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05 12:15:33 林惜 望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望岳》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关于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聚集()幻想()清幽()闪耀()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或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的内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泰山美景的'图片,并请去过的同学叙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经过几轮互动以后,教师总结:“看来每个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那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去泰山时有怎样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课《望岳》。

  2、用多媒体出示杜甫个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称为“诗圣”。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并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说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涤荡胸中沟壑,飞鸟翩翩归巢。等到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互通引导学生总结出:

  青山、明暗、云、归鸟—————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轻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名为《望岳》,请问作者是怎么望的?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两句是远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两句是近看。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此两句是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两句是俯望。

  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立体地勾勒出泰山的壮美。

  3、这首诗的美景中有实有虚,请问哪句实写,哪句虚写?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前六句为实写,写景中抒情,后两句是虚写,衬托出作者满腔的凌云壮志。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望岳》《春望》,结合背景来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经过小组互动,阅读分析和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1、在内容上,《望岳》写于作者年轻时,当时国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这一点在诗歌中表露无疑。《春望》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诗歌中更多地展现了人民的疾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

  2、表现手法不同,写作《望岳》时,作者正年轻,写作语言流畅轻快,风格偏于浪漫主义;《春望》写作时,作者年纪已大,又逢乱世,写作风格已发展成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最高顶。(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

  五、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n)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品情感,赏名句

  忆方法:(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五首诗的名句赏析,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赏析?)

  明确: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学运用: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抒写了攀登顶峰的凌云壮志。

  4)说明只要攀登到绝顶,才能俯视一切,高瞻远瞩。

  5)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七、小结中心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八、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九、巩固练习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 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手段:文本教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有一首歌曲《我爱你中国》有这样的几句歌词: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美,景色奇绝,让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心驰神往,我们知道大诗人杜甫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学习《望岳》。

  (二) 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

  (三) 新授: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一下这首诗。

  2.全诗围绕哪一个字来写(望)。回忆一下作者的观望顺序是什么?远望——近望——细望——神望。

  3.我们来看诗的第一联,作者远望泰山看到了怎样一种景象?(连绵不绝,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作者是直言这样一种景色吗?(运用设问)我们继续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运用设问?(一是说明此时作者并未登山泰山,这是一种遥想。二是为了突出泰山的气势,引起别人的注意。明确反问修辞的作用——引起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夫”字有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去掉可以吗?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语势上的差异。(增强语势)试想一下当作者望到如此景色是怎样一种心情?(惊喜)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种惊喜读一下第一联,也让老师体会到泰山的一种气势。

  4.继续学习诗的第二联。

  此联写的是诗人近望泰山,请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近望泰山诗人欣赏到了怎样的景色?

  我们重点体会“钟”“ 割 ”二字,分别运用拟人与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泰山景色雄奇。

  诗人既然在描绘泰山是倾注了这么多的心思,描写出这么雄奇的景色,那么诗人对泰山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赞叹)

  5.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联,出示自学提示,可从几方面入手

  一)品重点词语。诗人此联写的是细望泰山从哪个词可以突出“细“?

  二)品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三)由景入情。

  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一种心情? 教师总结

  6.深入探究最后一联

  哲理角度,登高远望。

  全文围绕“望”字来写,在诗人欣赏到这样的景色之后,他终于要一登泰山,作者认为登上泰山后会见到怎样的景色?(一览众山小)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站的高才能望的远) 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异曲同工。 深入挖掘,志向,抱负,胸襟。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重点体会一下,作者仅仅在阐述站高远望的道理吗?还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怀呢?(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请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再深入探究一下,诗人的理想是什么?仅仅是通过科考的胜利获得高官厚禄吗?

  杜甫的一生都在坚持,他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

  7.总结

  写景——抒情——言志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高耸

  近观──神奇秀丽 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

  《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9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 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吟读诗歌,读出诗味

  2、以诗译诗,读懂诗意

  3、比读赏析,读透诗情 学习重点、难点:

  在比读过程中赏析诗歌的炼字美、手法美、传情美等。 教学设想:

  设计吟读----译读----比读---背读四个教学活动,在大量的实践中感悟积累,提升能力。 学习过程:

  导入:杜甫,一个对诗歌的创作精益求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一个不论穷达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诗人;一个命运虽然坎坷却令人肃然起敬的诗人;今天,让我们带着对他的仰慕、敬意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他的人生。

  活动一:吟读

  过渡:自古就有“一章三回读,一句十会吟”的读书方法,鲁迅《从百草到三味书屋》中也提到了老先生的吟读:“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看得出吟读的韵味。

  教师提示吟读方法:

  声音要有一点起伏(高低、轻重、节奏、拖止) 节奏的划分;带一点古人的味道(肢体语言,投入) 学生活动:自由的、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的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展示:

  生生评价,教师评价指导。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为引导的切入点,如诗歌的感情基调、高低、节奏的指导。

  《望岳》的自信豪放,《春望》的沉郁忧伤。

  “造化钟神秀”中“钟”,“阴阳割昏晓”中“割”的重读和拖读;“家书抵万金”中后三字的段读、拖读,“浑欲不胜簪”中“簪”的颤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触目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伤;

  教师示范,师生合作,感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吟读。 活动二:译读

  过渡:吟读读出杜甫诗歌音韵之美,带着余音绕梁的回味,用笔欣赏语意之美。

  教师提示译读方法:

  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保持诗的语言 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 注意力求押韵 教师示范: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深三月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学生活动:

  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一首诗歌以诗译诗。 小组交流,展示: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适时指导。

  “齐鲁青未了”的含义;“国破山河在”中“国”含义;感叹词语的表现力。 师生合作译读: 生读诗,师读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 那山北山南明暗清晰,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高高, 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小结:一首简短的诗歌我们可以演绎出无数种与之表情达意想附的现代诗文,感受的到诗歌语言的锤炼,含义的丰厚。

  活动三:比读 探究提示:

  异: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基调;主题思想

  诗歌的语言(我欣赏因为)

  炼字、修辞、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对比、移情于物、细节刻画)

  同: “望”的作用 诗歌的层次 探究,合作交流,展示。 教师据展示点拨引导: 异:

  背景:《望岳》开元盛世,年少豪放 ;《春望》安史之乱,饱受沧桑; 基调:《望岳》雄阔深远 ;《春望》沉郁顿挫; 思想:《望岳》抒发远大抱负 ;《春望》忧国悲己;

  “造化钟神秀”中“钟”拟人,虚写;“阴阳割昏晓”中“割”夸张,化静为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中“破”的触目惊心; “白头搔更短”的细节刻画。

  同:“望”统领两诗;两诗先景后情

  小结:理性的比读走入作品,感受炼字美,传情美,人格美,思路美。 活动四:背读两诗。 自由背读,齐背。

  结束语:杜甫,裘马清狂没有消磨他的壮志,十年困守没有沉沦他的赤诚,他的“圣”

  不仅艺“圣”亦德 “圣”。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敬仰走进他更多作品。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1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古诗学习,能够比较准确的朗读和把握节奏,但是我们以前接触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比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见,通过本文学习我们要体会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豪情壮志。

  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壮志。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过程及方法目标):

  通过诗歌赏析——明义——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骤的方法

  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通过欣赏诗歌,让学生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活动

  一、【导入】了解诗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让我们与杜甫同行,去聆听他笔端流淌的心声。

  二、【讲授】诗歌鉴赏

  1、《望岳》背景介绍

  二十多岁的杜甫,曾壮游齐赵,广交朋友,游历山川。听,泰山脚下,年轻的诗人正浅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马扬鞭,我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线;看这如黛青山涨满了我的眼帘。强盛的大唐帝国,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梦想!

  2、一读《望岳》(齐),望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诗人杜甫,正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望见泰山,诗兴大发,不禁脱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请同学们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吟诵《望岳》吧。

  请一位同学诵读《望岳》,其他同学展开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出示投影)

  投影:朗读《望岳》,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拿起笔来,在书上圈点勾画。(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设问)

  总结:看来杜甫不但望到了云层、归鸟等景物,还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时出示幻灯)

  3、二读《望岳》(散),体会心情

  那么,望到如此壮阔景象的年轻的诗人,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朗读2—3遍,体会一下吧。(学生自由朗读2)

  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讲解位置二:我们来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

  (引导:“凌绝顶”是什么意思?你有“凌绝顶”的经历吗?能想象一下“一览众山小”时的心情吗?诗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顶?“会当”是什么意思?试读一下这句好吗?)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小”的不仅是众山,“小”的还有天下,可见泰山之高峻。我们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雄伟高峻。杜甫此次并未登上泰山之巅,但这两句诗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表达了诗人定要登上人生顶峰的远大理想。

  4、三读《望岳》(散),融入情感

  下面让我们把刚才同学们交流时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再来放声朗读《望岳》。(学生朗读3)

  5、四读《望岳》(独),望到杜甫

  (指明学生示范朗读4)在这朗读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诗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投影:2、再读《望岳》,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学生回答)

  (可连续请5-6位同学回答。望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充满雄心壮志的杜甫。)

  6、过渡到《春望》

  过渡:诗歌学到这里,我们已然被诗人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所感染。但是岁月是无情流逝的,曾经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杜甫,已四十多岁。此时的他早已远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潇洒,他曾身陷囹圄,后流亡长安,经历了一场惊天巨变。(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绍

  “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军的铁蹄,踏

  破盛唐的美艳,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满眼,是胡人的烧杀抢掠;不绝于耳,是官军节节败退的消息。这还是那个我曾经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锦的长安吗?

  一读《春望》(散),望到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春望》。

  投影:1、朗读《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2、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望岳》的.学习,这两个问题就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反复朗读这首诗,在书上把你的认识批注出来。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我发现同学们都已做出了批注,那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回答。杜甫在饱经战乱的长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么?

  学生会回答:望到了花鸟、国家破败,战争连续不断,亲人分离等。

  合作读《望岳》《春望》(师生),比较不同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学法总结:

  在上面这两首诗的学习中,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师紧扣两个诗题中的“望”字,提出了四个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感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赏析诗歌的方法称为:解题提问法

  将《望岳》与《春望》放在一起比较赏读,我们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迈和沉郁顿挫两种诗风。这种将两首或几首有关联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赏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称其为:比较赏读法。

  过渡到《旅夜书怀》

  不知同学们能否掌握这两种赏析诗歌的方法,下面我们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诗作实践一下。

  晚年的杜甫虽然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时间仍是贫病交加,漂泊于西南,最终病逝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解题提问法和比较赏读法赏析《旅夜书怀》这首诗,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四、课堂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首诗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表现了诗人自伤飘泊之意,但诗中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诗句。可见杜甫之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诗作与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长,奏出了盛唐诗坛告别历史舞台之前的最强音。

  朗读诗歌结束

  五、作业:

  1、课外阅读与杜甫有关的文章。

  2、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鉴赏杜甫的《石壕吏》。

  六、教后反思:

  这篇诗文上完后,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杜甫望岳12-04

望岳 杜甫10-08

杜甫 望岳08-16

望岳杜甫08-17

杜甫《望岳》11-30

杜甫 望岳07-27

《望岳》 杜甫08-17

《望岳》杜甫08-31

杜甫的望岳07-07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望岳》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关于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聚集()幻想()清幽()闪耀()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或用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的内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壮豪迈用词背后的凌云壮志。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盛唐时期历史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泰山美景的'图片,并请去过的同学叙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经过几轮互动以后,教师总结:“看来每个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那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去泰山时有怎样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课《望岳》。

  2、用多媒体出示杜甫个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称为“诗圣”。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结合注释讲述本诗大意,并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说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涤荡胸中沟壑,飞鸟翩翩归巢。等到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互通引导学生总结出:

  青山、明暗、云、归鸟—————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轻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诗名为《望岳》,请问作者是怎么望的?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两句是远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此两句是近看。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此两句是细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两句是俯望。

  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立体地勾勒出泰山的壮美。

  3、这首诗的美景中有实有虚,请问哪句实写,哪句虚写?

  经过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前六句为实写,写景中抒情,后两句是虚写,衬托出作者满腔的凌云壮志。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望岳》《春望》,结合背景来比较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经过小组互动,阅读分析和互动,得出以下结论:

  1、在内容上,《望岳》写于作者年轻时,当时国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着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这一点在诗歌中表露无疑。《春望》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战乱时期,民不聊生,诗歌中更多地展现了人民的疾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

  2、表现手法不同,写作《望岳》时,作者正年轻,写作语言流畅轻快,风格偏于浪漫主义;《春望》写作时,作者年纪已大,又逢乱世,写作风格已发展成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对比阅读中的收获,围绕一个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最高顶。(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

  五、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n)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品情感,赏名句

  忆方法:(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五首诗的名句赏析,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赏析?)

  明确: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学运用: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抒写了攀登顶峰的凌云壮志。

  4)说明只要攀登到绝顶,才能俯视一切,高瞻远瞩。

  5)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七、小结中心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八、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九、巩固练习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 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手段:文本教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有一首歌曲《我爱你中国》有这样的几句歌词: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美,景色奇绝,让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心驰神往,我们知道大诗人杜甫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学习《望岳》。

  (二) 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

  (三) 新授: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一下这首诗。

  2.全诗围绕哪一个字来写(望)。回忆一下作者的观望顺序是什么?远望——近望——细望——神望。

  3.我们来看诗的第一联,作者远望泰山看到了怎样一种景象?(连绵不绝,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作者是直言这样一种景色吗?(运用设问)我们继续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运用设问?(一是说明此时作者并未登山泰山,这是一种遥想。二是为了突出泰山的气势,引起别人的注意。明确反问修辞的作用——引起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夫”字有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去掉可以吗?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语势上的差异。(增强语势)试想一下当作者望到如此景色是怎样一种心情?(惊喜)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种惊喜读一下第一联,也让老师体会到泰山的一种气势。

  4.继续学习诗的第二联。

  此联写的是诗人近望泰山,请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近望泰山诗人欣赏到了怎样的景色?

  我们重点体会“钟”“ 割 ”二字,分别运用拟人与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泰山景色雄奇。

  诗人既然在描绘泰山是倾注了这么多的心思,描写出这么雄奇的景色,那么诗人对泰山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赞叹)

  5.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联,出示自学提示,可从几方面入手

  一)品重点词语。诗人此联写的是细望泰山从哪个词可以突出“细“?

  二)品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三)由景入情。

  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一种心情? 教师总结

  6.深入探究最后一联

  哲理角度,登高远望。

  全文围绕“望”字来写,在诗人欣赏到这样的景色之后,他终于要一登泰山,作者认为登上泰山后会见到怎样的景色?(一览众山小)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站的高才能望的远) 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异曲同工。 深入挖掘,志向,抱负,胸襟。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重点体会一下,作者仅仅在阐述站高远望的道理吗?还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怀呢?(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请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再深入探究一下,诗人的理想是什么?仅仅是通过科考的胜利获得高官厚禄吗?

  杜甫的一生都在坚持,他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

  7.总结

  写景——抒情——言志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高耸

  近观──神奇秀丽 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

  《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9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 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吟读诗歌,读出诗味

  2、以诗译诗,读懂诗意

  3、比读赏析,读透诗情 学习重点、难点:

  在比读过程中赏析诗歌的炼字美、手法美、传情美等。 教学设想:

  设计吟读----译读----比读---背读四个教学活动,在大量的实践中感悟积累,提升能力。 学习过程:

  导入:杜甫,一个对诗歌的创作精益求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一个不论穷达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诗人;一个命运虽然坎坷却令人肃然起敬的诗人;今天,让我们带着对他的仰慕、敬意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他的人生。

  活动一:吟读

  过渡:自古就有“一章三回读,一句十会吟”的读书方法,鲁迅《从百草到三味书屋》中也提到了老先生的吟读:“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看得出吟读的韵味。

  教师提示吟读方法:

  声音要有一点起伏(高低、轻重、节奏、拖止) 节奏的划分;带一点古人的味道(肢体语言,投入) 学生活动:自由的、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的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展示:

  生生评价,教师评价指导。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为引导的切入点,如诗歌的感情基调、高低、节奏的指导。

  《望岳》的自信豪放,《春望》的沉郁忧伤。

  “造化钟神秀”中“钟”,“阴阳割昏晓”中“割”的重读和拖读;“家书抵万金”中后三字的段读、拖读,“浑欲不胜簪”中“簪”的颤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触目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伤;

  教师示范,师生合作,感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吟读。 活动二:译读

  过渡:吟读读出杜甫诗歌音韵之美,带着余音绕梁的回味,用笔欣赏语意之美。

  教师提示译读方法:

  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保持诗的语言 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 注意力求押韵 教师示范: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深三月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学生活动:

  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一首诗歌以诗译诗。 小组交流,展示: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适时指导。

  “齐鲁青未了”的含义;“国破山河在”中“国”含义;感叹词语的表现力。 师生合作译读: 生读诗,师读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 那山北山南明暗清晰,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高高, 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小结:一首简短的诗歌我们可以演绎出无数种与之表情达意想附的现代诗文,感受的到诗歌语言的锤炼,含义的丰厚。

  活动三:比读 探究提示:

  异: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基调;主题思想

  诗歌的语言(我欣赏因为)

  炼字、修辞、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对比、移情于物、细节刻画)

  同: “望”的作用 诗歌的层次 探究,合作交流,展示。 教师据展示点拨引导: 异:

  背景:《望岳》开元盛世,年少豪放 ;《春望》安史之乱,饱受沧桑; 基调:《望岳》雄阔深远 ;《春望》沉郁顿挫; 思想:《望岳》抒发远大抱负 ;《春望》忧国悲己;

  “造化钟神秀”中“钟”拟人,虚写;“阴阳割昏晓”中“割”夸张,化静为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中“破”的触目惊心; “白头搔更短”的细节刻画。

  同:“望”统领两诗;两诗先景后情

  小结:理性的比读走入作品,感受炼字美,传情美,人格美,思路美。 活动四:背读两诗。 自由背读,齐背。

  结束语:杜甫,裘马清狂没有消磨他的壮志,十年困守没有沉沦他的赤诚,他的“圣”

  不仅艺“圣”亦德 “圣”。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敬仰走进他更多作品。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1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古诗学习,能够比较准确的朗读和把握节奏,但是我们以前接触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比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见,通过本文学习我们要体会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豪情壮志。

  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壮志。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能力目标(过程及方法目标):

  通过诗歌赏析——明义——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骤的方法

  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通过欣赏诗歌,让学生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活动

  一、【导入】了解诗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让我们与杜甫同行,去聆听他笔端流淌的心声。

  二、【讲授】诗歌鉴赏

  1、《望岳》背景介绍

  二十多岁的杜甫,曾壮游齐赵,广交朋友,游历山川。听,泰山脚下,年轻的诗人正浅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马扬鞭,我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线;看这如黛青山涨满了我的眼帘。强盛的大唐帝国,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梦想!

  2、一读《望岳》(齐),望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诗人杜甫,正徜徉于齐鲁广阔的天地间,望见泰山,诗兴大发,不禁脱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请同学们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吟诵《望岳》吧。

  请一位同学诵读《望岳》,其他同学展开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出示投影)

  投影:朗读《望岳》,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拿起笔来,在书上圈点勾画。(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设问)

  总结:看来杜甫不但望到了云层、归鸟等景物,还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时出示幻灯)

  3、二读《望岳》(散),体会心情

  那么,望到如此壮阔景象的年轻的诗人,心情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朗读2—3遍,体会一下吧。(学生自由朗读2)

  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讲解位置二:我们来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

  (引导:“凌绝顶”是什么意思?你有“凌绝顶”的经历吗?能想象一下“一览众山小”时的心情吗?诗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顶?“会当”是什么意思?试读一下这句好吗?)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小”的不仅是众山,“小”的还有天下,可见泰山之高峻。我们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雄伟高峻。杜甫此次并未登上泰山之巅,但这两句诗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表达了诗人定要登上人生顶峰的远大理想。

  4、三读《望岳》(散),融入情感

  下面让我们把刚才同学们交流时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再来放声朗读《望岳》。(学生朗读3)

  5、四读《望岳》(独),望到杜甫

  (指明学生示范朗读4)在这朗读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诗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投影:2、再读《望岳》,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学生回答)

  (可连续请5-6位同学回答。望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充满雄心壮志的杜甫。)

  6、过渡到《春望》

  过渡:诗歌学到这里,我们已然被诗人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所感染。但是岁月是无情流逝的,曾经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杜甫,已四十多岁。此时的他早已远离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潇洒,他曾身陷囹圄,后流亡长安,经历了一场惊天巨变。(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绍

  “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军的铁蹄,踏

  破盛唐的美艳,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满眼,是胡人的烧杀抢掠;不绝于耳,是官军节节败退的消息。这还是那个我曾经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锦的长安吗?

  一读《春望》(散),望到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春望》。

  投影:1、朗读《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么?

  2、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望岳》的.学习,这两个问题就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反复朗读这首诗,在书上把你的认识批注出来。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我发现同学们都已做出了批注,那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回答。杜甫在饱经战乱的长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么?

  学生会回答:望到了花鸟、国家破败,战争连续不断,亲人分离等。

  合作读《望岳》《春望》(师生),比较不同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学法总结:

  在上面这两首诗的学习中,细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师紧扣两个诗题中的“望”字,提出了四个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感情。我们可以把这种赏析诗歌的方法称为:解题提问法

  将《望岳》与《春望》放在一起比较赏读,我们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迈和沉郁顿挫两种诗风。这种将两首或几首有关联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赏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称其为:比较赏读法。

  过渡到《旅夜书怀》

  不知同学们能否掌握这两种赏析诗歌的方法,下面我们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诗作实践一下。

  晚年的杜甫虽然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时间仍是贫病交加,漂泊于西南,最终病逝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解题提问法和比较赏读法赏析《旅夜书怀》这首诗,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四、课堂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首诗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表现了诗人自伤飘泊之意,但诗中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诗句。可见杜甫之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诗作与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长,奏出了盛唐诗坛告别历史舞台之前的最强音。

  朗读诗歌结束

  五、作业:

  1、课外阅读与杜甫有关的文章。

  2、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再来鉴赏杜甫的《石壕吏》。

  六、教后反思:

  这篇诗文上完后,总体来讲,学生反映还不错,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如何更好地运用重点字词的讲解来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是如何让学生能自我感知、欣赏诗歌,掌握、运用技巧。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杜甫望岳12-04

望岳 杜甫10-08

杜甫 望岳08-16

望岳杜甫08-17

杜甫《望岳》11-30

杜甫 望岳07-27

《望岳》 杜甫08-17

《望岳》杜甫08-31

杜甫的望岳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