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温庭筠《更漏子》全词翻译赏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译文] 柳丝飘飘,春雨绵绵,滴漏之声从遥远的花外传来。
[出自] 唐 温庭筠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君君不知。
注释:
迢递:远远传来。
画屏:有画的屏风。
香雾:香炉里喷出来的烟雾。
谢家:西晋谢安的家族。这里泛指仕宦人家。
红烛背:指烛光熄灭。
梦君君不知:又作“梦长君不知”。
译文:
柳丝纤纤,春雨蒙蒙,花上的雨滴地落下来,好像远远传来铜壶的滴漏声。遥天传来大雁的唳叫,城上响起了乌鸦的啼鸣,莫不是被那滴漏声惊起?只有那画屏上的金鹧鸪依然如故,安祥恬静。芳香的薄雾,透过重重帘幕,使闺中景象更加令人惆怅。在红烛斜照,绣帘低垂的闺房里,那位远行人又怎知道这女子梦里悠长的思念?
赏析一: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主旋律的“小夜曲”。
上片写漏声触动女主人公的离思。“柳丝长”三句移情入景,颇具象外之致。“春雨”、“药外”,点出这是极易引人愁思的仲春时节。而“柳丝”,则是习见于唐诗的意象——李白《劳荣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刘禹锡《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因而,以“柳丝”起笔,能引发读者的联翩浮想。这里,“柳丝长,春雨细”,实际上既是刻划春景,也是形容漏声,同时还是比况女主人公的离思:它长如柳丝,细若春雨,缠绵,柔韧,难以挽断。这三句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夜长无眠:只有失眠的人才对这又远又细又长的漏声如此敏感(“迢递”,远也)。“惊塞雁”三句则是说,这漏声能惊起关塞外的大雁和城堞上的乌鸦,只有“画屏金鹧鸪”不为所动。“雁”前冠以“塞”,便有了特定的含义,成为边地的代表性景物。女主人公的心上人无疑正戍守在那“塞雁”、“城乌”惊起的地方。这漏声既然能惊起“塞雁”和“城乌”,当然也会惊起她的心上人了。那么,此刻他是否也愁思萦怀,情不自已呢?细加体会,其中包含着多少关切、系念之意?这里,“惊塞雁,起城乌”两句都是动宾句式,“画屏”句却不着一个动词。看来,唯有“鹧鸪”此刻还在酣睡。这或许是因为它“双双”成对、无忧无愁吧?张惠言《词选》认为这三句“言欢戚不同。”陈廷焯《白雨斋词语》也说“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如果这“画屏金鹧鸪”确有寓意的话,那么,作者这里实际上是在抒发“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感慨。可以想见,当女主人公从塞外收回她的思绪,而将目光移向画屏后,一定会对那“双双金鹧鸪”产生些微的恼怒和嫉妒。
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愁思与夜俱深。“谢家池阁”,是“小楼高阁谢娘家”的省称,指代女主人公的居所。“香雾薄,透帘幕”,既是景语,也是情语:这茫茫夜雾,正象征着女主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夜雾穿帘入幕,愁思铭心刻骨。此时此刻,女主人公必然会感到寒意袭人——寒意,与其说是起自茫茫夜雾,不如说是起自她似烟似雾般迷离怅惘的心境。“红烛背,绣帘垂”,也是借景传情之笔:女主人公之所以吹灭红烛(“背”,犹灭),大概是因为红烛易使她回忆起当日红烛高烧,“言笑晏晏”的情景,而不胜今日的凄凉,孤寂吧。而她之所以在这尚无蚊虫侵扰的春季便垂下帐帘,大概也是想用这层轻纱隔绝那茫茫夜雾和夜雾般的莫名惆怅,也隔绝帐外所有让她触景伤情的景物,如“画屏金鹧鸪”之类吧?因而,“红烛背,绣帘垂”这一乍看并无意义的简单动作,实际上也曲折地反映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句“梦长君不知”感叹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知晓,隐隐流露出对久戍不归的丈夫的哀怨,意味深长,情思摇曳。夜正深,曲未终,女主人公纵然入梦,怕也只能梦见“几许伤心事”而益增惆怅吧?
赏析二: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词。
词的上片写女子春夜难眠的情状。作者由景写起,以动寓静。柳丝亦如情丝,细雨亦湿心田,如此长夜,思妇本已难眠,却偏偏总有更漏之声不绝。“惊”“起”雁、乌,更惊起独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听更漏声,仿佛石破天惊,甚至连画屏上的鸟都已被惊起,女子的朦胧情态一扫而空,惆怅更重。上片写景似乎单纯,但处处都可见情,“惊”“起”的气氛笼罩全片,为下片的叙写情怀做了极好的铺垫。
词的下片直接写人,以静寓动。香雾虽薄却能透过重重的帘幕,正像相思的惆怅挥之不去,驱之还来。过片三句写尽了闺中女儿怅惘寂寞的心思。最后三句说,任红烛燃尽,把帐帷落下,本以为可以不再听、不再看便不再思了,未料想,相思却入梦,只是梦里有君君不知啊!下片写人兼写境,以女子的心境来写女子的环境,实际上暗中写出了“君”的无情和冷漠,由“君”的“不知”更写出了女子的“惆怅”和凄苦,是以情视景、以景见意的写法,委婉含蓄。
全词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动静相生,虚实结合,以女子的情态反映相思之情的无奈和愁苦,语轻意重,言简情深,含蓄蕴藉,曲致动人,是婉约词的风格。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花间集评注》引尤侗云:飞卿《玉楼春》、《更漏子》,最为擅长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更漏子》与《菩萨蛮》同意。“梦长君不知”即《菩萨蛮》之“心事竟谁知”、“此情谁得知”也。前半词意以鸟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乌,俱为惊起,而画屏上之鹧鸪,仍漠然无知,犹帘垂烛背,耐尽凄凉,而君不知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惊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
赏析三:
《更漏子》为夜曲。本篇所写的正是一位深闺女子夜闻更漏声引发的相思与惆怅。
上片全都围绕“漏声”来写。起首三句“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以柳丝之长、春雨之细烘托漏声。细雨轻风中,柳丝悠悠飘拂,花外传来点点更漏。万籁无声的静夜里,漏声听来往往感到其声悠远渺茫,仿佛传自花外某一遥远的地方,故有“花外漏声迢递”的感觉。“迢递”指雨点声连续不断。雨丝之于柳丝,虽为物不同,却都是纤细之体。二者交织在一起,意象密集,情致缠绵。暗夜中不可能看到纤纤柳丝,但深闺之人耳接细雨之声,因日间所见的景象和经验产生自然联想,脑海中便浮现出飘拂在细雨中的柳丝。悠远绵长的点点滴漏声,一时也仿佛从室外传来,和微微细雨、袅袅柳丝融为一体,造成一种轻柔、纤细、深永而又带有迷惘情调的氛围,以表现女子长夜不寐、愁听漏声时深长柔细的情思。在情景交融之中,柳丝、雨丝之于情思,漏声之于心声,也就浑然莫辨了。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雨夜漏声之中,传来塞雁城乌的鸣叫声。从长夜不寐者听来,仿佛是这“漏声”所惊起的。这虽和实际情形不符,但就特定情景中的主人公来说,却是感觉中的真实。静夜怀人,相思无寐,本来隐约细微的更漏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感觉印象中遂不觉将漏声放大了许多倍,真切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寂寥、凄清和不宁的心理状态。而后“画屏金鹧鸪”一句乍读很觉费解。对此,张惠言说:“三名言欢戚不同。”陈廷焯《白雨斋词语》也说:“此言苦者自苦,乐者自乐。”这是有道理的。比照温词菩萨蛮中“双双金鹧鸪”一句,我们就明白这里为何欢戚不同了:画屏金鹧鸪不惊也不起,是因为它们成双成对,无忧无愁。近人李冰若在《栩庄漫记》中评:“全词意境尚佳,惜‘画屏金鹧鸪’一句强植其间,文理均因而扞格矣!”其实不然,正是这一句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无依。
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愁思与夜俱深。“谢家池阁”,指代女主人公的居所。“香雾薄,透帘幕”,既是景语,也是情语:这茫茫夜雾,正象征着女主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夜雾穿帘入幕,愁思铭心刻骨。此时此刻,女主人公必然会感到寒意袭人。这寒意与其说是起自茫茫夜雾,不如说是起自她迷离怅惘的心境。“红烛背,绣帘垂”,也是借景传情之笔:女主人公之所以背对红烛,低垂绣帘,想借寻梦来暂解惆怅。背对红烛,大概是因为红烛易使她回忆起当日红烛高烧,言笑晏晏的情景,而倍感今日的凄凉孤寂。而她低垂帐帘,大概也是想用这层轻纱隔绝那茫茫夜雾,也隔绝帐外如“画屏金鹧鸪”之类让人触景伤情的景物。因而,“红烛背,绣帘垂”实际上也曲折地反映了女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结句“梦长君不知”一句意味深长,感叹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知晓,隐隐流露出对久戍不归的丈夫的哀怨。夜正深,曲未终,那在外的远行人是否也象自己一样,夜雨闻漏,耿耿不眠呢?恐怕自己的相思乃至长梦,对方根本就不知情呢。一个“长”字,足见情思的幽微深长,梦境的缠绵缱绻,正如叶嘉莹《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怨而不怒,无限低徊。”
这首词由花外漏声引出春夜思远,无边惆怅,切入自然,传写有序。塞雁、城乌因漏声迢递而惊起,均为拟想之景,合理入情;而屏上的金鹧鸪依然如故,于一动一静间寓有情与无情。下片为闺房陈设,“惆怅”与“梦长”互为因果,愈见其思之苦之痴。这首更漏子词绮艳含蓄,引起内心之中那种最纤柔、最委曲、最敏锐的一份感受,这正是“境生象外”的艺术魅力。正因为词中形象可以营造境界、启发人的深思、联想,所以才会有“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叙》)的审美现象。而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不朽的魅力,永远存在于“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况周颐《蕙风词话》)的过程之中。 “画屏金鹧鸪”一句,被王国维《人间词话》用以概括飞卿词的词品与特色,可见此词向为人称道。
【温庭筠《更漏子》全词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更漏子·星斗稀_温庭筠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9-17
更漏子·背江楼_温庭筠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11-10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10-31
温庭筠的瑶瑟怨全诗翻译赏析11-02
《更漏子·柳丝长》温庭筠古诗赏析10-14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07-06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全诗翻译赏析11-19
温庭筠《利州南渡》的全诗翻译赏析10-12
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09-01
范仲淹《苏幕遮》全词翻译赏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