了一回公车,吏部侍郎温雅却对杨情说:你怎么同小人坐在一起?即使陶侃不算是领导,与杨氏相比,最少也是上面来的人嘛,与督邮到彭泽县里督察,情形是差不多的,但身份是“小人”,依然让人冷眼。

  从陶侃到陶渊明,应了三代之上是农民,应了三代打造一个贵族,老陶贵族身份意识是十分浓的,他在被推举为彭泽县长之前,曾经有几次当公务员的机会,一是任州主簿,一是参军。州主簿的职位不低,怎么着也是市政府秘书长,比县长要高,但老陶不去,原因是这个职位是“浊官”。在老陶那会,官吏被分为“清官”与“浊官”。清与浊不是按照廉与贪而分,基本上可以说是按照士与庶而分的,士族当清官,地位重要却不担当实际责任,也就是做做报告,讲讲话;庶旗当浊官,就是上传下达,送往迎来,公务杂务全挑。

  督邮也算浊官之列,但这浊官,却是位卑而权重,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这个职责可了不得:要提拔一个人,他没那能耐,但要搞倒一个人,却是他的权力范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全靠他了。我们现在对这类官吏下界来,接待规格那是很高的,教育部一个秘书,带着大学评级的使命而来,级别远在其上的大学校长、副校长等一千人马与班子人员,都得到机场去迎接,这规矩可是老传统,马虎不得。陶县长不愿以绅士身份对“小人”折腰,所以,只能自动辞职了。

陶渊明的故事10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原文再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的故事11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靖节先生,南朝宋初期的文学家、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家庭,但家族衰落,他在年幼时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和妹妹一起生活。

  “桃源仙境”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在外祖父孟嘉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阅读了大量的古籍,了解了历史和哲学。这些经历和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猛志和逸趣,以及对自然和山水的热爱。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感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少年时期,陶渊明怀揣着改善世界的理想,希望能够为“大济苍生”而努力。成年后,他担任江州祭酒,但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和庶族身份的轻视,他选择了辞职回家。在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前往荆州,成为桓玄的属吏。当时,桓玄掌控着长江中上游地区,企图篡夺东晋政权。然而,陶渊明并不愿意与桓玄同流,于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亲去世而再次辞职回家。

  田园风光

  在彭泽县令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减税减赋政策,改善民生。他还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生产力。在他的努力下,彭泽县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年轻时,陶渊明怀抱着远大的理想,接受了儒家思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然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官场生涯后,他深感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选择了一条退隐归田的道路。在这段田园生活中,他与夫人翟氏一起过着贫困而简朴的生活,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志向。427年,陶渊明结束了他63年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长眠于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今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在他的一生中,老庄哲学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间真情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自由、平等、公正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陶渊明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和思想启示。他的诗歌饮酒,或者是用“醉人”的语言来指责上流社会的是非颠倒、毁誉雷同;或者揭示世俗的腐朽和黑暗;或者反映仕途的危险;或者表达诗人在官场之外的愉悦和陶醉;或者表达诗人在困境中的不满和抱怨。

  田园风光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和《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多表现了他归隐后政治上的苦闷和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他高洁的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表明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忧愤情感。《读山海经》则通过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来表达相同的内容,如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以表达和表明他的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数量众多,成就非常高。这些诗歌充分展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品格,他鄙视功名利禄,对黑暗的官场深恶痛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

  除了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反映了他晚年的困顿状况,这些诗歌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其中,《桃花源诗并记》是一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人,他的诗歌以纯朴自然的语言和高远拔俗的意境为特点,开创了中国诗坛的新天地。他的田园诗不仅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更标志着他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比喻为“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而退隐田园则被他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由于他有实际劳动经验,他的诗中充满了劳动者的喜悦和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诗人

  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歌、辞赋多以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不乏对官场和世俗社会的`不满和厌倦之情。他倡导洁身自好,不屈身逢迎,但也表达了“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他的作品平淡而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题。他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然而,在他去世后几十年里,他的地位在我国文学史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甚至在《文心雕龙》中也未被提及。萧统,梁朝昭明太子,对陶渊明的诗文情有独钟,深受启发。他亲自为陶渊明编纂、作序、作传,最终形成了《陶渊明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尽管在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但他的诗文作品却逐渐传播开来,影响越来越广泛。到了隋唐时期,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欣赏陶渊明的诗文,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黄昏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他崇拜陶渊明的诗作和人格,而李白则更是仰慕陶渊明的精神和思想。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相呼应。在安史之乱后,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将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白居易也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地位不可撼动。他的诗歌和辞赋,被誉为晋代文学的瑰宝。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坛巨匠,都对陶渊明的才华和为人所倾倒。欧阳修曾赞叹《归去来兮辞》是晋代无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而王安石则深受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的启发。苏轼更是将陶渊明视为良师益友,一生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这些文学巨匠的推崇,使得陶渊明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加巩固。从元朝到现代,人们对陶渊明的赞誉和崇敬,从未间断。

  王安石

  他的诗篇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哲理的深邃,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陶渊明的创作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这也是他伟大的原因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后世文人,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渊明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关爱自然、珍视生命。

陶渊明的故事12

  陶渊明任职彭泽县令时,遇一督邮来督察,其人嚣张跋扈,以权谋私。陶渊明奉命准备动身前往见他时,被县吏拦住要求其束带见之,于是,陶渊明发出了:“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便辞去官职。他这种为官清正,淡泊名利,不愿为腐败官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独具风格的诗文,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陶渊明的故事13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陶渊明的主要成就

  田园诗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咏怀诗

  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其它诗作

  部分诗作有“乐天知命”,“委任自然”,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故事14

  陶渊明在彭泽县任县长时,通过邮件会见了一位督察。他傲慢专横,以权谋私。当陶渊明被命令离开去见他时,县长拦住了他,让他带着皮带去见他。所以陶渊明说,;我怎么能向乡下的孩子们低头,要五蒲式耳的大米呢;辞去公职。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与腐败官场交往的高尚品质,赢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创作了独具特色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代表作有《五流先生传》、《桃花源》和《还乡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

陶渊明的故事15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又恰逢老庄盛行的年代,所以,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向往田园生活。在看透了官宦生活之后,毅然决然辞官回乡,主动参加农耕工作,体验农民的生活。也正是有了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仅有劳动者才有的思想感情,才有了后期在田园诗方面的成就。

【陶渊明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陶渊明的故事12-13

陶渊明的故事12-12

陶渊明的故事11-03

陶渊明的故事05-06

陶渊明的故事12-05

陶渊明故事图04-17

【精】陶渊明的故事06-12

[优]陶渊明的故事05-08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10-29

陶渊明的故事(通用)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