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韦应物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笑令》韦应物,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调笑令·胡马
唐代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翻译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调笑令·团扇
王建
团扇①,团扇,美人并②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③?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④路断。
[注释]
①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②并:作“伴”字解。
③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④昭阳:汉代宫殿名。
[评解]
这首小令,描写宫廷歌女的痛苦生活。“谁复”一句,描述被摈弃后百无聊赖的愁苦况味。“弦管”一转,说明春虽再来,而自身却再无召幸的希望。“路断”,绝望之词,情极哀婉。
作者:
《调笑令》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官职。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后人每以王(王维)孟(孟浩然)韦柳(柳宗元)并称。
《调笑令》是一首描写边塞荒凉场景的诗作,表现了征人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烦忧。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调笑令》的内容,建议查阅古诗文网等网站,或者阅读有关韦应物的书籍。
《调笑令》,词牌名,又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三台令》等。《乐苑》入“双调”。源自中唐,《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部分文献称它为拗体之滥觞(起源)。
本调个别处有破格,但均不失吟咏和谐,可谓是有格而不拘泥的典范。词格本身是为了吟咏上的和谐,若有利于整体和谐,稍有破格,则也未尝不可。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三十二字,四仄韵,两平韵,两叠韵。
平仄韵递转,难在平韵再转仄韵时,二言叠句必须用上六言的最后两字倒转为之,所以又名《转应曲》。唐词格式全同,惟句中平仄颇多出入。北宋以后,多用不转韵格,三十八字,七仄韵,联章成“转踏”,藉以演唱故事。
古诗创作背景:
《调笑令》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作品,其创作背景与唐朝时期的边塞生活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在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了都护府来管理边地事务。许多士兵被派驻在边地,那里战事频繁,生活条件艰苦。韦应物的这首词,便以象征的手法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士卒们深深的思乡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韦应物本人是一位有着深厚佛教信仰的诗人,他的诗风澄澹精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他的一生在官、隐中转换,做官一段时间后便会选择隐居。这种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洞察。
具体到《调笑令》的创作背景,韦应物在公元773年秋冬之际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然而,他在广陵逗留了八九个月后并未有所成就,于是在大历九年秋天北归。在淮水边,他偶遇了过去的同僚李主簿,心情怅然若失,于是写下了这首《调笑令》。
整首词以“草原”和“骏马”为象征,表达了边塞的荒凉和士卒们的孤独与烦忧。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人,但却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的雄浑与苍凉,以及骏马的奔腾与嘶鸣,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调笑令》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边塞生活的写照,也是韦应物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反映。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
【《调笑令》韦应物】相关文章:
调笑令韦应物译文06-09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鉴赏06-27
韦应物调笑令全文翻译06-11
韦应物《调笑令》原文及赏析07-10
古诗调笑令韦应物07-21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朗读11-03
韦应物的生平06-14
韦应物作品10-27
韦应物《幽居》赏析09-25
韦应物《题石桥》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