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题西林壁》分析解读
《题西林壁》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1084年,元丰七年,四月,一个诗人行在庐山之中,路遇的僧人和当地老百姓见到他纷纷打招呼:苏子瞻来了!苏东坡,第一次做庐山客,却已被当作庐山人。似乎人们在这里等了许久,等他回来赋得庐山一首,而庐山等了许久,就等他到此空山岩径迷。
在他之前,陶渊明回来了,踏着熹微的晨光,回到了这个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地方,鸟倦飞而知还,从此云无心以出岫,只在此山良辰孤往,植杖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李白回来了,登上了香炉峰,往南一看,见到了庐山瀑布,惊为天河落,欲成仙的李白看见了他的仙山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于是诗人在这个青天削出金芙蓉的地方,欲将此地巢云松。
白居易回来了,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庐山晚上的雨潇潇直下,他这个刚刚泪打过青衫的江州司马在草堂里给朝堂的朋友写信:丹霄携手三君子,白发垂头一病翁。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终身胶漆心应在,半路云泥迹不同。唯有无生三昧观,荣枯一照两成空。
跟着陶渊明窈窕寻壑的.身影,循着白居易筑堂为诗的心情,苏东坡本为庐山盛景,应接不暇,而不欲作诗,但为这人们等了许久的心情也不得不作诗了。此时,他尚看见的是窈窕萝径上,迎面而来为他露出笑靥的人们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抬头望,他望不见让李白惊落人间而觉人与天之近的银河,他只看见高耸入云的群山,更觉人之渺小,所以说: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从进庐山的这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迷,偶然的路经客,只为庐山盛名而来,遇不到那些诗人的景,体悟不了那些诗人愿弃置红尘落山而坐的心情,他以为只因他还是个陌生人,所以说,他年再来做故人,便能识得庐山身。
没有等到他年,半个月之后,苏东坡又来了,东林寺的和尚陪着他逛了西林寺。
苏东坡为上次自己入得庐山反而迷失了眼界不识庐山真面目,便想在庐山外再见庐山,把庐山看小是不是就能识得庐山身了呢?他没有登高而是远望,所以不能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能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他远望的庐山还是让他看得糊涂。
本来人们总是去庐山东林寺,而苏轼偏偏去了西林寺,西林寺与东林寺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东林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林寺则小巧紧凑,秀丽严谨。
东林寺,东晋慧远大师携净土宗而来,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
总结: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的《题西林壁》分析解读】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苏轼)06-24
题西林壁苏轼诗意03-02
题西林壁苏轼古诗12-05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12-05
古诗苏轼题西林壁12-05
苏轼 题西林壁赏析06-13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06-09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12-01
苏轼《题西林壁》说课稿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