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岳》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岳》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讨论问题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讨论问题二、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望岳》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习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幻灯9)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十、作业:
《望岳》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xxxx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xxxx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xxxx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xx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xxxx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
五、背景介绍
六、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内容2、抒发情感3、蕴含哲理4、运用修辞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伸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远大抱负
《望岳》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
3、培养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4、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古诗录音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简介作者
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了解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欣赏图片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听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全体学生齐读。
(五)诗句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正在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六)诗句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此句的视角,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远望中泰山的山势连绵不断。同时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此句的视角,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此句写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钟”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丽。“割昏晓”用了夸张,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是凝望之景。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云气和黄昏时的归鸟,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对山顶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这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它激励着历代读者去力争上游,为理想而奋斗。
(七)中心思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重在描写描写望山所见所感。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八)理解诗意。
以“我最欣赏这首诗中(字或句)是因为”谈一谈,巩固理解。
(九)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4.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2).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十)读人生
通过对《望岳》的学习,想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小结: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十一).朗诵古诗。(齐声)
《望岳》教案5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加强朗读教学,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2学情分析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是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特别是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领会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望岳》教案6
《望岳》教案
课 题
望 岳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
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习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课后反思
《望岳》教案7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教案8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学习《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习《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4)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
5)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望岳》教案9
1、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诗歌赏析四步法,学会通过此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介绍基本常识。多媒体展示诗歌赏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赏手法。介绍杜甫基本情况,并引述诗的四时期,讲解本诗写作背景。做好笔记,课堂上应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对如何赏析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况进行掌握。
二、明词义。讲解重点字词及诗歌的结构。对通假字、“阴、阳”二字等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夫”的读音。同时通过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部分分析诗歌结构,从中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对重点字词做好笔记,按照老师的教授步骤,对每一句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同时对每一句诗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过字词的含义教学生如何领会诗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钟”、“割”、“生”等字,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用字。欣赏多媒体泰山的画面,在结合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解答学生的疑问。字画结合,有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这些字词用的精妙之处。
四、析意境多媒体继续播放泰山的画面,并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进入画面中,老师结合第三部分的讲解,深刻分析诗歌的意境,点明本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会感觉到热血沸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揣远大抱负,这时可以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远大抱负的愿想。
板书设计
远望设问由远衬高雄伟高大
(虚)
近望拟人险峻神秀
(实)
望岳
细望对偶反衬神奇力量
(实)
愿望想象抒发抱负
(虚)
评价原则:
1、及时性,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于及时鼓励;
2、以鼓励为主,多给于正面鼓励;
3、评价要公平、公正。
通过上述两张评价方案,学生可以从老师、小组长等处得到外界的评价,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望岳》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重点
1、加强诵读。
难点
1、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出示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印象中的泰山。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小组研讨。
组内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品读思考该句所描绘的泰山的特点。组内讨论交流
自由读整首诗,说一说内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诗歌,畅所欲言地谈诗歌的魅力。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望岳》教案11
学习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诗中哲理的理解;
预习生成:
1、作者生平:你了解杜甫吗?
2、泰山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2.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xx。”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反馈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
荡胸生曾云( )
会当凌绝顶( )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背诵全诗,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
②远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壮志。
《望岳》教案12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
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三、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
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
六、拓展延伸
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
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
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反思】
1、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深入浅出,匠心独运,别具特色。教学环节的设置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既体现出学习知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又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每一处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既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很好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板书设计一板多能,既彰显了诗歌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色,又有助于诵读诗歌任务的顺利完成。总之,其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层次性和整体性的高度融合。
2、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立足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大胆尝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学生以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此外,在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奋斗目标。当然,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笔者对新课程的学习、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一以贯之,千篇一律,不能做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再如,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地完成,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学生讨论回答。没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②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用的时间多,课堂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有虎头蛇尾之嫌。究其原因,教学内容量太大。可以考虑安排两课时,加入“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完全自学下一篇古诗”的部分内容,这样会更合理些。
《望岳》教案13
教学构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
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
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本首诗,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了解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树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教学模式:
查——释——品——探——悟 五步教学法
教学流程:
导入设计:
走进五岳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秀丽、美不胜收,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单就名山大川来说,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大家都喜欢旅游登山吗?到过泰山吗?那么我们就通过视频来神游一下泰山
视频文件欣赏
大家看了之后,对泰山有什么感觉?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脚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一、查——资料查询识诗人
(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网络、资料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常识,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资料本上)
《望岳》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望岳》教案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4、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点评后转到杜甫的《望岳》)
二、学习《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三、齐背古诗。
四、课堂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望岳》教案】相关文章:
《望岳》教案04-03
望岳的教案10-22
《望岳》教案【热】08-26
《望岳》教案【推荐】08-19
《望岳》教案实录10-15
《望岳》参考教案06-13
唐诗《望岳》教案09-10
【热门】《望岳》教案08-22
《望岳》教案【荐】08-10
《望岳》教案【热门】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