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庐山瀑布》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1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2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3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张口就来,还说李白夸张手法超出常人,老师都这样解释。如果你到过庐山,就不这样认为。庐山南山,秀峰由香炉峰、姊妹峰、双剑峰、龟背峰等六峰组成。诗中第一句就指香炉峰,下面几句的景象,不是亲临其景,很难感受。03年10月份去庐山,工地就在秀峰脚下。初识庐山瀑布,心中很失望。
远远望去,如银丝、似哈达,飘在山峰之间,没有诗中的景象。失落的心情在来年的五月后,完全改变了。五月江南进如梅雨季节,晚上伴着细雨进入梦乡,早上轰轰的声音叫醒。随声寻去,奔腾的瀑布,如万马藤空而下。瀑布是欢快?是愤怒?气势恢弘,一泻而下。这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差甚远,诗想象力太丰富了。
工地有事,去星子县城。回来时云开日出,远远望去山峰翠绿如洗,香炉峰、姊妹峰、双剑峰、龟背峰等,林间湿气上升,逐渐成雾。峰上丛林若隐若现,如幻如真。红日初照,或紫,或绛,银白的'瀑布就挂在翠峰之间。湿气聚集很快,不一会儿,云层笼罩住群峰顶,云层面恰就在瀑布泻出的崖面顶。感觉云层就是神话中的天宫,瀑布恰恰从云层奔腾而出,真是从九天飞落下来。
现在看来,夸张是夸张,但不是凭空想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诗情画意!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4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雄伟地刻画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
“日照香炉生紫烟。”日照,阳光照射。香炉,香炉峰,一座高峰,因为峰是尖圆形的`,上面云雾缭绕,所以叫香炉峰。从这四个字中,可以看出阳光照射着香炉十分神奇而美丽。生紫烟,一个“生”字,形象地描绘出山间烟云的冉冉上升,袅袅浮游,把香炉写得像仙境一样。紫烟,紫色的烟雾。“遥看瀑布挂前川。”你们看,李白不仅把周围的山写出来了,而且还把最壮观的景色:“瀑布,”写了出来。挂前川,瀑布好像一匹白绢挂在山前。遥看,为什么要遥看呢?噢,是为了能看到瀑布的整体,假如在近看的话,看不到瀑布的顶。
“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像飞一样的流下来。直下,直落。三千尺,好像有三千尺长,突出了李白写这首诗很夸张。“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恍惚觉得那银河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
全诗四句共用二十八个字,极为刻画了瀑布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观,抒发了诗仙李白对祖国河山充满了热爱激情。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5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一首诗,我们大家对它并不陌生。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做,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学生读的倒是熟练,但是却毫无感情可言;另外多次重复的读,也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致使课堂倒是出现了“书声琅琅”的表象,但却没有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近日,我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何祖娇老师执教的一节《望庐山瀑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七读显特色。
在学习课文的整个流程中,何老师紧紧围绕着“读”来做文章。她安排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读”都有任务,读有目的:一读古诗,读准字音;二读古诗,读通句子……直到七读古诗,拓展延伸。环环相扣,丝丝相融,浑然天成。让人不由得感叹和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们知道,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还很欠缺,老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对今后学习古诗是不无裨益的,起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何老师避免了重复无趣的低效诵读,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范读……形式多样,让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师生双边活动非常和谐。
二、品诗达有效。
一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重要的是看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学有所获。在这节课中,文本是相对静止单一的,甚至是非常刻板枯燥的。但何老师很好地避免了机械地重复。在上课伊始,何老师就利用课件出事了很多张美仑美奂的瀑布图片。这些图片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这个课堂先是鸦雀无声——他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呆了;然后是不由自主的一声“哇!”——他们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学生们心中,他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想要了解,渴望接触的兴趣。
再通过对诗句中的字词如“挂”“川”的理解,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感悟等,学生已然对诗的意境与那些图片融为一体,自然也能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节课,学生读诗有节奏,通顺流利;品诗达意境,如身临其境;学习有方向,步步周到,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自然是有效的课堂。
这节课上出了语文味,上出了语文课真正的特点,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的特色,实实在在,不虚与委蛇,不流于形式,在我的心中,它就是一节不一样的《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6
黄老师执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向我们呈现了完整的古诗教学流程。
从课始的读题、释题到逐句理解诗意再到古诗的朗读,看得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虽然是二年级,但课堂上黄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古诗方法的.渗透:结合课件上的图片和词语手册中的字义,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同时注意古诗的深层理解和拓展,如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尺后的泛指的拓展,以及最后描写瀑布的诗句的拓展,黄老师是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个人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处理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面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低段的古诗教学应该是以朗读为主,一开始的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对诗意的一个大概的理解,再到最后的感情朗读,读时注意朗读的面以及点,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这样可能更适合低段的孩子。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7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一天大诗人李白出去游玩时,听朋友说:庐山风景很好,于是李白就乘坐马车来到庐山脚下,李白在庐山脚下向上看,山顶在云中诺隐诺现,李白想山脚下就这么美,李白想走上山时,突然看见有人在山边的小屋里,李白走了过去,想向那人问上山的路,那人很好心,把上山的路告诉李白,李白知道上山的.路后,就一步一步地走上山去,李白在山中看到了一些奇花异草,李白一步一步地向庐山深处走去,李白突然听到了瀑布的隆隆声,又看见旁边有一条小溪,李白再往庐山深处走去,李白又走过了一片森林,突然在李白的面前出现了一条瀑布,李白站在瀑布旁边往下看下面不知道有多少深,李白所站之处离山脚不知道有多少丈。李白站在瀑布边瀑布的谁都会紧到他脸上。李白下山去。李白在山下看瀑布就像从天流下来的。
这就是我的《望庐山瀑布》的想象。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8
我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
他把山上的云雾比作“香炉生紫烟”,让人如入仙境。他远远地望着瀑布,仿佛看见一个银色的帘子从天而降。这帘子挂在这里多久了呢?也许是几万年了吧!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从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旷达的胸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他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瀑布的美,从人间写到了天上,从眼前写到了梦幻。祖国山川的美好全都被写下来了。
我要好好向他学习,用美好的诗句歌颂伟大的祖国。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9
这首诗,我相信所有人都读过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他与杜牧被称为“大李杜”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雄伟壮观、云雾飘渺,使大诗人看到之后惊叹万分、赞叹不已。使大诗人李白看到之后,流连往返,一口说下了这一首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让后人们也惊叹这一景象,一看见庐山就立即吟出了这首《望庐山瀑布》。
但大诗人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呢?在我看来,诗人可能是二次来到了庐山,而这首诗也可能是诗人第二次来的时候所留下的。可能诗人第一次来的时候,只是大概的看了一下这美丽景色,而第二次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这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才写下了这首诗的。
在我小的时候,我就会背几首李白的诗句,而其它的诗句,我却一窍不通。而唯有这一首诗使我记忆犹新、倒背如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一次,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你这个小家伙,就会背这几首简单的'诗歌,其他的诗你一点都不会背,真不知道该拿你怎么办。说你坏,你也不坏。说你好吧,又很坏,像个小坏蛋,说你什么也不行。真不知道该怎么咋办!”哎!我心里乐滋滋的,心里想:哈哈,爸爸都拿我没法子,谁还有办法弄的了我,真是高兴无比啊,哈哈!
而作者为什么要把瀑布的长度比作三千尺,而不比作二千尺呢?还要把它想象成银河落到九层天。现在我才明白,这原来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阔。由此看来,我们中国的大好山河是多么壮观,多么的美丽啊!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自己的家乡;我爱自己的家人。但比起这个,我更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古老建筑。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10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名篇,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庐山香炉峰大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瀑布图。听了潘老师执教的一课,本人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展评课,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潘老师用“诗仙”引入,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并用李白爱好旅游这一情景,边欣赏山水,边朗读李白的古诗,这样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诵读李白古诗的气氛中学习新诗,即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品字读句,解读为本
古诗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学习这首古诗,潘老师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字、词的品味。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蕴含在重点字词中的深刻含义。还多次指导朗读,一次比一次要求高,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比如,潘老师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读出味道,再标出停顿记号让学生读出韵味,再到把第一声第二声读长,第三声第四声读短,加上动作读等等,让学生通过咀嚼文字,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这种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品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三、放飞想象,共享美景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宽儿童的想象”。如:潘老师问学生“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简画出“瀑布”、“香炉峰”、“紫烟”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用“你想要用什么词夸一夸瀑布?”、“你有什么词送给庐山的瀑布?”等问题,让学生人虽未亲历庐山,却仿佛身临其境一样感受深刻。这样使学生再一次体悟诗意,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 11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日光映进香炉峰里生出袅袅紫烟。划船的老爷爷出来劳作了,看见这袅袅紫烟,嘴角竟不自觉的上扬起来,他从山洞口拖船出来,又把挂在山壁上的船桨拿在手中,准备开始一天的水上生活。
瀑布看起来真像一条长河悬挂在山前,美丽壮观。老爷爷使出全身的力气将船拖入水中,但他的脸上竟没有丝毫的苦累,而是对新的一天美好的憧憬。他拿起船桨轻盈地划着,好像与这世界美景一起做了画,甚美。他没有家,终日以山为伴,以船为友,见识过大好河山,经历过大小风波,在这庐山一带也算是江湖的.出色人物。他善结交朋友,经常以酒会友,人到暮年,除了划船谋生计,唯一坚持的就是这一点了,在帮人们渡河的过程中,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遇到爱说的便多说几句,遇到不苟言辞便是由他开口,感叹着大自然的美,遇到志同道合的便畅谈成友,有缘便会再见。总归是渡船中不会让气氛尴尬便是了。
这瀑布仿佛三千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这气势,为人叹服,难道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划船的老叟非常喜欢这里,尤其是这个瀑布,每天都抱着敬畏的心态去欣赏大自然带给他的礼物,虽是江湖人,但他也不想离开这里,这幅美景他一辈子也欣赏不够。
后来这位老叟遇到了自己的偶像,那便是李白,李白喜爱游历山川,与老叟一同观赏瀑布之景,后有《望庐山瀑布》一事广为流传,为世人赞叹。
【《望庐山瀑布》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望庐山瀑布04-17
《望庐山瀑布》10-28
望庐山瀑布03-20
望庐山瀑布10-06
《望庐山瀑布》与《庐山瀑布》对比赏析12-01
《瀑布》与《望庐山瀑布》对比08-22
《望庐山瀑布》反思05-28
改写望庐山瀑布09-05
望庐山瀑布改写08-24
【经典】望庐山瀑布作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