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精选1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
有一首诗,同学们都很熟悉,那就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讲述的是横着看和侧着看,远看近看,俯视仰视都不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
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世间大部分人总认为自己是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当然比那些旁观者更清楚一些,根本不听那些旁观者的建议。可事实死,他们并没有那些旁观者看的,了解的清楚。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人在发现这些事的'时候,根本没弄清状况,而旁观者则了解了事情的缘由。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深山之中,根本无法了解这山的形状,结构等等;而不再此山中的人,比如坐在飞机上的就能看到山的总体面貌。
所以,在此我想告诫大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困在某个难解的谜团的时候,不妨问问周围的人,向那些旁观者寻求帮助和合理的建议。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2
匆匆间,四个月过去了,没有成绩,只有跑腿。这四个月的适应生活,宛如是别人看我,我看别人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古诗《题西林壁》诗意的里外。
来到新的单位,从事新的岗位,干的是陌生的工作,压力很大。一切从零开始,我捡起一度压在我玻璃台板底下的四句话:把别人看着自己;把自己看着别人;把别人的别人看着自己;把自己看着别人的别人。告诫自己勤勉做事,诚恳做人;遇事换位思考;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谦卑与低调。面对新的领导与同事,我真诚地表白: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前辈;年长的我敬重,年幼的.我看中;大家都是我的老师!
没有依靠的我,一切皆靠自己的努力。勤快的手,能跑的腿,上进的心,尝试着去做一些事,为了只是被“认可”,谋取一丁点儿的宽慰,告慰天国里的父母,寄以厚望的亲人,以及一直以来关心我的朋友和同事。不想与谁有什么纷争,走到哪里都是打工者,努力工作是谋生的手段!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3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游览乐山大佛时,首先坐船顺江而下,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当船行至山的正面时,大山变成了一座卧佛。
1、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4
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古诗《题西林壁》,作者苏轼。他借景说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形容住在庐山的人却不知道庐山的雄伟壮观,而第一次见到庐山的人却从心底称赞庐山的美,这就是因为住在庐山里的人,天天见到这样的景物,不以为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有一个贫困山村的.小孩子,因为家里很穷而读不起书,结果他在教室外面站了整整一年多,望着他那光着的脚,存在破破烂烂的衣服,专注地望着黑板,渴望读书的神情,我感动了……。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却不珍惜,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心不在学习上,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学习完这首古诗,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的分析。所以我一定要刻苦努力的学习,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机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5
《题西林壁》宋路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记得首次读《题西林壁》应该是在小学吧,具体是几年级记不得了。当时虽然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但也还是有些似懂非懂,浑浑噩噩的过来了,没多大体会。一路风雨兼程,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参加工作一年。算算到如今已有十余年光景,再次身临其境,却又感触颇多。
开弓没有回头箭!是目标也好,是无奈也罢,过去既已成事实,就不可能回头了。只是以后的路还很长,大丈夫应该有所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一个围城,进来的`想出去,还有的想挤进来!这恰恰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谋而合。你已经站在那个高度,你当然可以说那个高度不怎么高,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你的高度已经是高不可攀了!
人生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6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题西林壁》。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遮挡、受到限制,作者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不是庐山的全貌。视线所见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常这样。"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可以把事情看的全面,做得比较圆满。
作者借助游览庐山的景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一种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7
当我们问起老师,地狱与天堂哪个好些时,老师却回答说:“在我眼中天堂就是地狱,地狱就是天堂,只有活着才是幸福!”有钱是幸福吗?有吃有穿是幸福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当看到病房里,一个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是,这时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时这些,也需要活着和生命。在电视里看到某个病人急需钱的时候,我们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曾记得这样一个人,他是我们学校的,患有白血病,家里本来就不宽裕,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学校开展了募捐活动,对于我们来说,这几块钱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是却是生命的延续。
老师曾经说过,春天能听到鸟的歌唱,这是幸福;夏天能听到蛙鸣,这是幸福;能坐在教室上课,这是幸福;能够助人为乐,这是幸福。幸福是有规律的心跳,有节律的呼吸。幸福不是要奢侈,而是平平凡凡的过每一天。
幸福既平淡,又厚重;既简简单单,又真真切切;这或许就是我对幸福的想法。生活中,有人说自己找不到幸福或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在茫然的前行时,可能忘了体味生活中点点的.温暖,小小的快乐,细微的满足……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幸福。为什么我们对幸福没有体会呢,是因为“只缘身在幸福中”!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8
在上完体育课之前,我刚刚用一支新笔写作业。下课铃响了,我把新笔一丢,便去上我的最爱――体育课去了。上完课回到课室,发现新买的笔不见了。我以为扔到了地上,所以蹲在地上仔细地在地板上找,但却没找着。我怀疑被人偷了。于是,我想:用“引蛇出洞”这招,看看是谁偷的。过了一会儿,我从笔盒拿出另一支新笔放在桌上。我躲到玻璃窗下窥视着,看了整整十五分钟,还没有“小偷”出现。我这才心有不甘地去上科学课。
上完科学课,我发现我的笔还在,便下定决心非捉住那个“神偷”不可。这次,我躲在门后窥视着动静。不久,我看见有个人鬼鬼祟祟地跑了进来。我注意看着他。他拿起笔就走,我气得火冒三丈,二话不说快速跑进去,一把捉住他的手。他见笔的主人来了,匆匆忙忙放下笔,但已来不及了。我用批评的'语气对他说:“你以后别再偷笔了!”“知……知道了。”此时,他的脸红得像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低着头不敢看我一眼。
从此,我们全班同学的笔再也没丢过了。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9
读过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之后,再经过郑老师的认真讲解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题的一首诗,当年苏轼去了庐山,却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在细细品味之后,才懂得诗中说得很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觉得自己做得的事很好,但在他人眼里可能就不一定是那么好,应了那句俗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自己做得更加完美,我们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就拿我们平时考试来说吧,做完考卷,检查了一遍又遍,都检查不出错的地方,总以为自己做得全对,能考个满分,就交了考卷,到了老师手上总有那么几题错了,而且还是特别简单的题目,后悔的肠子都青了,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打牌的人也是这样,不知道对手将要出什么牌?而旁边看的人却能一清两楚,而且头头是道,打牌者一经提示才恍然大悟。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很多,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们就当旁观者吧,我想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只有“身在其中”地通过实践,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突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局,才能做到当局者清。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又研读了一遍苏轼的《题西林壁》,心中颇有一番感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在今天,又读出了他新的内涵,新的韵味。
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面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毕竟身处何处。四面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这世界幻化成他笔下的各种神造,波澜壮阔,气韵迭起。而人,在这其中,就如沧海一粟,或许功成名就,或许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苍茫的人间,个人,毕竟是多么渺小!
东坡先生一生风云跌宕,但他的文学成就宛如一座丰碑。他那飘逸潇洒的文风,一如他的处世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学家,看穿世事变迁。他说人对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他已经忘却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离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这世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天天,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心之向往将我苦苦的缠绕,沉重的压制着我那颗年轻飞扬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难免心情惆怅。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离出来啊。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长远。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假如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这番磨砺必将是为以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那么也许我看到的就不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许,我看到的就会是:殊途同归。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使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形状,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庐山的样子也不一样。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也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但是他在庐山里看庐山,却怎么也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有的人站在庐山顶峰看景色,不仅看得远,而且看得很全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生活中,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2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在1084年5月和朋友在游庐山西林寺的时候所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庐山的.景色多么雄奇壮观呀!虽然我没去过庐山,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庐山,感受着庐山的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那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分析事物。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3
这几天,我学了一首诗,名叫——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写的诗这首诗是描述庐山的景色,描写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从侧面看像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不知道庐山的真正样子,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明白了看一个东西或想一件事,一定要从各方面来看,不能只单纯的看一个方面,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4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世界地图引出的一课,这篇课文我受的启发最大。我认为课文中的魏格纳非常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因为教授都叫他不必为此事枉费心机了,可是他的心却毫不动摇,坚持不懈,不轻易改变自己想。后来他勤奋钻研,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又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证据。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哪!魏格纳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做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并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我要好好学习魏格纳这种永不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精神。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5
前些天,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喝茶聊天,很自然的就把话题转到最近市机关干部任免上来。为此,大家有羡慕之、有叹息之。
其中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坐在一旁心事重重、闷闷不乐,问之,才知其近来夫妻时常口角,为之苦恼不已。究其原因,原来是其夫妻双方的人生理念不同,尤其是妻子对其这次未被提拔心生不平,抱怨老公在官场没本事,该朋友也觉得自己仕途黯然,工作难平衡,关系难相处,家庭难和谐。
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位朋友工作出色,深得群众拥戴,孩子聪明可爱、健康活泼,老婆是一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收入也高,家里有房有车,经济无忧,夫妻各自的社会地位也不错。这样的一家,在大家的眼里,已是羡慕的对象,还有什么值得不高兴呢。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劝导之:人人都追求成功,但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仅限于职位上的成就,除了职位外,还有工作与事业、财富与自由、社交与人际关系、生活与休闲、健康与活力、家庭与婚姻、爱与关心等等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你其他方面不是很成功吗?虽说你还没有体会过做大官的辉煌和荣耀,可也没有为了当官而因投机钻营和欺上瞒下八方奉迎的担惊受怕、辛勤劳苦呀,更没有一旦不当官或是为当官而出"事"后的失落和懊恼呀;虽说你没有发大财,可你也没有为了赚钱而绞尽脑汁、钻山打洞的低三下四和良心上的寝食不安呀,更没有小人得志为富不仁的`轻狂和成为被千夫所指的狼狈呀。不要再为这个问题想不开了,你应该换个角度看待人生,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朋友们的话说得很深刻、很有道理,不禁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来:"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东坡在这首诗中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从各个层面欣赏到风景是不一样的,但却一样美丽。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风景,缺少的永远是看风景的心情。心情好了,从哪个层面看都是美的风景;心情不好,哪个层面都无景可看。
我想,我们无论是看待人、看待事、看待生活、还是看待社会,都应像苏东坡登山观景那样,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神奇效果,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不然,我们是永远感受不到"美好"的境界的。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因为换个角度,就会产生另一种看待问题的心态。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是都希望万事顺达、衣食无忧,金钱一天比一天多,官位一天比一天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非所有人的理想都能实现,人的知识、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因此,我们也只能顺其自然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开心,而超越自身的条件,超越自身的能力,刻意的去追求那些不现实或者是根本就不可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人生难免会活的很累,更有可能被生活压垮。
换个角度看人生,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境界。因为换个角度,就会产生另一种处世观。生活在当今时代,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思维,便会看得开放得下那些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和事。即使人生中出现失败,我们也不妨认识到,失败一次会使人对成功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一层;失误一次,就会对人生的醒悟更添一码;不幸一次,就会使人对生活的理解更深一级;经过了一次人生的磨难,就更会使人对世事的认识更成熟一些。山不转水转,只要是有山有水,总会有柳暗花明之处。
换个角度看人生,更是人生处世的一种哲学。因为换个角度,就会产生另一种哲学。生活在当今时代,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思维,就会以平常心态对待工作生活中的成功和收获。当了官也不会目中无人,因为权力意味着责任和地位,更意味着辛苦;有了成绩也不会自高自大,因为那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挣到了钱也不会欣喜若狂,因为钱是最能让人学坏的东西,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假如我们一旦"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那就真的会一无所有。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 篇16
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把对庐山景观的“识”与“不识”跟游人自身所处的位置联系起来,道出了其中的生活体验,很有哲理。
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的愿望和理想都能实现。这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你或许就能发现生活中被失意掩盖了的本质,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不如意之事。比如失败,失败一次,使人对成功的内涵更透彻一层;比如不幸,不幸一次,使人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一层------其实,每件不如意后总有其闪光的一面。在我家隔壁住着一对年约七十岁的老年夫妇。他们以捡垃圾为生,还带着一位年约四岁的小孙女。听人们说他们的儿子违了法,在监狱服刑,儿媳妇丢下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了。老年夫妇租住的房子是房东用石棉瓦、铁皮等材料在自家屋前临时搭建的。一遇大雨天房子就漏雨,他们的棉被、衣服经常被雨水打湿。面对生活的艰辛、不幸,这对老年夫妇的感情却是很好。老大爷每天骑着三轮车出去捡垃圾后,老奶奶就在家陪着孙女把他们捡回的垃圾整理归类,并煮好饭等老大爷回家。每次一看见老大爷回家的身影,他的小孙女嘴里大声叫着“爷爷!爷爷!”像一只蝴蝶一样飞着迎上去。老奶奶为他倒上一盆洗脸水、端上一杯开水后,自己就忙着去整理车上装的垃圾。老大爷看见她在烈日下翻晒纸箱、报纸等垃圾,就顾不得休息,劝她在树荫下坐一会儿,他来做工。老大娘却一直坚持让老大爷去休息。老大爷去废品站卖了垃圾回家时,经常要为老大娘和小孙女买回他们喜欢吃的糖果。听人说他们每月除了开支,还能为孙女存上以后上学要用的钱。在这个破旧的小屋里,充满了快乐和爱。
换一个角度,我们常能拥有平常心态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和所得。别为取得了成绩而自高自大,因为它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未来。别为实现了愿望而滞留不前,因为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次期中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51分,老师在试卷上评了一个“E”。看着试卷上这个“E”字,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这是我从来没得过的.低分。心里在不停地骂自己笨的同时,也害怕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责备。出乎意料的是,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这次没有过多的责备我。经过他们的教育和鼓励,我认识到自己这次考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近段时间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上经常开“小差”,遇不明白的学习内容也没有主动去问老师解题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让老师的评语“A”重新回到我的试卷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天降大任的伟人和屡遭挫折的普通人。虽然他们的才干和地位十分悬殊,但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卓绝的毅力却是伟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时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时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仅需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更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瞄准定下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勇往直前。
换一个角度,便能积极理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换一个角度,便能换来完美、绚丽的人生。
【苏轼《题西林壁》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轼《题西林壁》10-06
苏轼题西林壁07-16
《题西林壁》 苏轼10-12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09-10
题西林壁苏轼诗意02-20
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08-06
题西林壁苏轼拼音09-21
苏轼题西林壁背景10-09
苏轼《题西林壁》的译文08-16
苏轼题西林壁 背景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