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译文及简析

时间:2024-11-02 10:20:57 少烁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译文及简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题西林壁译文及简析,欢饮阅读!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⑴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的其他作品

  1、石鼻城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2、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7、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磻溪石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尝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骭。

  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

  9、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0、大秦寺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题西林壁译文及简析】相关文章:

苏轼《题西林壁》的译文08-16

《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10-12

题西林壁的两个版本注释及译文11-14

题西林壁题的诗意11-06

《题西林壁》赏析10-23

《题西林壁》说课稿05-17

苏轼《题西林壁》10-06

苏轼题西林壁07-16

题西林壁诗意07-27

《题西林壁》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