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死亡之谜
导语: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唐朝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唐朝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其中王昌龄始终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被称为“诗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龄一生当中风雨飘泊,仕途艰辛,但是他留给了世人很多精彩绝伦的诗歌,如《出塞》、《从军行》等。在他一生中,史料关于他的记载寥寥无几,以至于他的很多细节我们都不能了解,那王昌龄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了?
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看来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作之诗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给人无限的遐想,不愧被称为“七言圣手”。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础。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妄想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豆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在外呆的时间够多了,于是他又辗转来到了京兆,隐居在此,看看接下来的生活该怎样走下去。上天还是眷顾着他,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终于触犯了天威,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
官,一直未能回京。在他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辉煌的经历,没能让他走的更高,反而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王昌龄为官期间曾被贬至龙标,那段时间有幸与李白相识,李白得知后遂作诗一首来慰藉王昌龄,这首诗就是耳熟能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可见王昌龄交友广泛,与朋友们友谊颇深,能与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经过一番详细的思考,他决定离开龙标,找朋友投靠。王昌龄的这个举动是相当的大胆,丝毫没有把皇家威严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人人都希望避开,他还选择迎难而上,如果想的是寻找避乱的地方,那身处边远地区的龙标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呢,何必要离开龙标呢?
有相关历史记载,说王昌龄离开龙标可能跟永王有关。按道理来说,一个忠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过后,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君主的安危,即使他想离开龙标,他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北上到四川,进而再前往灵武投奔朝廷,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最后的选择是来到了濠州,这正与与朝廷对抗的永王军的行程和路线是一致的,还有就是当时永王军中有他的好友李白,而此时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再加上王李二人深厚的友谊,王昌龄离开龙标,来到此地,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昌龄私自离开被贬之地已经是罪臣了,而且他又是一个著名的诗人,想要在濠州安顿下来是不容易的。不久,他私到濠州的事被当地刺史闾丘晓发现,再加上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他没有人性,他本人也遭到伏法。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揭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死亡之谜】相关文章:
探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死亡之谜03-25
揭秘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死亡之迷03-26
七绝圣手王昌龄简介03-19
盛唐边塞七绝诗圣手王昌龄的生平简介12-21
杨玉环死亡之谜01-02
杨贵妃死亡之谜的说法09-15
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简介06-26
岑参七绝01-24
刘禹锡咏怀七绝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