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2)

王之涣 时间:2018-04-07 我要投稿
【www.ruiwen.com - 王之涣】

  在流传过程中,这首诗曾产生了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第四句是“春光不度玉门关”。历代学者对第一句争论尤多。理由主要是在玉门关不可见黄河,只能常见黄沙。并认为,可能是最早传抄时手写草书之“沙”字被人误当为“河”字,之后以讹传讹所致。许多人还以玉门关当地扬风之时常见黄沙连天景象以证“黄沙直上白云间”绘景贴切之妙。关于这句诗,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有人认为,由于缺乏王之涣到过玉门关的证据,其《凉州词》究竟是写其亲到玉门关的观感,还是凭想象的自由发挥,就无法确知,这使得《凉州词》“黄河”与 “玉门关”的关联成为悬疑,到底是“黄河”还是“黄沙”也成了不解之谜。历史上曾经至少有四座玉门关。第一座大约建于西汉武帝时,约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关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第二座大约建于东汉至和帝年间,关址在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玉门镇,距西汉所筑第一座玉门关四百多公里。第三座是隋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第四座是唐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附近。这几处玉门关,无论哪一座都距黄河有上千里之遥。依王之涣所处时代,他在《凉州词》中所说的玉门关当为唐代的玉门关,这里也肯定见不到黄河。

  王之涣的原作究竟是什么,现在已无从查考,我认为完全无争论之必要。我们只有按照现有的两个版本阅读欣赏。同时,我们还应当为之庆幸,庆幸多了一方宝玉,使诗苑又增加了一枝别样娇艳的鲜花,为我们的文学史又平添了一缕耀眼的光彩。春光是静止的,春风是流动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远远强过“春光不度玉门关”。就全诗的整体效果看,王诗的第一句在诗中的作用若论优劣,两种版本实在是难分伯仲。“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一句,诗人挥动神笔,描绘出一张黄河巨幅画卷,随即由近及远一抖而开,将读者的视线一牵万里: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洪水似从远方云端飞来,诗人的笔锋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溯流远上,直逼天涯。诗人神思飞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化静为动,以动显静,静中含动,动中见静,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苍凉与广阔的妙合。有人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其实不是。如果认为诗人在这里是刻意表现黄河的壮丽美,那就破坏了这首诗意境的完整性。诗人写“黄河远上”与“白云”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什么美不美,而在于表现其苍凉与广漠。以上所言,只就“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而言。单独来看,“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确是个好句子,句与句单挑,无论是意象意境,或是构图状,比“黄沙直上白云间”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显得十分壮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同时,“黄河远上白云间”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线一点,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乍一看,这一句好,只是部分好,不能代替整体好。用到此处就远远比不上“黄沙直上白云间”生动形象,贴切有力。根据哲学的观点: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同时,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文章学的观点:主题不能凭空产生,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每一部分材料都要在主题的统率下,都要服从主题的调动,受主题的制约。换一句话说就是材料都要积极为主题服务。如果有些部分失败了,整体就会显得有缺陷,不管其他部分写得多么好,这样就成不了完美的作品。绝句共有四句,四句诗就像桌子的四条腿,如果哪一条腿出现问题,哪怕这条不符合尺寸的桌腿是用纯金做成的,也很难使桌子放稳。若论及全诗,从表面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则更符合此诗之原意,它十分真实地描绘出了西北地区“平沙万里无人烟”(岑参)的荒凉与广漠,为主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抖出铺平了道路。而按常规解释,“黄河远上白云间”对主题虽无任何损伤,但却不能使其增辉,对突出主题只能是束手无策。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抱怨 “皇恩难到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根据诗无达诂的欣赏原则,再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会有所益。开元年间中后期,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已非青春鼎盛,却依然别样风流,倚重宦官,娇宠贵妃杨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疾苦,以致后来酿成安史之乱,铸成滔天大祸。诗人在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