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评课稿

时间:2024-09-18 09:43:29 诗琳 乡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愁》的评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乡愁》的评课稿

  《乡愁》评课稿 1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 2

  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执教中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具体的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左边,分别为:

  1、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背景;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3、分析、归纳内容。用一课时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着重点放在第2和第3学习目标。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学生个人朗读全文,个人分段朗读,小组比赛朗读,男生个性化朗读,,女生个性化朗读,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等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

  四、在教法学法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教师有效组织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安静而活跃的课堂。多数学生能积极表现自己。例如,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出色表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每六人一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师一人敢大胆地尝试。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新式的课堂的。每个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同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话和搞小动作。

  课前学生的预习准备是非常充分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做了较为详尽的笔记。

  五、在教学过程上,以教师的组织、引导、提问、点拨、释疑穿插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中。教师的`民主、谦虚、平等、鼓励、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更能大胆地、积极地、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才艺。

  六,在信息技术的辅导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播放《乡愁》的录音资料,并借助打印机打印彩色照片(诗人余光中的)给学生欣赏,简介作者时出示彩照,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

  以上六点是我认为王老师字教授《乡愁》一诗中的优点。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疑惑:

  1、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2、教学中怎样与中考考点紧密联系起来呢?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的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引导、纠正并完善呢?

  4、由少数的学生积极表现、活跃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而多数学生充当着什么角色呢?教师能全程熟悉学生的学习表现吗?

  5、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呢?

  6、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感谢王老师上这节精彩的公开课,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希望今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教学交流课。

【《乡愁》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乡愁》说课03-23

乡愁优秀课例04-19

乡愁微课设计07-15

水调歌头的评课稿12-03

《水调歌头》评课稿05-22

《乡愁》优质课实录03-23

《圆明园毁灭》评课稿11-20

朱自清《背影》评课稿06-14

《木兰诗》评课稿11-11

《木兰诗》评课稿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