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岳》赏析及阅读练习题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望岳》阅读习题及赏析
导语: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其中《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望岳》的阅读练习题及赏析,希望对你们的学习有帮助。
《望岳》阅读习题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B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D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钟、割
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 泰山的高大 ,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
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望岳》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孟子的名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仅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为后人口口相传的往往不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我们一直希望能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只有在领会到”学不为人“,专心内省时,才有可能将此目的达成。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我们或已远离人世喧嚣,我也不再是那个自负的我,则“一览众山小”本身就成了一段黄粱,不值一提了。这个事实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了解和知道?所以,”凌绝顶“之后又能怎样?见“众山小“也未必就是最高的人生追求。何况执着于此,一个人还有可能落入一种孤寂冷清的顽空情绪。这才是大问题呢!可惜世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关枢,以盲引盲,最终落入无间地狱而不能自拔。
是以此诗虽然脍炙人口,当为杜甫诗作中最著名者之一,可惜却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年轻的杜甫还有许多的雄心壮志,偶尔的挫折也没有让他认清形势,所以来到泰安,登临泰山,有”一览众山小“的想法,也不奇怪。至少他应该是从泰山的文化意义上去理解界定的,所谓”众山小“既有客观意义的描述,也有文化层面的推崇。我觉得年轻的杜甫更侧重于后者,毕竟一个儒家子弟对于文化的执着追求还是令人尊重的。
有人说诗曰《望岳》,则杜甫并未登临泰山,这是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在凭空乱讲。人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银河,一个人在泰山上一样可以观望泰山。望文生义,是学习诗歌的最大敌人,诗言志,但又不能直截了当地阐释,那样没有什么美感,河流曲折幽深才有味道,诗歌要一咏三叹才有感觉。故所以望岳者,不单指登山之感觉,亦有厕身文化大家之情愫在,望即在也,则身与五岳之首同尊,则诗人的文化气概确实令人不免侧目。如果把“望”字凿实,不能身躯与山河大地同在,年轻的杜甫是否能成为我尊重的老杜,真是一个很难确定的话题呢。
不过,文人一般喜欢大话欺人,年轻的杜甫也不能例外。侥幸他成了大诗人,否则此诗必不能成为如此风光的经典。毕竟胸怀浩荡,却也生出无数的白云,眼睛瞪得再大,也不过是看见几只夕阳中的归鸟,看似气魄宏大,实则显得有些勉强。本来能力就不在这个方面,非要”致君尧舜上“的年轻杜甫在此一样犯了个年轻人的错误,太勉强自己。可是没有这层勉强,又没有后来真正可以傲视古今诗人的老杜了。于是,如何把握那个度就成了后人学习老杜最要紧之处了。所以,年已中旬的我对于这首诗取的是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取其舒缓平和,又内劲十足的状态。明明壮志凌云,却又安静守道,明明不甘寂寞,却又能保持平和。这种心态是一个人成长的沃土,保持它,不抛弃不放弃,于是,年轻的杜甫才能度过了一生的苦厄,成了令人景仰的老杜。
米芾说范宽的山水:“显显如恒岱”,取其画浑厚雄壮,后人说范宽山水根基浑厚,所以能有后学如江之鲫。杜甫此诗又远胜于此,不惟浑厚雄伟,又多了一点平静缓和之心,不单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众多后世的学者。唯一可恨的对于此诗的误读,令大多学子只知道登山登山,却忘记了留恋一下眼前的美景,结果于文化修为上过犹不及,错过了人生大好的时光。以盲引盲之憾,令人唏嘘不已。
【《望岳》阅读习题及赏析】相关文章:
《望岳》赏析及阅读练习题04-17
《望岳》阅读训练及赏析04-17
望岳的赏析04-15
望岳的赏析03-10
望岳古诗赏析10-24
杜甫的《望岳》赏析10-19
望岳原文及赏析02-03
杜甫《望岳》赏析10-30
杜甫《望岳》的赏析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