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时间:2024-07-28 23:49:44 宜欢 王昌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采莲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通用5篇)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1

  一、教学目的

  1、 会认“裁”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看图、读图,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 同学们大家上学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大家学习了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番。

  2、 今天怎么再来学习一首。你们看!(出示荷花图)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教师补充荷花又被称为芙蓉(板书芙蓉)

  3、 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 谁来给我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听一听吧!

  2、你们也想读了吧!赶快把不认识的生字读准,你就能读准了!快自己读一读吧!

  3、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指导多音字“觉”

  5、指名读词卡(荷花、芙蓉、两边开、看不见、一色裁、乱入池中、罗裙)

  6、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7、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 大家可真会学习啊!一下子就把古诗读准了。那我们就轻轻地关上书本,赶快去欣赏这一湖美丽的荷花吧!(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 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 我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 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始觉”

  5、 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 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谁还能给我们来读一读(指名读)

  7、 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 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谁来读一读。

  9、 (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2、指名读。配乐。全班评

  3、学生试背。指名背诵。

  (五)拓展学习

  1、 出示汉乐府《江南》学生自读。全班齐读。

  2、 告诉学生有关荷花的部分网站,利用课余可继续学习有关荷花及古诗的有关知识。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2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与音乐美。

  2.通过学习,把握诗歌意境美。

  3.理解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的存在。

  【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芙蓉向脸两边开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小总结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乱入池中看不见

  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情形。

  闻歌始觉有人来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小总结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全诗小结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欣赏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篇大意:

  采莲姑娘的绸裙子绿得如同荷叶一般,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采莲姑娘掩映在盛开的荷塘中时隐时现,直到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在音乐辅助下,展开想象,通过听读、美读,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2、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在种种意向之中所蕴涵的情感,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

  3、过程方法:听读感知——赏读品悟——合作探究——比较拓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听读美读,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诗歌的画面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个性化赏读,把握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导入新课:

  师导入:同学们,盛夏时节,江南水乡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是啊,江南水乡盛夏,碧清如镜的湖面,青绿的莲蓬立于婷婷玉立的荷花和青绿如盖的`荷叶间,接天莲碧,幽香阵阵。此时,采莲就是件乐事,挎个竹篮,踏上小船,一头扎进绿、白、粉、红交织成的斑斓世界,一边采莲,一边赏花,该是多么诗情画意!忽然飘来一叶莲舟,传来悦耳的歌声,那是谁?(采莲女)同学们想领略这美丽的江南水乡意境吗?让我们走进朱湘的诗歌《采莲曲》中,去尽情地体验和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二)听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画面美: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学生静静聆听,默默感受,走入诗歌的画面。

  2、教师提问:听着动情的朗读录音,你听出了美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嗅到了花香和衣香;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3、师引导:是啊,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一支典雅悠扬的古典乐曲,让我们共同朗读诗歌,去具体品读这闪光欲滴的奇丽世界!

  (在古典音乐背景中,学生分小节美读诗歌。)

  (三)美读诗歌,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美:

  1、师导入:通过刚才你的朗读,你读出了美吗?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采莲女)

  2、师提问:是啊,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让我们共同分享她的美。

  明确: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

  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

  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

  美在采莲过程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

  美在……

  3、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赏析,尝试着说说心中采莲女的形象,感受诗歌人物的形象美。

  (四)赏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抒情意境美

  1、师质疑: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

  (明确: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画面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师先进行示范赏读:(多媒体展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把握诗歌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去充实画面的内容,品读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境。

  3、请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画面进行美读,个性赏析,相互交流,品读采莲女那欢快甜蜜而又羞涩的感情,感知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师提问:这首诗歌把纯美的采莲少女与优美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丽的境界,这种景象仿佛只在天上才有,那么作者在诗歌中描绘这样的景象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详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刚才的赏读,我们领会到了诗歌的美吗?让我们在典雅的音乐声中,选择你喜欢的诗节带着情感去朗读,随着采莲女的小舟飘摇到天上人间交融的绮丽世界。

  (五)迁移拓展,合作探究,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采莲文化:

  1、师引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采莲是江南常见的农事民俗活动,自古以来,采莲的诗作就非常多。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另一首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同样是描绘采莲女的美丽和劳动场景,但是它与朱湘的《采莲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多媒体在音乐声中出示王昌龄的《采莲曲》)

  请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赏析,探究体会两首诗歌的写作方法的异同点。

  2、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采莲诗文?请读出来让我们共同分享描写采莲的美丽文字,共同领略采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交流朗读)

  (六)布置回家作业:

  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改写《采莲曲》,领会不同文学样式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莲、罗、裁”等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采莲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读诗、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大意,感受诗中描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多媒体课件(包含荷塘采莲的图片、配乐等)

  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引趣:教师出示谜语“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引导学生猜出谜底——荷花,并引出课题《采莲曲》。

  介绍诗人: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采莲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人及作品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采莲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莲、罗、裁”等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结合图片,感知诗境:教师出示荷塘采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叶、荷花、少女等元素,感受诗中描绘的和谐、恬静之美。

  逐句讲解,理解诗意:

  “荷叶罗裙一色裁”:引导学生理解“罗裙”指丝绸制作的裙子,与荷叶的绿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罗裙。

  “芙蓉向脸两边开”:通过图片展示荷花与少女脸庞的相似之处,理解“芙蓉”即荷花,形容少女的`脸庞如同出水的荷花般红润艳丽。

  “乱入池中看不见”:引导学生想象采莲少女混入荷花丛中难以分辨的情景。

  “闻歌始觉有人来”:通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感受采莲女的歌声从池中传来,才发觉她们的存在。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配乐朗读:学生配乐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五、拓展延伸

  背诵古诗:学生尝试背诵《采莲曲》,教师提供配乐和图片辅助记忆。

  积累诗句:教师补充其他描写荷花的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引导学生积累并背诵。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根据《采莲曲》的意境,创作一幅描绘荷塘采莲的画作或编写一首小诗,以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猜谜引趣、看图感知、逐句讲解、配乐朗读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采莲曲》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和诗歌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古典诗词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 5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莲、罗、裁”等生字。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采莲曲》。

  通过学习,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读诗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美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

  难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人与自然和谐、恬静之美,以及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描写荷塘采莲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配乐录音带(可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

  通过展示荷塘图片或播放荷塘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荷叶、荷花等自然景物,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色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揭示课题:

  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生平背景,引出古诗《采莲曲》。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初读古诗: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古诗的韵律。

  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教师正音。

  引导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记忆。

  三、感知古诗大意

  看图理解:

  展示荷塘采莲的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画吗?”

  结合诗句:

  引导学生将图片与诗句相结合,理解古诗大意。

  分句讲解古诗内容,重点解释“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等关键句。

  四、品悟古诗意境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诗句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赏析诗句:

  重点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精彩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营造的生动画面和优美意境。

  配乐朗读:

  播放配乐录音带(或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背诵古诗

  自由背诵: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同桌互查。

  集体背诵:

  全班集体背诵古诗,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拓展延伸

  补充阅读:

  提供其他描写荷花的古诗或现代诗歌供学生阅读欣赏,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创意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或自己的想象创作一幅荷塘采莲图或写一篇短文。

【王昌龄《采莲曲》教案】相关文章: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06-01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12-03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12-02

王昌龄《采莲曲》译文及鉴赏08-10

王昌龄采莲曲原文及赏析09-07

采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12-06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全文及鉴赏07-20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赏析12-06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12-09

王昌龄唐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