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菩萨蛮》赏析

时间:2024-08-22 18:19:49 温庭筠 我要投稿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5篇【优】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

  [唐]温庭筠

  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

  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

  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注释:

  【1】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前后阕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2】玉纤:纤纤玉手。

  【3】真珠:珍珠,喻眼泪。

  【4】铅华:化妆品,搽脸的粉。

  【5】春露:女子的眼泪。

  【6】浥:润湿。

  【7】秋波:女子的眼神。

  【8】罗: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主要描写女子落泪的情态。起句即入题,点明美人落泪:“玉纤”二字比喻女子纤细白嫩的手,引出她挥泪的动作;“真珠”类比女子眼泪,很是形象。次句写女子泪水之多,沾湿了脂粉,冲淡了脸上的妆容,暗中透出女子内心的忧伤。接着,“春露”二句,进一步用比喻摹写女子的眼泪:泪珠挂在腮边,如春花上的晨露;泪眼润湿了红晕的面庞,如秋水映照着晚霞。下片紧承女子之泪写她心中的哀怨。“风流”两句说明泪是人的心灵的展现,直接展现女子的'痴情。可是她的情感没有回应,所以说“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女子落泪的深层原因,他遇上的是个负心人。这种表情达意,直言快语,非常直露,设喻也很浅易,与温词惯常的深婉曲折迥异。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2

  菩萨蛮

  [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评析

  这首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

  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

  “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

  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

  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

  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

  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写法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3

  [唐]温庭筠

  满宫明月梨花白,

  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

  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

  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

  燕归君不归。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2】满宫:犹“满室”。《尔雅·释官》:“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官,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这里用“宫”字的古义。

  【3】故人:友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里实指远人。

  【4】金雁:指绣衣上的图案,此指远方亲人来函。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5】“家住”句:以西施自况。

  【6】越溪:水名,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境内,相传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纱。

  【7】曲:弯曲幽深的地方。

  【8】依依:轻柔的样子。

  【9】君:指远离家乡之男子。一说,指宫女。

  【10】燕:雪本作“雁”。

  赏析:

  词写闺中女子怀人念远情事。此词上片写宫廷光景,明月相照,梨花盛开,正是初春季节。开首一句,既点明时当春夜,又有“花好月圆”之意。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下句说远人被“万里关山”所“隔”和金雁双飞,则月圆而人不圆,自然兴起下两句弹筝寄意而泪沾绣衣,其情与景的对比格外鲜明强烈。一往情深的思念,镕铸在这两句中。

  下片女子以越女西施自况,西施虽然色美,又当芳草又绿,杨柳依依,其奈“燕归人不归”。让人想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寂寞和惆怅,又在言外。

  这是一首宫词,章法颇为别致。上阕写长年封闭在深宫的宫女寂寞和对家乡游伴的思念;下阕变换角度,从对面看来,谓春天又来到她的家乡,可是她却再不能回归,徒然引动对乡中故人的思念。全篇于清绮流丽中弥漫着深长的伤感意味,虽不作激烈情绪迸发语,但自能以真切浓挚的怨思动人。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4

  原文: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注释:

  1、玉楼:指华丽的楼。

  2、柳丝:指柳树枝条细长如丝。袅娜:形容柳树枝条细长柔软。

  3、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4、嘶:马叫的声音。

  5、画罗金翡翠:这是指罗衣上绣金的翡翠鸟。

  6、香烛销成泪:指蜡烛燃烧产生的蜡泪。

  7、子规:即杜鹃鸟,其叫声好似在说“不如归去”。

  8、残梦:往日回忆的片段。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送别与思念。上片前两句写别前女子的心情。女子身在玉楼中,眼望明月,想起与男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沉浸在回忆中。窗外柳丝细长柔软,随风拂动。“春无力”比喻女子心情低落,心上无力。后两句写天明送别情景。门外茂盛凄迷的'春草象征了女子心情的复杂多感,耳边听到的是马嘶,实际上是女子内心无力的嘶喊。下片写别后情景。女子罗衣上描金的翡翠鸟在流着蜡泪的烛光下,显得那么艳丽,更对比出女子的孤独落寞。窗外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声声扎在女子的心上。绿窗之下,女子回忆起往日的片段,竟然迷惑其中,不知所踪了。“迷”字点出了女子彼时的心情,是痴迷,是迷惘。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5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菩萨蛮温庭筠的原文及赏析,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字词解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作品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为第一位专业词人。这不仅因为他的词名压倒了诗名,而且由于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它大都写闺妇或妓的爱情,但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綯丞相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据《乐府纪闻》为二十首,现存十五首)。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李忱,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以致终生不被重用。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另一解认为指眉。《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我师林庚先生曾另作一解。他在1962年给我的信中说:“小山重叠”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这自可备一说。但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似仍以作眉毛为好。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它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所以第三句点出一个“懒”字,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觉得它与上文扣得很紧。因为眉残了,便画眉;发松了,便梳妆。第四句末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话说回来,这首词艺术技巧固然很高,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特别是温庭筠词大都写这类题材,浓墨重彩,看多了未免使人腻味。清常州派词人张惠言把此词比作屈原《离骚》中的“修吾初服”之意,自然是拟于不伦,但另有人把它斥为黄色作品,我看也未免过分。清人刘熙灾在《艺概》中说:“温飞卿词,精纱绝人(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说得相当中肯的。我以为,通过对温庭筠词艺术技巧的探讨,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的。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6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题目:

  1.这两首词内容都属于____题材,都描写了一个____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比较两首词的下阕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4分)

  参考对比赏析

  温庭筠的词极为香艳,词中的女子也有点俗脂艳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却有着冰肌玉骨、超凡脱俗。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写眼中的风景,一个是写心中的风景。不管男词人怎样了解女子,写得怎样的生动,终归不能走进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挚的感情和感受。往往感觉有点雾里看花,能欣赏到朦胧的美,却看不到美丽的花蕊。

  王国唯形容温庭筠的词是“画屏金鹧鸪”我也深有同感,一个男子穷尽了所有的词语,想要描绘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又如同用金线锈在画屏上一样,奢华而又呆板,终无法达到近在眼前,若隐若现的地步。而李清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将一段心情和感受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就是词中的女子一般。

  温庭筠写女子多描写外在的动作和外貌,也就是说他写的女子大多数是眼中看到的。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写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在萧瑟的秋天,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铺着光泽如玉的竹凉席,睡觉也觉得有些凉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着秋意浓重的天气里,轻轻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绸制长裙,独自一人划着漂亮的小船荡漾在空荡的湖面上。“残”、“轻”、“独”把女主人公的神态和心情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而“独”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而温庭筠写女子时用了“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画,少了很多灵动。在他的笔下的女子很难分清谁是谁,仿佛千篇一律,因为他只抓住女子的外表作为自己描写的重点。所以我们看不出区别,只看到他一张张美女图,看得清他们的脸,却看不到他们的眼神,看不懂他们的心。虽然委婉细腻,但总不如李清照的真挚、深刻、动人。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7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温庭筠的寓意。温庭筠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温庭筠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温庭筠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8

  《菩萨蛮》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为大家分享了《菩萨蛮》的文学赏析,欢迎借鉴!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

  温庭筠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从温庭筠开始,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开始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 ——“梳妆”,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小山,眉妆之名目,此样盛行于晚唐五代,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前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通体只写梳妆一字,蕴含其中的却是闺阁之内说不尽的心事。

  名家评论

  张惠言《 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用节节逆叙。此章从梦晓后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这首《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在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税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9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唐代:温庭筠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译文

  宿妆的蕊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蒙的纱窗又将你的笑容隐去。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又匆匆别离。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

  玉钗上配有金股的装饰,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黄花满枝。欲问明月和黄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蕊黄:即额黄。因色似花蕊,故名。

  山额:旧称眉为远山眉,眉上额间故称山额。或解为额间的高处。

  宿妆:隔夜的妆饰,残妆。隐笑:浅笑。

  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即暮春三月。

  暂:刚,表示时间短。吴本《花间集》作“新”。还:迅速,立即。

  翠钗:镶嵌了翠玉的金钗,一种插于发髻的精美首饰。股:钗的组成部分,俗称钗脚。

  蝶双舞:钗头所饰双蝶舞形。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赏析

  这首词写思妇离情,为怀旧思远之作表现她对相聚时短,相别时速的无限怨恨之情。这种怨恨之情贯穿全篇。

  上片写人、记事。开头即写初次相会时的突出印象,旨句“蕊黄无限当山额”,先从女主人公的额妆入笔,写出唐时流行的妇女妆饰美,由妆饰美,映托出女性形象美。下接次句,“宿妆隐笑纱窗隔”,写美人慵懒、怨淡的情态。此处“宿妆”,是在昭示女主人公晨起未理新妆,一副无情无绪的慵懒之状。“隐笑”二字,指笑意收敛、隐褪不显,表达一种忧苦、怨淡的表情。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二句,叙写相见旋别情事,有“相见何迟,相别何速”之意,点到“离情”的题上来。”相逢牡丹时”一语双关,牡丹既是说花,也是说人,都是最美的青春时节。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词人借用一个“暂”字,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相见”时间之短暂;紧接又着一“还”字,表明离去匆匆。而在此之前“相见牡丹时”的欢笑与种种美好的情事,伴随着“暂来还别离”的词句倏然远去,引起后面无限的伤感。

  下片写饰物、写美景,烘托“别离”的情思。女主人公头饰非常美,翠钗闪烁着金黄碧绿的光泽,且以金作股,可见其贵重。钗由两股组成,古代情侣分别时常常掰钗为二,二人分执一股,以表相思,盼望重合。词人以重笔描摹“金作股”的妇女头钗,不单单是追求词句精致的装饰美,其深层的意蕴还在于以金钗暗示二人“似金钿坚”的'爱情,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持守的坚定。蝶双舞,这是借助钗上装饰的双飞蝶,象征美女的脉脉芳心,同时也反衬她孤独的心境。从翠钗上双双蝶舞,感伤别后的情难再遇,勾起无限心事重重,不得平复。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二句倒装,意谓对着当头明月的满枝繁花,也无从诉说她的心事。“心事”二字,承“暂来还别离”而来:女主人公因追忆往日爱情的欢乐,而更加剧对离人的相思之情,“竟谁知”三字透露着女主人公深深的叹惋。词情至此,已趋整合,这种无人知晓又难与人说的情感,再怎么表达也只能沉默。所以,最后一句,“月明花满枝”,表面上看,是在描写明月朗照、鲜花满枝春夜美景,而进一层,则是女子在夜深人静之时,只能对着空中明月和园中花枝,无声苦相思,良辰美景徒然虚设。以淡语收煞,融怀人的情思于眼前之景,意境凄迷。

  这首词的创作,很典型地体现温庭筠追求一种隐约含蓄之美。作者选择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的“妆”与“饰”,来表达人物内心深隐情思。全词惟有结句一句是写景,也是以美景隐悲情,令人回味无穷。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后期。《菩萨蛮》诸词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间,《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编为大中六年(852)前后,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0

  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写作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诗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诗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整首诗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本诗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诗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1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陽,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鉴赏】

  上阕写景。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暮春景象:南园里轻薄柳絮随风飘来,堆积得满地皆是。"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够叫人心烦的了。霎时间又下起绵绵细雨,更给人无端增添了凄凉之感。雨总算是停下来了,可是天空中已经是斜陽西坠,只见那零落的杏花,依旧散着芳香。但落花之香给予人的并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

  下阕写情。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宫女的百无聊赖的心情。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也许前个晚上因伤春而彻夜失眠,也许陪歌伴舞侍奉皇帝闹到通宵,以致这天醒得很迟,无精打彩地起床 、懒洋洋地化妆,在那还带有睡意的脸上把脂粉慢慢拍匀,然后还干什么呢,不知道,只好倚在枕上默默地度着寂寞的青春。她就是这样地挨到了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便无聊("憀"通"聊")地起身依门张望。望谁呢?能达到目的吗?在读者心中留下强烈了悬念。

  附:菩萨蛮南园_温庭筠_诗歌鉴赏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夕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①睡脸,枕上屏山②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画春堂 【宋】秦观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宝篆烟销龙凤④,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注释】

  ①匀:调匀脸上的脂粉。②枕上屏山:如山状的枕屏。③宝篆烟销龙凤:古代的香盘,有做成龙凤形的,点燃后,烟篆四散,龙风形也逐渐消失。

  (1)这两首词在意境营造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2)这两首词所表现词中人物的心理有何细微区别?请结合词句如以说明。(3分)

  试题答案:

  13.(1)相同之处是都通过柳絮飘飞、雨后斜阳、杏花零落等意象营造出了暮春孤寂惆怅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前者营造的是从午后到黄昏的暮春愁思之境,后者营造的是从午后到初夜的暮春愁思之境(1分);前者是倚门观景,后者是在闺房中眼观画屏、愁嗅香炉(1分);由于后者融入了“芳草”和“燕泥”,使得意境较前者更为丰富(1分)。(大意相符即可)

  (2)前者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在一个暮春午后睡起至黄昏那种獭懒行动与倚门怅望、百无聊赖的落寞、孤寂和苦闷的心情(1分);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在一个暮春午后睡起之后寂寞相思的心境和惜红自怜、青春难耐的感叹,以及因夜寒袭人、思人难眠而枕畔难安、辗转反侧的无限烦恼(2分)。(大意相符即可)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2

  温庭筠唐词:《菩萨蛮》原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参考注释: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温庭筠唐词:《菩萨蛮》赏析: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般的曲子词,都分两段写。每段称为遍,或片。上遍与下遍之间,要空一格。在音乐上,上遍是一支曲子的全部。下遍是这支曲子的复奏。因此,曲子词的上下遍,句法大体相同。菩薛蛮曲词上遍为七言二句,五言二句。下遍为五言四句。韵法是二句一韵。这首词的韵脚是灭、雪(仄声韵),眉、迟(平声韵),镜、映(仄声韵),襦、鸪(平声韵)。凡是《菩萨蛮》词,都用同样的格律。敦煌写本曲子词中有字句与一般格律的不同的,都是歌唱者加进去的衬字。 这首词描写美人晓起的情景。上遍第一句,“小山”是屏风。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第二句意为浓厚的鬓髪几乎要掩盖了雪白的面颊。第三、四句写美人晏起,梳妆迟了。下遍第三、四句写美人梳妆完毕后穿上新做的绣花衣服。看到衣上绣着成双作对的'鹧鸪,因而有所感伤。 唐五代词的创作手法,可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它们都不用虚字,没有表现思维逻辑的词语,组合许多景语、情语,让读者去贯串起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景色、情绪。但这种创作手法,仅限于文人所作的曲子词。敦煌写本中有许多民间诗人的曲子词,写法就不同了。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3

  【原文】

  菩萨蛮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之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此词对后世颇有影响。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剧终曲曾采用此词原文为歌词,由刘欢作曲,姚贝娜演唱。

  【拓展延伸】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小山”的含义

  一、山眉说

  “小山”即眉,唐代妇女化妆有“小山眉”,传为唐玄宗所设计十种眉式之一。杨慎《丹铅录十眉图》:“唐明皇会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艾治平在《词人心史》中倾向于这一观点,并举出金人蔡松年《尉迟杯》有句“梦似飞花,人归月冷,一夜小山幽怨。”“小山幽怨”即“愁眉”也;元人郝经《天赐夫人歌》云“玉容寂寞小山颦,俯首无言两行泪。”“重叠者”,言其眉乱,故第三句“画娥眉”。

  山眉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夏承焘。李道英、刘孝严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亦以此说为主。“小山”晚唐五代时盛行的眉妆之名,为“十眉”之一。“重叠”指眉峰紧蹙的样子。此说比较通行,所整理的8篇论文中有3篇都是以山眉为解释。

  “山眉说” 俞平伯先生以“眉山不得云重叠”驳之,叶嘉莹先生亦提到词中第三句云“懒起画蛾眉”,则与前边提眉重复,“这种重复显得零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第三句既出现了“懒起画蛾眉”,所以第一句写的一定不是眉。本文亦认为眉毛不可以重叠,“小山重叠”指眉乱或指眉晕褪色与“画娥眉”的重复都显得零乱。

  二、山屏说

  “小山”指屏风,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小山,盖指屏山而言”。俞平伯亦认为是“屏山”的意思,他认为若“眉山”不得云“重叠”。俞平伯还指出“金明灭”是指初日光辉映着金色画屏,或释为“额黄”、“金钗”,恐未是。

  山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俞平伯、叶嘉莹等。

  叶嘉莹先生指出“小山”是放在床前枕畔的屏风。这种屏风,可以折叠,拉开来,竖立床前,曲曲折折,像起伏重叠的山峦,故称山屏或屏山。“小山”即以山屏的形状代指屏风。古人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现在一般的.床还如此,床头有个板子高起来。“屏山”,古人睡觉时放在枕头前边的一个小小的屏风。由于屏风是曲折的,上边又有金碧螺钿的装饰,所以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流动、闪烁不定的样子。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作证明:温庭筠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的句子,说一个女子早晨刚刚醒来,还没有起床,也没有讲话,揉一揉脸,在枕头旁边有“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鬓云欲度香腮雪”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三、发髻说

  “小山”屏山也,一说小山指头发,谓发浓如山之堆积。亦说“小山”形容隆起的发髻,王建《宫词》:“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可证。

  头发说在所查找的资料中都不是以主要释义出现,仅作为注释者多种释义中的一种,黄进德、孟昭臣等均有提及。

  “发髻说”显然不通行,头发显然与与下句的“鬓云”重复。

  四、小梳说

  “小山”据说沈从文考证认为是唐代妇女“发间金背小梳”,这句说的正是当时妇女从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间重叠闪烁的情形。 “小山”二句:写美人娇卧未起时情状。沈从文云:“中晚唐时,妇女发髻效法吐蕃,作“蛮鬟椎髻”式样,或上部如一棒锥,侧向一边,加上花钗梳子点缀其间。当时于发髻间使用小梳有用至八件以上的,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的多到十来把的。“小山重叠金明灭”即对于当时妇女发间小梳而咏,所形容的,也正是当时妇女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间重叠闪烁情形。

  小梳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沈从文。

  “小梳说”,如同叶嘉莹先生说,第一,下句说“鬓云欲度香腮雪”,鬓边的头发遮掩过来,是头发流动的样子,如果头发上插了那么多梳子,就不能“鬓云欲度”,头发不能在脸上流动了;第二,唐五代和两宋的词,从来没有一首词,从来没有一句词,是用小山来形容头发的插梳的。所以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五、山枕说

  吴世昌先生认为,“‘小山’,山枕也。枕平放,故能重叠。”依据则有“山枕之名《花间集》屡见。”且温本人词中亦有“山枕隐浓妆”(《菩萨蛮》)、“山枕腻”(《更漏子》)诸句。

  “山枕说”,山枕是小山的形状,同上,人的眉毛和古人用的枕头都不可以重叠,而且“山枕”与下文“明灭”连接又不好解释。吴世昌先生所说的“枕平放,故能重叠”也不好理解和解释。

  六、枕屏上所画之景说

  刘永济先生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第一页上说“小山”枕屏上所画之景。“金明灭”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剥落,故或明或灭。此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刘永济、扬之水等。

  诸说相较,这一意见最为可取。 则小山原指床上枕屏,枕屏可以做成几叠,而以图画山水为常见。 那么“小山重叠”实有双重含义:屏风亦即枕屏,其一也;枕屏图画之山水,又一也。

  同时,陈汉在《“小山”新解》里提出小山指“主人公丰满的乳房”, 张筠在《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新探》里提出小山指“博山炉”,这两种观点都有点牵强,不作为通行的观点。

  山屏说,现在比较通行,叶嘉莹先生的解释有一定道理。如果“小山”指山屏,“金明灭” 指山屏上有金碧螺钿的装饰,所以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流动、闪烁不定的样子。按照前面叶嘉莹先生的解释,这儿山屏上之景理解为“金鹧鸪”可能更好一些,温庭筠的《更漏子》中有“画屏金鹧鸪”,按照山屏(画屏)这一理解,“小山重叠金明灭”正是日光照耀下金鹧鸪的闪烁,而《菩萨蛮(其一)》的末句“双双金鹧鸪”是双关的用法,既是画屏上的金鹧鸪,又是“绣罗襦”上的金鹧鸪,同时与首句构成呼应。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同时刘永济先生的解释枕屏上所画之景比山屏的解释可能最为准确,这儿“小山”具体即为枕屏上的山峦。

  首先,“小山”作为山屏来说时,重叠的意思是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山屏重叠的解释不充分,山屏可以折叠,但是山屏立着表现的曲折的状态不等同于重叠,曲折与层层相积显然不同,所以把“小山”解释为枕屏上所画之景更为充分,山屏(枕屏)上山峦的重叠比山屏的重叠更好一些。

  再次,对于叶嘉莹先生用太阳光的照射来解释“金明灭”,采用金色彩画和太阳照映,有人质疑这“灭”却没有了下落。而刘永济先生提出的 “金明灭”指屏上之金碧山水,因日久剥落,故或明或灭的解释就能更好地解释明灭。温词又多有例证,如“金鸭小屏山碧”(《酒泉子》)、“晓屏山断续”(《归国遥》)、“枕上屏山掩”(《菩萨蛮》)、“鸳枕映屏山”(《南歌子》)等,可见 “小山重叠”解释为画屏上山峦重叠起伏之状更合适。如李殉词云“翠叠画屏山隐隐”(《浣溪沙》)、牛娇词“画屏山几重”(《菩萨蛮》)。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4

  凤凰相对盘金缕1,牡丹一夜经微雨2。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3。画楼4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5前双燕回。

  注释:

  1凤凰句:这句是说衣服上用金线绣着一双相对的凤凰。

  2牡丹句:这句字面上是说春夜的小雨打湿了牡丹,实际是指女子夜里垂泪哭泣。

  3明镜二句:是说女子面容消瘦憔悴。

  4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此处指女子的居处。

  5社:社日,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相思,但写得含蓄蕴藉。以绣金凤凰的相对相随衬托女主人公的形单影只,以牡丹经历微雨,暗示女子的`暗夜垂泣;妆容虽然鲜亮,但掩饰不住面容的消瘦憔悴。画楼凝望,有“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惆怅,栏杆外垂柳细长袅袅,恰似女主人公不绝如缕的思念。临近春社之日,去年南飞的燕子都知道北归,而行人竟不如燕子守信,音讯杳然。“回”与“不归”之间,女子的心情一落千丈。全篇无一字言愁,却愁情弥现。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15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

  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

  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翻译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赏析

  飞卿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相关文章: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07-04

(集合)温庭筠《菩萨蛮》赏析07-08

(必备)温庭筠《菩萨蛮》赏析07-12

菩萨蛮温庭筠的原文及赏析01-22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推荐03-04

[合集]温庭筠《菩萨蛮》赏析07-05

菩萨蛮十五首温庭筠赏析07-11

温庭筠《菩萨蛮》11-23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集锦15篇)07-07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共15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