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介绍资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的介绍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的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其次,再来看看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散文作品同样收录在散文作品集《蒲桥集》中,最为有名的有《我的家乡》等等。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特点,读他的散文,有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散文没有太多奢华的词藻,也没有过多浓烈的感情,相反地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描述,从细节处取胜,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对汪曾祺的评价
汪曾祺的一生,可谓是极为坎坷,但在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强的活着。
作家贾平凹评价汪曾祺是一只文狐,而且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可见汪曾祺在文学上的造诣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盛赞过汪曾祺,说他是少有的学问界文章写得好的。沈从文也曾经说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实了,虽然文章写得很好,但却一直没有刻意的表露过自己的长处,以致于老舍先生很久之后才发现了汪曾祺这颗文学界的金子。
人物经历
求学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县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25年,入读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入读县立第五小学读书。1932年秋,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后战事日紧,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于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与同学合办校园刊物《文聚》,并在第一、第二合期上刊登小说《待车》。此后不断在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所用笔名有“曾祺”“西门鱼”。
1943年本应于这一年大学毕业,但是由于未参加必修课体育和大二英语的考试而不能毕业,留校补修课程。1944年,为生活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创作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同年,补习课程合格,但当局征调应届毕业生充当美军翻译,否则作开除论处。汪曾祺没有应征,故仍未取得西南联大毕业证书,只算肆业。1945年1月,离开西南联大,到由联大同学开办的私立中国建设中学任教。学校先是在白马坡,后迁至观音寺。此时施松卿也在建设中学任教,两人接触逐渐增多;8月,日本投降,抗战结束,汪曾祺因回家路费无着,继续滞留昆明。
1946年,离开昆明经越南、香港转赴上海,由李健吾介绍到私立致远中学任教,教学之余,写作并发表了较多的作品,诸如《复仇》《绿猫》《戴车匠》等小说。
1947年1月,小说《鸡鸭名家》《醒来》发表;2月初,沈从文在复李霖灿、李晨岚信中(顺便托代为汪曾祺谋职);夏,施松卿谋到北大西语系助教位置,北上就职途经上海与汪曾祺相见,两人订婚;施松卿就任北大教职后,负责公共英语课。
1948年2月,发表散文《背东西的兽物》。3月,经天津到北平。开始求职,处于失业状态,生活多靠施松卿接济。5月,经沈从文帮助,进入位于午门的历史博物馆充任办事员,保管仓库、为藏品写说明卡片。
1949年春,与施松卿结婚;3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5月离京南下到武汉;5~8月留在武汉文教局,接管学校;9月被派往汉口第二女中任副教导主任。
晚年生活
1990年,创作散文《七十抒怀》《闹市闲民》《多年父子成兄弟》等。英文版小说集《晚饭后的故事》由《中国文学》杂志社出版。《食道旧寻》,发表于《中国烹饪》11月号。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北京去世,终年77岁。
人物评价
汪曾祺笔下多的是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和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先生将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尽收在文字中,让我们在文字中也更多的了解如何去面对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保持初心不变,持续向前。(新华网评)
有些人散文如水,有些人则善于翻跟斗、玩花样,有些人则像说相声的,善于抖包袱,说机灵话儿,汪曾祺的散文则如窖藏了大半辈子的醇酒,消尽人生火气,简练而淳朴。(作家张宪光评)
在中国,很少有作家像汪曾祺一样,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400多万字,穷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以作品完成了自我和家乡的书写。(《三联生活周刊》评)
汪曾祺是“文化史的宠儿”。“文化史”不仅包含汪曾祺所经历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样包含当下对于汪曾祺的重新发现。这份“发现”里有对美、人情和现代性的追求,也有断裂传统与过去的神伤。(学者季红真评)
【汪曾祺的介绍资料】相关文章:
汪曾祺的介绍11-07
汪曾祺的介绍08-25
汪曾祺的介绍11-01
汪曾祺的介绍03-02
汪曾祺的介绍11-26
汪曾祺的介绍11-16
汪曾祺的介绍10-03
汪曾祺的介绍汇总04-24
汪曾祺受戒介绍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