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讲课稿及课后巩固
引言:《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讲课稿及课后巩固,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题西林壁》讲课稿
老师好,就苏轼的绝句《题西林壁》我来进行一下说课。
就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而言,新课标重点放在识记背诵上,并在此基诎上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蕴含。由此就本绝句我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坛泰斗苏轼。
二、理解诗歌内容——因物寓理:客观全面看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三、学会后会读会诵会背会默本诗。
四、读苏轼的其它作品。
本教学目标揽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并以理解诗歌诵读默为重难点。
就诗歌的教学而言如果不精心设计,很容上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精心备课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浅出的引导模式。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题西林壁》,对作者进行简介。这么简介是在学生对苏轼三言两语的基础上加以适当补充并总结的。
(二)导入正课。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铺设主题。这个环节主体依然是学生。借用多媒体有关山的图片给学生造成突兀感。问,山是什么?几个石头,几堆土,几棵树?五岳之一的庐山长什么样?
(三)感悟诗歌。介绍课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以绝句形式写的游记。
(I)自由读诗,问,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找出来同桌之间理解后用自己的话举手回答。学生的回答很多,教师总结,移步换形,位置不同看到的景不同,想象一下可能是千姿百态。
(二)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像身在此山中!”
(三)由此你想说点什么?
1、一叶障目。
2、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意思相近就好。
总结:本绝句也就告诉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四)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诗歌。你想就诗中的什么提醒一下同学们呢?
I,题是什么意思?
2,峰不可以写成锋了!
3,注意庐的写法。
4,缘的写法和意思都要注意。
5,诗歌的中心思想要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诗歌特色,一诗言志,言情,也可以理。二,本诗诗浅意深,寄至味于淡泊。
(五)两分钟回顾理解,齐背,试默。
最后,延伸课外阅读诗作,布置作业。
在本课中我最大的优势就是,(l)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经验及积极性去学诗歌。(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结束,望给予指正。
《题西林壁》巩固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
题:__西林:____ 只缘:_____不识:____ 横看:__
二: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copyright 觅 阅 岛 miyue dao.com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参考答案:
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只缘:只是因为
不识:不知道
横看:正面看
二
1、宋 苏轼 三苏 《惠崇春江晓景》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写景 明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4、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三、C
【《题西林壁》讲课稿及课后巩固】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讲课稿及课后习题05-10
《题西林壁》讲课稿及试题练习05-22
古诗《题西林壁》讲课稿(精选5篇)04-17
《题西林壁》课后习题及答案11-03
《题西林壁》课后点评(通用13篇)09-20
题西林壁题的诗意11-06
题西林壁教案10-06
改写《题西林壁》11-11
题西林壁鉴赏08-20
题西林壁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