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读后感

时间:2024-11-13 16:34:05 滕王阁序 我要投稿

滕王阁序读后感经典【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滕王阁序读后感经典【7篇】

  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1

  是梦耶?非梦耶?

  落霞与孤鹜,秋水长天。楼阁玲珑躲在水雾和晚霞中,如烟般飘缈。山峦是她的衣带,青得要滴下来,水是她的玉簪,碧的满满的。鸟向隔上飞,云从阁里出,恍惚间,江上渔舟唱晚,不知何时,阁中管弦呕哑,依声寻去,却见一人宽袍广袖,身影颀长,衣不著水,湛然若神。

  只听他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朗月流银,晚风骀荡,听得这几分清冷的声音,心里竟有些迷离怅惘。人是见不得万千河山的,王勃这一吟咏令我不觉间想起另两位文人的慨叹,苏轼游黄州赤壁时曾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张若虚面对着春江花月夜时曾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算平时在红尘俗世中取得再多的成就,膨胀得再厉害,一见了日月星辰,锦绣山河,立马就会泄下气来。人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天地宇宙是壮阔的,是永恒的。钱钟书就曾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人世间,又莫名其妙地离去,你看《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好,“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既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与世事缘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是否只有像佛家那样将人生看成一种幻觉,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期待来生才是正确的做法呢?王勃一首《滕王阁序诗》结尾留下一字不写,扬长而去,缺的是何字?正是“空”,我困惑了起来,空空如也,空空如也,人生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吗?

  只听得他又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重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没错,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潜在的死亡。但那又何妨,正是因为生命是一个走向时死亡的过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才显得不可复制。当我们走过生命中这座桥,从这头的青丝走向那头的白发,倘若不改一路的凌云之志,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伟大之处,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如果我们想在空间和时间上囊括宇宙,其结果必然是宇宙囊括了我们,让我们变得渺小。由此,他提出人要确立尊严在于思想的观念。选择向死而生,而非活着而已。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正是生命的无常与虚无,让我们明白了确立理性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室友,是有多么重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既然可以选择做一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飞扬在空中展现生命之美的柳絮,因为何要躺在地上甘心成为枯枝败叶呢?既然可以蒸发到天空,成为高远洁白的云朵,为何要情愿成一洼污水不入杯盏呢?既然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有机会去追求真实的功业,了解更深远的宇宙,又为何要随波逐流,任自堕落呢?王勃为何在怀才不遇时人写下这句话自勉,而非选择像大多数人那样,谈玄以避祸,不就是因为她强烈的`热爱着这短促的生命,要给自己一个不留遗憾的人生吗?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要害怕梦想太遥远,理想不可期,不要觉得为时已晚,再难继续奋斗。就像王小波所说,“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活过,爱过,奋斗过,才能在死前向维特根斯坦那样,坦言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至此,我大概对王勃所留下的“空”,有了新的想法。望着眼前华茂春松,举手投足似幽兰一般气度的男子,我想,不应该看透而放弃,不因多舛而消极,带着出世的心性入世,在理性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的和谐才是最智慧的人生境界。

  似空非空,似梦非梦……

  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2

  记得在小的时候,姐姐将王勃的《腾王阁序》讲得有滋有味,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时候似懂非懂。重读王勃的《腾王阁序》,基于其颇高的艺术成就,我感触很深。

  关于腾王阁,历代题咏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腾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腾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辛弃疾:《贺新郎;赋腾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唯有王勃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篇序言,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每里。本文题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进程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是初唐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友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腾王阁有关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书法真实感受的。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体明辩序说》中讲到:序,亦做叙,言其中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望比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

  全文层次清晰,守卫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偶工整。有些对偶从不同的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有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色彩。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再次是绘画之美。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是把建筑、山水、人物融会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副以腾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外的自然景观恰当的纳入自己构思的画面中来了。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长安”、“吴会”,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种景物,统奴全局,服务于腾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见就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中的两句,也如同诗歌中的句子一样得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王勃的《腾王阁序》,最主要的是有作者的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同时,它还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割据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历史是公正和公平的,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和选择。

  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3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每个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其中滕王阁因一介书生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具有另一番风味。

  读过《滕王阁序》,我们不难发现王勃在此文中用了大量典故。明用典故、暗用典故、化用典故、连用典故……各种使用手法都表现出王勃的阅历丰厚,文笔自然。在文章的后篇王勃更是表露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试问在当时,哪个能有王勃这样的胆量在满室俊杰、阎公之威下勇敢的站出来?相信滕王阁宴上不缺少高雅、有才的人,但是此宴会是阎公为了衬托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办的,所以那些“文人雅士”就退缩了!只有王勃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甘沉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滕王阁序》!写出了另阎公赞美、流传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让我们为王勃而鼓掌吧!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4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每个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其中滕王阁因一介书生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具有另一番风味。

  读过《滕王阁序》,我们不难发现王勃在此文中用了大量典故。明用典故、暗用典故、化用典故、连用典故……各种使用手法都表现出王勃的阅历丰厚,文笔自然。在文章的后篇王勃更是表露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试问在当时,哪个能有王勃这样的胆量在满室俊杰、阎公之威下勇敢的站出来?相信滕王阁宴上不缺少高雅、有才的人,但是此宴会是阎公为了衬托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办的,所以那些“文人雅士”就退缩了!只有王勃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甘沉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滕王阁序》!写出了另阎公赞美、流传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让我们为王勃而鼓掌吧!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5

  森林里流淌的小溪总是被巨石和横木挡住。这条河不是直的,而是曲折的,总是阻止小溪前进。生活就是这样。人们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的,荆棘丛生的。运气不好,命运多舛。

  唐高宗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从江州龙门走出来。他是唐初四杰之一王波。他很有才华,14岁时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在仕途上遭受了两次打击,因为他的才华横溢。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在滕王阁上,他即席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赞美历代。今天看了《滕王阁序》,一开始就会同情王波的经历。然而,当我读到自己变老变壮的时候,我宁愿移动白头之心。当我穷而坚强的时候,我逐渐从同情变成了欣赏和钦佩。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

  林中的溪流虽然在曲折的河流中,但面对障碍的困难和障碍,他们并不害怕,也不气馁。他们只是聚集在一起,冲向障碍物,冲破障碍物,流向远方。在经历了失败、打击和挫折后,人们需要一种乐观的态度。有了这种心态,人们就会变得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跌倒后自信地再次站起来,继续追求成功。

  王去交趾看望被贬父亲的路上,王波心里还带着两次打击留下的阴影。但在《滕王阁序》中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喝贪泉感觉爽,在干燥的同时,让人振作起来,感受到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乐观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被酷刑,但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演《周易》;仲尼厄写《春秋》;屈原放逐,是赋《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孙子膑脚,修行《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光》;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地圣人愤怒的所作所为。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然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只有经历了痛苦的生活,我们才能称之为人,真正的成功者才能超越痛苦。古人在逆境中,经历了失败,这些不但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平庸终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及时帮助,而是需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对于不可挽回的事情,我们应该想一想,不要总是强迫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不是一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看待它。人不仅要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还要努力改变命运。改变命运需要有勇气挑战困难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都需要乐观的心态。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是因为失败而痛苦,心中会有希望,然后会有动力,让人继续走向成功。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都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态度,能让人振作起来,重拾信心;积极的态度,能让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态度,能让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能让人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虽然北海是信用的,但它可以摇晃。东角已逝,桑榆还不晚。森林里的小溪总有一天会流向广阔的海洋。如果人们总是有积极乐观的心,他们最终会成为生活的荣耀。

  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6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仅仅是序,初次读完便有了如临仙境的感觉,字字珠玑,真的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仿佛自己真的到了滕王阁,见到了那秋光美景,感受了滕王阁的壮阔,亦感悟了人生的壮阔!

  王勃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舍难分的心情,忧愁悲苦,所以对于王勃,我对他了解的并不多,今天读了《滕王阁序》才对他有了别样的看法,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文章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途径洪州,恰逢九九重阳,大宴滕王阁,王勃应邀赴宴,在滕王阁的即兴之作。

  前文写景,后文借景抒情。其实读滕王阁,读出的'不该仅仅是对景色的留恋,更应该挖掘出文章深处以及在当时背景之下的人生感慨。

  人杰地灵,仅仅四字,便道出了对圣地贤主、嘉宾、晚宴的称赞。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话,就把寒潭、烟光、暮山全部描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一幅美丽的秋光图,仿佛身临其境。

  闾阎扑地桂殿兰宫鹤汀凫渚这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工笔画,是在一次画展中看到的,大概是出自著名画家么顺利先生之手,惟妙惟肖,令人回味无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自我感觉这应该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动静结合,亦远亦近。

  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

  王博文章的亮点,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

  就比如他在文章中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永久的拥有,留恋之情顿生,由个人际遇引发到人生、宇宙的思考,将自己比作屈原贾谊,表圣主明时的不满。

  后来他还提到了冯唐和李广。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逃避海曲的梁鸿,但最终王勃巧妙地峰回路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表达自己仍抱积极精神,希望有所作为。

  处卑位而思有为的心胸,引来许多文人的共鸣。韩愈曾提过壮其文辞读之可以忘忧。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但是王勃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

  最后来说说《滕王阁序》的文体,属骈体文,但骈体文却在王勃的笔下有了新的创新,他以骈体文的基础又对文章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自然流露,迸发出真实心声,字句绚丽!以骈体文之精彩,抒词彩之绚烂!

  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有充满着豪情大志的诗人,因为现实社会的环境和遭遇,终其一生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一生而积极进取,却往往收获在郁郁不平的季节。

  尽管诗人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的执着令人钦敬,但也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也更为强烈的却是他的才华施展。可惜是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或许正是由于诗人常概叹于自己的才华超群而怀才不遇,才使得他屡次遭受打击,唯以滕王阁序的怨艾嗟叹,借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言志寄托。

  滕王阁序读后感 篇7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重阳节这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初九路过洪州时,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州牧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戏马台。等他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则传说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代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8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做回程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滕王阁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05-23

王勃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07-31

《滕王阁序》序的意思08-23

王勃《滕王阁诗》与《滕王阁序》赏析07-16

《滕王阁序》王勃08-05

王勃与《滕王阁序》10-10

王勃滕王阁序06-15

王勃 《滕王阁序》07-23

《滕王阁序》学案08-11

《滕王阁序》注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