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时间:2020-10-26 11:58:50 望岳 我要投稿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

  3、讨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讲授新课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默读诗歌,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老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

  (3)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含义。老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

  (1)诗题是《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

  (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老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

  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讨论作者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

  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

  7、背诵古诗。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能力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

  3、讨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讲授新课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默读诗歌,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老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

  (3)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含义。老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

  (1)诗题是《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

  (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老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

  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讨论作者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

  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

  7、背诵古诗。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能力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