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赏析
《乡愁》是当代诗人席慕蓉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起朝自己的心海划来……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不仅如此,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已成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不老的思念,又唤起了多少漂泊他乡的人们浓浓的情思,绵绵的期待!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笔法,其感受在诗人席慕容笔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隽永的诗行!……
于是,童年的欢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间忘情的嬉戏……多年前故乡留给自己的一幕幕画面,竟变得如此亲切,那割舍不断的`情丝又一缕一缕重新连接……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能公开往来。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这首《乡愁》。
鉴赏
写乡愁的诗很多,而席慕蓉的这首《乡愁》写得清爽缠绵,清爽缠绵中又透着淳厚。
远离家乡的人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像思念中的亲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现在眼前一样,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容貌时时萦绕在游子的脑际。诗人将诗意赋予这种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诗中写故乡的声音是清远的笛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月是故乡明。在古诗月夜思乡的意象中增添了牵魂摄魄的清丽悠远的笛音。与清远的乡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乡的容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这正是诗人对人们情感的准确把握,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熟悉的、了解的、亲近的,往往愈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其容貌来。那种仿佛在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更牵动人们的情思。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节。看到月亮,就仿佛听到故乡的声音;想在记忆的屏幕上看清楚故乡的容貌,故乡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这就是乡愁,这就是被声音和容貌牵动起来的、梦萦魂绕的乡愁,不离不散的乡愁。把这种飘忽无定的乡愁,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多少人找不到方法,但多少人表达不出来的,被诗人表达出来了,一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一比喻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充分表现“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具活力。语言的贴切自然、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品影响
《乡愁》后被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高教版《大学语文》等教材中的课文。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9月出生。四川重庆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女诗人。笔名肖瑞、漠蓉、穆论、千华、席连勃等。1949年迁至香港。1954年自香港赴台。14岁入台北师范大学艺术系,正式开始习画,同时开始写诗和散文。1956年向《自由青年》等刊物投稿。1959年入台湾师大艺术系。毕业后曾在台北市仁爱初中执教。1981年9月,诗集《七里香》出版,出版一个月后就再版。另外一本诗集《无怨的青春》也成为畅销书。主要作品有:诗画集《画诗》,诗集《七里香》《成长的痕迹》《无怨的青春》《有一首歌》,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乡愁》赏析】相关文章:
乡愁赏析10-28
乡愁经典赏析09-12
《乡愁》 赏析09-17
《乡愁》的赏析09-17
赏析乡愁09-14
乡愁赏析精选10-26
《乡愁》课文赏析08-26
《乡愁》教案与赏析10-28
《乡愁》原文与赏析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