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上出重宵,下临无地“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一言均赋“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呈现出紫色
④梓泽丘墟“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②腾蛟起凤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④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受屈
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动词,死、死亡。
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副词,最。
2胜:
①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
③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动词,超过。
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形容词,尽、完。
3穷:
①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
②穷睇眄于中天副词,尽。
③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形容词,穷困。
4舍:
①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③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临别赠言副词,将要。
②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③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到、走近。
6怀:
①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
②有怀投笔名词,心思。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7序:
①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②滕王阁序序言、序文。
③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名词,次序、秩序。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都督阎公之雅望②宇文新州之懿范③孟学士之词宗
④王将军之武库⑤等终军之弱冠⑥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②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⑤窜梁鸿于海曲⑥屈贾谊于长沙
《滕王阁序》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滕王阁序》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一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 “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起带动带活了,唐一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归纳08-21
《滕王阁序》知识归纳07-13
滕王阁序知识归纳09-21
高三《滕王阁序》文言知识归纳05-29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10-10
《滕王阁序》高考文言知识10-02
《滕王阁序》知识点归纳06-27
《滕王阁序》诗词赏析及文言知识07-13
《滕王阁序》文言知识点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