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维诗14篇
王维诗 篇1
1、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樟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6、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7、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诗 篇2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地说出王维的身分、文学史上的地位、诗歌的主要特点等。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
3、能够通过例子简要说明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4、能够举例说明借景抒情和对比的手法。
5、《积雨辋川庄作》、《送沈子福归江东》二首熟读成诵,《辛夷坞》和《观猎》能够背诵。
6、能够再阅读10-20首王维的诗
二、预习指导
(一)预习任务
1、基本任务
①通过注解了解王维的.基本情况。
②通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③熟读这四首诗。
2、扩展任务
①查相关资料了解王维并做一些摘录。
②背诵《辛夷坞》和《观猎》这两首诗。
③试着分析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④再读10-20首王维的律诗绝句。
(二)方法指导
1、难读难懂的词语书下一般都有注解,同学们可以先看注解,再查字典。不过,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建议大家以查字典为主,一是并非所有难点书下都有注解,二是注解偶有错误,三是自己查字典印象更深。
2、查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字典。查读音请用新版《新华字典》,查词义请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查古汉语的词义请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这些词典均为商务印书馆出版。
3、了解王维的基本情况可以上网搜索,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如《中国文学史》。
4、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一是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处在某种情境中,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二是反复揣摩诗的题目、重要的词语及结尾的诗句,以此帮助自己把握诗的主要内容。三是考虑诗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与一般诗不同或高明的地方。其实这三步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分开,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5、推荐大家再读一读王维以下这些诗歌。
《渭川田家》、《使至塞上》、《凉州郊外游望》、《送梓州李使君》、《终南山》、《汉江临眺》、《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终南别业》、《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出塞作》、《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杂诗》、《鸟鸣涧》、《鹿柴》、《竹里馆》、《田园乐》(四首,“采菱”、“萋萋”、“山下”、“桃红”)、《少年行》(二首,“新丰美酒”、“出身仕汉”)、《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诗 篇3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又题《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里。说明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可见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蜒多姿。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声喧乱石中,当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色静深松里,当青溪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一片葱绿,水过之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描摹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传达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机。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青溪原是一条不太知名的溪水,景致似也无特异之处,却被诗人描绘得引人入胜。诚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传达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归宿的意愿。
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信手拈来,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王维诗 篇4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676·《唐诗鉴赏大典》
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
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王维诗 篇5
所谓盛唐气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是雄浑壮丽一类。应该说,它只是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表现。在不同的诗人那里,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在李白那里可以是热烈奔放,在王维那里可以是恬淡平和,在杜甫那里可以是沉郁顿挫。
说盛唐诗,会遇到一个问题:什么叫盛唐气象?这个问题很难用言语来描绘,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里想借用王湾的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一首写行旅思乡的诗,洋溢其中的却仍然是勃勃的生气。特别是中间两联,阔大开朗而又色彩绚丽,表现出了典型的盛唐气象。宰相张说特意手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挂在他的政事堂,要求后学者以此为标准。
王湾的籍贯不详。从这首诗看,好像家住洛阳一带,但《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第二房有王湾的名字,可能也是一位祖籍山西的人士。
我要赶紧补充一句,所谓盛唐气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是雄浑壮丽一类。应该说,它只是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表现。在不同的诗人那里,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在李白那里可以是热烈奔放,在王维那里可以是恬淡平和,在杜甫那里可以是沉郁顿挫。
说到盛唐诗,人们习惯于说李白、杜甫“双峰并峙”。其实还应该加上王维,是李白、王维、杜甫“三山连绵”。准确地说,李白、王维的作品主要创作于开元、天宝年间,是盛唐的产物;而杜甫的重要作品都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沉郁顿挫的特色也正形成于此期间,已经由盛唐延伸向中唐去了。《唐诗三百首》选诗十分精到审慎,选得最多的就是李、王、杜三人的诗,李白、王维各二十九首,杜甫三十九首。显然,在选者看来,李白、王维和杜甫都处在第一挡,是一等一的大家。
王维诗 篇6
1.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__。笃于奉佛,亦称__________。他的作品,常常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史称为__________。王维是盛唐_________代表作家。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平时积累中可以将作者分朝代、分派别记忆。
答案:王右丞 诗佛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2.请结合《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说说王维山水田园诗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解析:注意抓住诗句运用色调鲜明的色彩描写景物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歌的画面。
答案: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诗句用“漠漠”和“阴阴”两个叠词,使得此联成为名句。这两个叠词,鲜明生动地描绘了久雨后水田的景色。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由于用词贴切鲜明,使得诗中景色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此正可谓“诗中有画”。
3.试分析《辛夷坞》这首诗的动、静关系。
解析:为突出“寂静”的环境特点,诗人着重描写了花开花落这一动态过程。以动衬静是本诗运用的主要手法。
答案: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具体到每一联:两联都是出句“静”,对句“动中寓静,以动衬静”。
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辛夷坞》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解析:辛夷坞是辋川庄的一处景点,诗人借写绚丽的辛夷花寂静地开放又落寞地凋落,抒发自己落寞的情怀。因此,“寂”字既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又是本诗的诗眼。
答案:寂。此诗前两句写芙蓉花在寂静中开放,素来给人以“闹”的感觉红色,在这里正好陪衬出此情此景的幽静;后两联写芙蓉花在寂静无人的山涧悄然散落,道出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孤独清幽的环境,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表达了一种宁静与落寞的情怀。
5.《观猎》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狩猎的将军形象?
解析:王维诗歌炼字的功底深厚,诗中“疾”“轻”二字极为微妙传神。“疾”写天上展翅疾飞的猎鹰,“轻”写地面纵马驰骋的将军,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答案:“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全诗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将军形象。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送沈子福之江东》这首唐诗,完成6—8题。
6.《送沈子福之江东》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抓住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分析诗句。注意体会诗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与渡头杨柳依依、行客稀少之景的紧密结合。
答案:七言绝句或“七绝”。孟浩然。前两句诗包含了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歧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北到江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7.诗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析:诗人把对友人的相思之情比作具体可感的春色,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实在而深厚。
答案: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观的春色,形象感人,深厚蕴藉。
8.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谁评论《送沈子福之江东》这首诗的三、四句“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解析:结合诗句分析比喻手法对言情的作用,答案就容易做出来了。
答案:苏轼。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1题。
渭城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题材看,属_______诗,从抒情手法看,运用了________。
10.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说说这首诗的感情色彩。
11.试分析《渭城曲》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9.解析:抒情手法分为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抒情直露的诗句可知,本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答案:送别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0.解析:注意结合诗人思想、个性来分析诗歌感情色彩。
答案:离愁中带洒脱。
11.解析:抓住景物描写中的'典型意象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注意“乐景写哀”的手法。
答案: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要写了“朝雨”和“柳”两种景物。“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路上行人和车辆扬起的微尘被“朝雨”沾湿,“客舍”和柳枝在“朝雨”的浸润下显得格外清新,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与友人劝酒惜别。这是以景衬情,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二、语言运用
1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昔时,潮州的这座湘子桥,是一座亦市亦桥的市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廿四墩上,有廿四座楼阁、亭台 ②桥下,是盛极一时的花艇“六篷船” ③五百米的大桥面上,商贾在营利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解析:所给三句中,有两句写桥上,一句写桥下,根据一般描写顺序,先写桥上。①句写楼阁、亭台,是写桥面的大的景象;桥面上干什么?原语段中有“是一座亦市亦桥的市桥”,那自然就要写及桥面上的“市”,即第③句所写。注意把握语段的行文顺序。
答案:D
读书做人
从王维晚年亦官亦隐的生活中,我们能了解到古代士人们往往借园林的清幽、恬适、温馨来反衬世俗官场的污浊、险恶和冷酷,从而表明他们的归隐之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失意、理想价值不能实现之后,便开始自省内求,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中,选择和皈依了后者。所以,他们宁愿归隐园林,享受明月清风的温馨和慰藉,也不愿周旋官场,为了短暂的荣华富贵而参与人世的险恶和虚伪。他们只有在自然园林这个优美纯真的境界里,人性才不会被扭曲,灵魂才能得到净化,躁动不安的逐世之心才能渐渐得以平息,才能不再为斤斤利害得失或喜或忧,而以洒脱旷达之胸怀对待人世纷争,以因缘自适的态度对待人生,从而获得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和完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那种超逸隐世的情怀,并不是隐居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像苦修的僧道那样心如枯井寒灰,他们笔下的园林既是自然的,又是人间的,充满了人间的温馨。在他们笔下的自然画面里充满人情味。
王维诗 篇7
摘 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其诗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创造了和谐的诗境。
关键词:王维 诗 中和之美
一、“中和”含义与王维诗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奉行中庸之道,即做事情要适中,无偏无颇。儒家的“中和”强调要把握一定的度,一定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由儒家哲学引申到美学就产生了 “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礼记》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文学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思想感情要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感情的抒发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论语》对《诗》的评价中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三点正是“中和之美”的重要标准。此外孔子在对文辞的要求上提出了 “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所达到的和谐均衡的状态正是“中和之美”对内容与形式的要求。道家中也讲究“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形成之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屈原的委婉劝谏到陶渊明的淡泊人生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一文将“中和之美”界定为王维诗的主旋律。清人赵殿成评王维的诗歌:“右丞……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王维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含蓄,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内容上则是“文质彬彬”,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恰到好处。此外,王维田园山水诗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符合道家界定的“中和”审美范畴。
二、王维诗的温柔敦厚
王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宦的家庭,从小就受着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王维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其诗中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平和中正。“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
(一)乐而不淫
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欢乐却有节制。自古以来闺情诗最易写得沉溺于欢愉,流于浮靡。而王维的诗即便是涉及风情的,也不会过分艳冶。由于王维的发乎情、止乎礼,他的闺情诗显得委婉含蓄,如《早春行》:“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这首诗感情上的表露上比较内敛,美好却不艳丽。一般意义上的闺情诗往往比较凄美、香艳,而王维诗则显现出一种淡淡的美。
另外,游乐、宴饮的诗常常突出宴会的热闹、欢乐场面,极尽渲染游乐的欢乐气氛。然而在王维的这类诗中,诗人却似淡化了欢乐的情调,增添了淡雅和情致,这正是乐而不淫的表现。例如,《从歧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座客香貂满,宫娃绮绳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这是诗人写与歧王李范在卫家山池宴饮的诗。诗歌开篇写了场面的热闹、欢乐,但接着就将视野从宴会移至自然,用自然的清幽来淡化宴会的繁华。青翠的山和清凉的瀑布正好添加了冷寂的气氛。于是不过于欢乐,也不至于冷漠,而是恰到好处。
(二)哀而不伤
伤春悲秋、迟暮之感是种哀,友人远行亦有哀。哀之深自然会有所伤感。可是王维的诗写哀景哀情都会注意调和,不会过分伤感。这种哀而不伤的格调在《秋夜独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诗人感叹岁月流逝,功名难成。清冷的秋雨中果实时有凋落,孤寂中,灯光、虫鸣都显凄清、愁苦。但他将这种情感压制了下去。佛的力量让他解脱,诗以平和的方式收了尾。
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每次分别都难以重聚,所以送别诗最伤感。而且,分别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遭受贬谪,或者仕途不顺回家乡。这种情况的送别诗离情更凄惨。而王维在写送别诗时将情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对友人的同情理解,又进行劝慰,使气氛不至于过于悲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诗称綦毋潜是真正的英才,之所以不被采用,是时运不济。也让友人感受到有他这么一个知音,是他的精神支撑。诗在王维的笔下变得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类似的还有《送孙秀才》。“孙秀才盖客于京师,遨游诸王之间,不得意而归者。”诗中以“归期远复赊”相慰藉。“视予之归期尚远而迟缓不可必者,不犹愈乎?其慰藉之意深矣。”王维这类送别诗,反映了诗人温厚宽广的胸怀以及对友人真挚的关怀。
(三)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诗教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怨而不怒,即心有不满,但能控制,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王维的生活前期,正值开元盛世,加之他也出生在仕宦之家,希望谋得功名一展才华抱负,也官至右拾遗。但张九龄罢相后政治趋黑暗,王维不愿与李林甫同流合污,又无力与之抗争。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诗人心中有所埋怨。但儒家的训教,要求委婉劝谏。诗人的这些怨愤与不满没有在他的诗中明显地显露出来,而是委婉地诉说,或借用一种自责、自嘲的方式表露出来,如《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守故篱。”明明是政治的黑暗让贤明的人才无处立身,诗人却说是自己没有才华;让人在他的谦虚中感受到他的苦衷,在他的自嘲中感受他的悲辛。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 不可者不适意。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苛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这种通达、乐观的思想境界使得王维能够放下官场的得失,享受自然。 (四)文质彬彬
王维诗在文辞内容上“文质彬彬”“文质参半”,符合儒家“中和”“中庸”的审美理想。“文质彬彬”体现了中庸思想,也就是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文质彬彬”是唐诗的主流审美形态,强调文质并重。王维诗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王维的诗旨趣高雅与他个人的高尚情操是密不可分的。诗文的高洁是源于内在的高洁。王维常以禅入诗,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因为他年少时就受到母亲的影响崇佛,到了晚年更是一心向佛,已经具备了佛家的内在底蕴,所以禅韵体现在其诗作中是自然而然的。诗人在《辋川集》中表现的就是以禅境入诗,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充满禅韵。
另外王维诗歌洋溢着高洁之美,他的'诗歌取材高雅,语言也清新脱俗。王维对高洁之美的追求,时时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他的《西施咏》与《洛阳女儿行》,表面是闺情诗实则是寄寓着他对寒士不受重用的不平。另外王维的诗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常常在诗中写雨、雪等,创造了一种洁净的美。王维清雅的文人情趣,达到了文与质的和谐、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三、王维诗的和谐意境
道家的“中和”着重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山水田园诗显示出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而且诗人往往在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王维尤为擅长山水诗,所以他的诗正和大多的山水田园诗一样,创造了和谐的美。如《山居秋暝》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融为一体的画面,创造出人与山水的和谐之境。
道家的自然山水观强调“法自然”。佛家为排除杂虑,也希望远离尘世。王维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将佛理与山水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道家的自然观。
王维后期诗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没有尘世纷扰、争斗、冲突,只有勤劳、善良、友爱、和睦。“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在诗人‘和’的心态观照下的社会生活,似乎是人人都在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作、和睦相处,没有一丝一毫的尔虞我诈和剥削压迫,真正是《桃源行》中所描绘的超越尘世的世界。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儒道两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大同社会生活图景,也是佛教七宝莲台琼楼莲花极乐世界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 张松茹.中国诗歌美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 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xx.
[4] 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xx.
[5] 丁武.中和之美――王维诗的主旋律[J].美与时代,20xx(6).
[6]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7] 梁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xx.
王维诗 篇8
杂诗·君自故乡来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
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王维诗 篇9
王维是唐代上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的诗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最美的是苏轼评价的“观麼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我看来更美的是他的诗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性,可以很闲适。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博大的胸怀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读李白的诗,似乎没有那种自信与洒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是将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诗中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细细雕琢过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写入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着那个场景:春天、桃花、流水。闲适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阳光,刚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无意,静静地流淌着。不禁要惊叫出来,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却写得如此美。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的诗最美之处就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让人找寻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单看每一个景物,都选的十分悲凉,不过也是,分别之时能有多少欢歌呢?但细细将景致组合起来便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远远地山脉连绵,山顶还有些许积雪,映在落日之下,听着黄河的奔流之音。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似乎要找到这样的景致还不是容易的,读者王维的诗,把心放飞到塞外,随着诗人的视线脚步移动,体味塞外的宁静。
似乎王维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安静,明净,清澈……似乎一切用来形容安静的词语都可以放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维的诗,给自己的心灵上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
王维诗 篇10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三首·其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终南山》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陇西行》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临湖亭》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嵩山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老将行》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杂诗》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西施咏》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杂诗》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田园乐七首·其四》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田园乐七首·其一》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吟》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田园乐七首·其二》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息夫人》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七首·其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书事》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送邢桂州》
王维诗 篇11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下面是王维诗七首原文及翻译,请参考!
王维诗 篇12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王维诗 篇13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王维诗 篇14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赏析: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王维诗】相关文章:
王维诗07-28
王维的诗10-20
王维诗【必备】07-20
王维田园的诗10-25
王维的诗全集11-03
王维写的诗09-18
王维的诗相思03-10
杂诗王维08-23
王维送别诗07-20
王维的赠别诗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