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安石轶事典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王安石轶事典故,欢迎大家欣赏。
王安石轶事典故
一、喜做双喜肉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二、一字未稳
王安石住在钟山时,有一位客人从黄州来。王安石问:“近来苏东坡有什么好作品?”客人回答说:“东坡在临皋亭住宿,从醉梦里醒来,作了千字的《宝相藏记》,不过改动一两个字罢了。有抄写的稿本,刚才留在船里了。”
王安石立即派走得快的人去拿回来。当时月亮升起在东方,树影映在地上。王安石在风檐下读起来,高兴得眉开眼笑,说:“苏东坡真是人里的俊杰啊!但还有一个字不稳妥。”客人请王安石指出来,愿意听听道理。王安石说:“‘如人善博,日胜日负’,不如‘如人善博,日胜日贫’啊。”
原来,《宝相藏记》写的是佛教藏经记。佛教教义认为,一切皆“空”,一切皆“幻”因而主张“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佛教徒要恪守“十戒”,其中之一就是“不蓄金银财宝”。所以,一个人善于赌博,赢了钱表面上看是富了,但精神世界更贫了。“如人善博,日胜日负”,就是这个意思。但仅从字面看,也可以解释为一日胜,一日负,或有胜有负,这就不符合原意了。而“日胜日贫”就不会产生以上歧义,所以“日胜日负”,不若“日胜日贫”耳。
苏东坡后来听了王安石的这番议论,抚掌大笑,认为王安石才是真正懂得文章的行家。
三、三难苏学士
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有这样的二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四、点金成铁
王安石一生写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然而,他也有一些修改是弄巧成拙的。
相传,有人曾请王安石改诗稿,诗文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龙卧花蕊。”王安石看后笑了起来,心想:月亮怎会叫?花蕊怎能卧黄龙?于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把诗中的“叫”、“蕊”分别改为“照”和“荫”。其实,这诗中的“明月”是一种鸟,“黄龙”是一种小虫。王安石不作调查,凭想当然改诗,怎能改对?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逾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但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讪笑他“点金成铁”。
五、验水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峡水
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等汤如蟹眼,急取倾入碗内。其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甚难,又自以为一江之水并无不同,只得汲一瓮下峡之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自《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
六、劝女
王安石有一个长女,诗歌造诣很深,王安石称她“出于蓝而更青”。她嫁吴充的次子。吴充与王安石虽是姻亲,但政治主张却不一致,数次上书反对新法,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罢相,就是由吴充继任。
王氏生活在吴家,感到孤独、忧闷,想念娘家甚切,“家书无虚月”、“书每说涕零”。她曾作了一首七绝给她父亲,诗写道:“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意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万憾,依然和泪看黄花。”
王安石收到爱女的诗笺,心下也不好受,他给女儿送去一部严经,并和诗一首劝慰:“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惟有妙莲花。”严经是阐明心性本体的一部佛经,显而易见,王安石寄经和诗是要长女以参禅来修心养性,了却诸缘。
七、救东坡
苏东坡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由于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最后到王安石晚年,他们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丰初年,那些记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苏东坡抓来投入了大狱。苏东坡很清楚这次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
再说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所以不知苏东坡入狱的消息,等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苏东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国家多难,人才难得,王安石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皇帝。信中说,哪有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反而为些小文字惹的麻烦去杀那有学问才华的士子?
宋神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变法。王安石虽然早已退隐,但神宗对他还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后,思之再三,觉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将苏东坡放了,贬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从此,“王安石一言救东坡”的事,便成为历史上“文人相亲”的一段美谈。
八、字谜
王安石打算身边再要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也没说什么,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家人看了,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读者朋友,王安石写的是个字谜,谜底就是一个字,你们能猜出是什么字吗?
答案是个“用”字。
九、王、苏书童斗诗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轼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轼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轼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轼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游泰山?”
王安石见是苏轼,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轼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佑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轼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轼前倾啊!”苏轼“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轼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十、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十一、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十二、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十三、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
【拓展内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被封为荆国公。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王安石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后世纪念
故里
王安石故里目前有临川和东乡两种说法,东乡王安石故里位于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距离县中心25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逾千年,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是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存世有10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和王安石有关的遗迹,1985年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点。2000年7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点有世宦祠、西引寺、龙安殿、荆公桥、荆公陂、荆公别墅、荆国世第门楼等遗址。
墓葬
据史载,王安石病逝后,葬钟山南麓东三里,原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王安石家人,除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吴氏,弟王安国、王安礼,子王雱也葬于钟山南麓。墓前有华表、坟庵,两侧有树木拱抱。明初,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被朱元璋选为陵寝之地后,靠近陵寝的蒋山寺宝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迹被迁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迁走。一说是迁至麒麟门,另一说是迁回老家江西。
纪念馆
江西抚州王安石纪念馆
抚州王安石纪念馆,于1986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20亩,
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陈列厅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遗韵的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馆内有门楼、隐壁、水榭、碑廊、亭台、荷池、曲桥,辟有问月轩、蹄躅园、辛夷园、荆公亭、怀文堂等园林景观。
浙江鄞县王安石纪念馆
位于浙江鄞县忠应庙内,以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绩,以纪念他在鄞县时的每项改革。馆内陈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迹”,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7个部分。
【王安石轶事典故】相关文章:
王安石清廉轶事12-02
李白轶事典故04-05
白居易轶事典故04-05
柳宗元的轶事典故03-31
王昌龄轶事典故11-25
黄庭坚典故轶事及简介11-29
孟浩然轶事典故08-03
关于李白的轶事典故03-29
关于柳宗元的轶事典故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