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郎坟》 温庭筠

时间:2023-04-19 17:36:40 温庭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蔡中郎坟》 温庭筠

  温庭筠的《蔡中郎坟》 语言直率,感情愤激。其主旨与与温诗名作《过陈琳墓》一脉相承,而感情强度过之。

  蔡中郎坟⑴

  古坟零落野花春⑵,闻说中郎有后身⑶。

  今日爱才非昔日⑷,莫抛心力作词人⑸。

  【注释】

  ⑴蔡中郎坟: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士蔡邕,因他曾任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据《吴地志》载,蔡邕坟在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尚宜乡互村。

  ⑵零落:衰颓败落。

  ⑶“闻说”句:闻说,犹听说。后身,佛教有“三世”之说,谓人死后转世之身为“后身”。《太平御览》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里诗人在传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既然蔡邕是张衡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也应该有后身。

  ⑷昔日:往日;从前。

  ⑸“莫抛”句:蔡邕曾赏识王粲,欲以藏书赠之,诗人感伤今日无爱才如蔡邕者,所以这样说。心力,指精神与体力。词人: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白话译文】

  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

  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抛掷才华作诗人。

  【创作背景】

  汉末文人蔡邕,死后葬在毗陵(今常州)尚宜乡互村。此诗写景切春令,当作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春温庭筠自吴中返长安途径常州时。

  【赏析】

  温庭筠的这首《蔡中郎坟》是写诗人过蔡中郎坟时引起的一段感慨。首句正面写蔡中郎坟。蔡邕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到温庭筠写这首诗时,已历六百多年。历史的风雨,人世的变迁,使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坟已经荒凉残破不堪,只有那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它的周围。野花春的“春”字,形象地显示出逢春而发的野花开得热闹繁盛,一片生机。由于这野花的衬托,更显出古坟的零落荒凉。这里隐隐透出一种今昔沧桑的感慨;这种感慨,又正是下文“今日爱才非昔日”的一条引线。

  第二句暗含着一则故实。原是人们对先后辉映的才人文士传统继承关系的一种迷信传说。诗人却巧妙地利用这个传说进行推想:既然张衡死后有蔡邕作他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想必也会有后身了。这里用“闻说”这种活泛的字眼,正暗示“中郎有后身”乃是出之传闻推测。如果单纯咏古,这一句似乎应当写成“闻说中郎是后身”或者“闻说张衡有后身”。而诗中这样写,既紧扣题内“坟”字,又巧妙地将诗意由吊古引向慨今。在全诗中,这一句是前后承接过渡的枢纽,诗人写来毫不着力,可见其艺术功力。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这两句紧承“中郎有后身”抒发感慨,是全篇主意。蔡邕生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时代,曾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视,亡命江湖;董卓专权,被迫任侍御史,卓被诛后,蔡邕也瘐死狱中。一生遭遇,其实还是相当悲惨的。但他毕竟还参与过校写熹平石经这样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为官,也还是因为欣赏他的文才。而作者当时的文士,则连蔡邕当年那样的际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户牖,与时俱没。因此诗人十分感慨;对不爱惜人才的当局者来说,蔡邕的后身生活在“今日”,即使用尽心力写作,也没有人来欣赏和提拔,根本不要去白白抛掷自己的才力。

  这两句好像写得直率而刻露,但这并不妨碍它内涵的丰富与深刻。这是一种由高度的概括、尖锐的揭发和绝望的愤激所形成的耐人思索的艺术境界。熟悉蔡邕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具体遭遇的人,都不难体味出“今日爱才非昔日”这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哀。如果连蔡邕的时代都算爱才,那么“今日”之糟践人才便不问可知了。正因为这样,末句不是单纯慨叹地说“枉抛心力作词人”,而是充满愤激地说“莫抛心力作词人”。诗中讲到“中郎有后身”,可见诗人是隐然以此自命的,但又并不明说。这样,末句的含意就显得很活泛,既可理解为告诫自己,也可理解为泛指所有怀才不遇的士人,内涵既广,艺术上亦复耐人寻味。这两句诗是对那个糟践人才的时代所作的概括,也是当时广大文士愤激不平心声的集中表露。

  拓展阅读:温庭筠雅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梦江南·千万恨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莲 花

  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首句写荷塘,远观其美丽,就像银河一般 “摇滟”二字精炼的写出荷花的姿态,二句写近观莲花,远近结合。后两句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写其轻盈之姿,更突出其美。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态上赞美莲花。

  更漏子·玉炉香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而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

  瑶瑟怨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唐:温庭筠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这首词写的很精练,紧抓采莲女月夜伫立凝思这一意象,用简洁凝练的笔法,层层递进,把少女那种孤寂、苦闷、惆怅的心境展露无遗。短短二十三字,就把情景融与一体,可见其卓绝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这首诗中间两联对仗不仅工整 ,而且灵巧奇绝 。

【《蔡中郎坟》 温庭筠】相关文章:

温庭筠名言09-29

温庭筠的诗词01-26

温庭筠的诗词04-03

温庭筠的名作06-15

温庭筠简介07-29

温庭筠诗集01-11

温庭筠《芙蓉》06-25

温庭筠《菩萨蛮》11-23

温庭筠《杨柳枝》01-20

《送人东游》温庭筠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