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者是唐代才子王勃。文章铺叙了滕王阁一带的壮美景色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情理中包含哲理,“文”“理”俱美被称为天下第一骈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意蕴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1
在我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自其诞生就注定了它的千年不朽,在文学史上独居一席之地。
王勃既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才子,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哲人。当年仅26岁的他一蹴而就完成了《滕王阁序》时,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恰如洪州都督阎公所言,《滕王阁序》从其诞生到现在,确是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的美学价值实在是咀嚼不尽,赏玩不尽的,这就给后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文中,诗人王勃共呈现了景色美、情感美、哲理美、语言美文共计四美,正所谓“四美具”,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和绝唱。除了具有骈文辞藻的华丽以外,本文还能协调的处理景与情的关系,做到即景抒情,即兴显志。
一、《滕王阁序》写景之“四美”
在《滕王阁序》中,诗人的写景可以说是句句勾画,颇有特色。在写景的过程中也是苦心经营并运用到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将美的山与水,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独特的美学特征。如色彩变化之美,在文中,诗人不惜笔墨,在写山描水的过程中进行泼墨,极力对景物的色彩变化进行渲染和描写。如诗中的“紫电清霜”中,“紫电”的紫;“飞阁流丹”中的“丹”即为红色;“层峦耸翠”中的“耸翠”呈现了绿色;尤其是那句千古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里不只是呈现静止地画面色彩了,而是将色彩的描写动态化了,呈现了水光山色的动态变化,这样的景色能给人朴素淡雅而又设色凝重的感觉,正所谓“低调的奢华”,“写尽九月之景”。同时,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诗人还向我们呈现了远近变化之美,使得那诸多的景物如同动态的画面一般向读者播放,并且这些画面还是由近及远,在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痕迹,同时也是九月份的全景图,这幅图具有层次感,也呈现了纵深感。如“鹤汀凫渚”等四句就写出了阁的四周近的景物;而“山原旷其盈视”等二句则写出了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这些都是中景;最后,“虹销雨霁”以下各句都是远景,这是那么的水天相连,绵绵浩淼。而这种写景的方法能把读者带入江南胜境,实现读者和景物的相融,正是“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二、即景抒情,即兴显志
1.借胜景抒乐情
江南美景众多,而在王勃笔下的九月的滕王阁景致妙绝。而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对此深有赞叹:“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王勃在晴朗的三秋,放眼远眺,尽享美景。在这时,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欣喜和欢愉,正是“遥襟俯畅,逸兴遄飞”。其景赏心悦目,其情欢于言表。除了美景让诗人心旷神怡、愉悦,还有就是此时滕王阁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所以,诗人借着对胜景以及同朋友的把酒言欢进行描写和叙述,其抒发的乐情也就极其自然了。让们领会到了诗篇的思想内涵以及其独特的表达技巧,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美。同时,诗句读来琅琅上口,节奏之美极易体会,让我们受到了韵律美和节奏美的熏陶。
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在《滕王阁序》中,当然也蕴含着诗人的悲壮之情,让我们体会到其悲壮之美。王勃一生短暂却颇具传奇色彩,在短短的一生中,沉浮跌宕。当然,也有辉煌时刻,也有困厄相随,有得意之尽欢,也有失意之彷徨。诗人充满神奇于诗意的`一生,种种的生活经历,对于这个满腹才华的青年才俊来说,是多么痛苦的折磨,也是多么无奈的事。他对这样的生活,对这样的命运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其无奈,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也是一种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思。《滕王阁序》中,其欢愉之情也掩盖不住悲壮,其苦闷情愫逐步弥漫,感人至深。“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还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嗟叹自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其怀才不遇之感跃然纸上,其壮志难酬之悲感人肺腑。诗篇的悲壮之美,也感人至深,独居特色。诗句让读者句句川肠,随之感叹。此外,古时文人墨客多擅长感叹时光易逝,流年无情,生命短促,人生苦短。孔子也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自然会受到古人的影响,也自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抒发这种情感。同时,王勃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其人生苦短之感慨也尽显通达之意。诗人因“天高地迥”而“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悟“盈虚之有数”,嗟叹“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不只是一种消极悲叹,我认为这更是诗人受佛道思想影响的结果,是对世事的透析和洞察,并已达到了超然化外的境界。
总之,《滕王阁序》写景尽显其景妙绝,可谓句句生辉,独立仿佛身临江南水乡,同时诗人借助叙事、用典、写景进而抒发了其独特的内心情怀,其欢愉之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慨等的抒发又是那么自然、真切。诗篇即景抒情,即兴显志,独具意蕴之美。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2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睢园是哪里?又有什么意思呢?它是汉朝梁孝王刘武营建的游赏花园,也叫做梁园、兔园、修竹园,故址在今天的商丘市梁园区。梁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同胞兄弟,他的封地是梁,他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据汉书记载,梁孝王筑东院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几乎可以和皇宫媲美。在睢水两岸还种植了连绵十余里的竹林,有很多奇花异草、珍奇异兽。
梁孝王刘武,经常在这里大宴宾朋,并招揽文人墨客狩猎游玩。西汉时期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辞赋家枚乘等,都曾在这里和梁孝王一起吟诗作赋、吹谈歌舞。
其实不只是《滕王阁序》,很多词赋都提过睢园的盛况,例如唐朝诗人齐己在《贺雪》里写到:“歌阳郢路谁同听,声洒梁园客共闻。”
同样是唐代诗人的李商隐,也有“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的句子,这些诗词都引用了睢园的典故。
我们再来看“彭泽”,彭泽指的是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朋,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赞颂了这次在滕王阁聚会的盛况,典故用得非常贴切。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里用了曹植和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是关于曹植的典故,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曹植曾写过“朱华冒绿池”的佳句,朱华的字面意思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
那么“临川之笔”又是怎么回事呢?
“临川”是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曹植和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两个人又都是命途多舛。谢灵运还对曹植的才华一度非常崇拜,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健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石”(dàn)是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在《滕王阁序》里,王勃把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非常恰当。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这两句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是说: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日下”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却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日远,布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即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而何故异昨日之言?”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所以这个典故常常用来比喻向往帝都,也用来表示自己功名事业不如意,在希望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王勃少年时期就才华出众,原本意气风发,正想一展雄才,可后来因为一篇《檄鹰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父亲也被贬官、受罚。
这样的巨大变故,难免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跌落到泥潭的感觉,他充满了愤懑,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担忧,所以才会发出了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看吴会也似乎远在缥缈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样的感慨。这也许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他当时只是写了“遥望长安、远眺吴会”之类的句子,那么是无法传达出他的复杂情感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用典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言简义丰能“寓万于一”,较好的传达拿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滕王阁序》意蕴解读】相关文章:
全面解读《滕王阁序》11-28
王勃滕王阁序解读10-14
王勃《滕王阁序》美点解读09-22
王勃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12-09
解读王勃《滕王阁序》怀才不遇的悲歌09-01
王勃滕王阁序06-15
王勃与《滕王阁序》11-03
《滕王阁序》教案06-22
滕王阁序赏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