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温庭筠
二、鉴赏《商山早行》
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
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5、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四、作业设计
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
(一)提问;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二)读诗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三)鉴赏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诗人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诗歌,扫除读音障碍。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领会其意境。
2. 探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四、主题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强调诗人通过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等手法,表现了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
板书诗歌内容、意象分析、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
2. 收集并背诵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名句。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 了解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3. 学习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发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层次结构和情感变化。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学习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1. 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总结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强调诗人通过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等手法,表现了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并默写。
2. 撰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5
课题:《商山早行》
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子,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领会诗歌的情感思想,体会游子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3. 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 难点: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等。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温庭筠及其诗词特点,引出《商山早行》这首诗。
2. 作者与背景介绍:
介绍温庭筠的生平、才华与不幸,以及《商山早行》的创作背景。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读音,纠正错误。
学生再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分析题目“早行”在诗中的体现,理解“悲故乡”的深层含义。
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体会意象叠加的写法。
分析诗歌中的两幅画面:异乡的画面与故乡的画面,理解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5. 主题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即表现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板书设计: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7. 布置作业:
收集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名句并背诵。
8. 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问题的设计是否得当。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6
课题:《商山早行》
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
2.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3. 体会诗歌中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虚实相生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温庭筠的诗词成就和风格,引出《商山早行》这首诗。
2. 作者与背景介绍:
详细介绍温庭筠的生平、才华、不幸遭遇以及《商山早行》的创作背景。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读音,确保学生准确朗读。
学生再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4.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等,理解它们所构成的画面和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5. 问题探究: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早行”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诗人会“悲故乡”?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相生表现手法,理解实写异乡与虚写故乡的对比。
6. 主题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即表现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 迁移拓展:
简要分析其他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等,引导学生理解思乡情感的普遍性。
8. 布置作业:
背诵《商山早行》这首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9. 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
3.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强调《商山早行》在羁旅思乡类诗歌中的地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
2. 学生再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1. 提问:“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鸡声”、“茅店月”、“板桥霜”等,感受诗人的.早行经历。
2. 提问: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思乡之情和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3. 提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手法,并举例说明。
四、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 引导学生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意象叠加和意境营造。
2. 提问:诗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早行图景和孤独寂寞的情感。
五、主题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强调诗歌在羁旅思乡类诗歌中的独特地位。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
2. 收集其他羁旅思乡类诗歌,比较与《商山早行》的异同。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温庭筠及其创作背景。
2.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详细讲述温庭筠的生平、创作风格和成就,以及《商山早行》的创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2. 学生再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和表达的情感。
四、文本解读与赏析
1. 提问:诗歌中的“早行”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描写早行的诗句。
2. 提问: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思乡之情和旅途的孤独寂寞。
3. 提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叠加、虚实相生等手法,并举例说明。
4. 提问:诗歌中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相生的手法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品味意象与意境
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板桥霜”等,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2. 提问:诗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早行图景和孤独寂寞的情感。
六、主题归纳与拓展
1.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强调诗歌在羁旅思乡类诗歌中的独特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有何相似之处?我们能否从中汲取一些人生哲理?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
2. 撰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子,把握整体内容。
2. 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旅途的孤寂。
3. 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叠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温庭筠及其作品风格,引出《商山早行》这首诗。
2. 作者与背景介绍:
温庭筠(约812-870年),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
介绍温庭筠的生平、才华及仕途失意等背景,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大意。
4. 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找出相关诗句进行赏析。
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诗,理解意象叠加的.写法。
诗歌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并赏析。
5. 表现手法赏析:
虚实相生:实写异乡,虚写故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意象叠加:通过多个意象的叠加,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表达情感。
6. 主题归纳:
总结诗歌的主题,即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7.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商山早行》。
收集其他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名句并背诵。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会意境。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思想,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
3. 学习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有过离家远行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如何?”来引入《商山早行》这首诗。
2. 作者与背景介绍:
详细介绍温庭筠的生平、才华、仕途失意及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3.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注意停顿、重音等。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4.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
通过意象的`叠加和相互映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理解情感思想: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旅途的孤寂。
讨论诗歌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句诗所蕴含的深意。
6. 表现手法赏析:
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首尾呼应:诗歌的开头和结尾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7. 总结与拓展: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商山早行》。
尝试写一首关于思乡之情的诗歌或短文。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背诵《商山早行》全诗,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歌中“目前之景”与“言外之意”的关系,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晚唐诗歌的特点和温庭筠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出《商山早行》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 学生结合注释初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2.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点评。
三、解读诗歌
1. 介绍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词家,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
诗歌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末年,温庭筠离开长安,出外宦游,途径商山时写下此诗。
2. 分析诗歌内容
诗歌描写了诗人清晨在商山早行的情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重点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名句,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3.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的叠加和相互映衬,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中“目前之景”与“言外之意”的关系,理解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心中的情感的?
四、课堂练习
1. 背诵《商山早行》全诗。
2. 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的意境和情感。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等。
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商山早行》全诗。
2. 预习下一首诗歌,准备课堂讨论。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12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
2. 体会诗歌中的思乡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3. 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2. 理解诗歌中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基调,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商山早行》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2.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点评并纠正发音。
三、解读诗歌
1. 介绍作者及背景
温庭筠的生平及创作特点,重点介绍其诗歌和词作方面的成就。
诗歌创作背景:温庭筠离开长安,途径商山时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分析诗歌内容
诗歌描写了诗人清晨在商山早行的情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体会诗歌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思乡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相生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心中的情感。
4. 品味诗歌意境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朗读和品味,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
1.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的?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包括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等。
2.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商山早行》全诗。
2. 预习下一首诗歌,准备课堂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高一语文《商山早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商山早行》温庭筠12-28
温庭筠 《商山早行》11-24
《商山早行》诗词鉴赏01-04
温庭筠 《商山早行》(通用)01-22
初中古诗《商山早行》09-14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赏析02-26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练习07-05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11-22
(合集)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