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

时间:2024-08-04 23:42:13 王安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

  王安石的辞官是主动还是被迫?王安石为何辞官?

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叫王益,当过员外郎,但去世得早。王益去世时,王安石19岁。王安石父亲去世后,家道也就中落了。好在王安石不仅天赋很高,而且安贫好学。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过目便终身不忘的本事。写起文章来很快,似乎不假思索,文章既成,人们读后总是赞叹不已。王安石有一个朋友叫曾巩,是个热心人,他将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读后也非常欣赏,并四处为他宣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御试进士。据说,王安石本该中状元的,但其赋中有“孺子其朋”这样的话,仁宗认为这话犯忌,不可以当状元,于是判成了第四名。

  王安石性格的孤傲与执拗,很早就表现出来了。王安石成进士时,年方21岁,放为淮南判官。按当时的规矩,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任满后,可以要求参加竞选馆职的考试。所谓馆职,就是指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馆等处供职。当时有“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之说。一旦得到馆职,马上就成了名流。这名流二字,以当今的行情度之,实在不可小视。以2005年最为火爆的“超女”而言,昨天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一夜之间成了“超女”,马上进入“名流”之列,于是声誉陡起,名闻遐迩;财源滚滚,利达三江。因而当时的馆职,一般人是削尖了脑袋想往里边钻的。王安石任满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以他文章的名气,若试馆职岂有不中之理?这王安石就清高得很,偏偏就不去。他27岁时,调到县当县太爷。那时,他的变法思想便现端倪并付之实施了。在县,他修筑堤堰,疏理陂塘,方便交通,尤其是在青黄不接之时将闲置在仓的官谷借给老百姓,让老百姓秋后加息偿还,这一做法于官于民都有好处。这些利民举措,深受县百姓欢迎。

  当时的宰相叫文彦博,很欣赏王安石的。他向皇帝宋仁宗推荐王安石,说王安石这个人有本事又淡泊名利,应该越级提拔重用,而且还说,越级提拔王安石,可以遏制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文宰相的推荐很管用,皇帝当即指示,安排王安石到集贤院做校理。对于一般人说来,有宰相这样位高权重的人亲自出面当后台保举,又由皇帝亲自安排就任馆职,等于是坐火箭一下子就飞进了“名流”的宝塔尖里,这无异于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烧香拜佛都求不来的好事。然而,王安石又拒绝了,不去。文坛领袖欧阳修见状也掺和进来,说王安石既然不愿到集贤院,就请皇帝让他当个谏官吧。王安石居然也不买账,借口祖母年纪大家中贫寒,推辞了。欧阳修热心热肠,见王安石不愿到京城上班,又给皇帝打报告,说王安石既是家贫,肯定需要朝廷的俸禄养家糊口,还是给他个官当才好。皇上采纳了这个意见,派王安石到常州去当了个知州。直到嘉祐三年(1058),宋仁宗特召王安石出任度支判官。度支判官的职责是掌管全国财政的统计和支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吧,也许是这个职务符合王安石的胃口,这一回,他欣然赴京上任了。来到京城后,他就搞了份《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亦即史家所称的“万言书”。在这份万言书里,他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但仁宗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当度支判官不久,就下令要他去集贤院上班。

  调到集贤院去,王安石又不干了。用今天的眼光看去,王安石多次辞去馆阁下达的任命,似乎有点作秀的味道。士大夫们见他一再不干可入名流的馆职,以为他无意于仕途,很清高的,都恨不得能见上他一面。而王安石的这种态度,连朝廷都受影响,他越是推辞,朝廷就越想给他一个好差事,而且还越担心他不干。到京的第二年,让他同修起居注,他又反复推辞。内阁门吏亲自拿着任命书去给他,他干脆躲到了厕所里去。门吏无奈,只好把任命书放在他的桌子上走人了事,不料他拿起任命书追了出来,就是不肯接受。想必当时的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王安石如此不听组织安排,也居然无事,放在今天,行么?后来他又给皇帝打报告推辞,如此折腾了八九回,才勉强接受了任命,皇帝让他当了个知制诰。这个官是宋沿唐制,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自然要文章写得好的人才干得了,同时又让他负责检察在京的刑狱,至此,王安石才不再提辞官的事。

【王安石少年得志之后为何主动辞官?】相关文章:

季布辞官的阅读答案及译文09-29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07-28

弟子规中李密辞官的小故事10-26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通用31篇)06-17

王安石的诗集08-31

王安石古诗10-23

《梅》王安石10-15

王安石的《梅花》08-12

王安石--《江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