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乡愁教学方案(通用10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教学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教学方案 1
[指导思想]
1.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2.尝试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语文学习。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内容,积累一些知识。
2.进行读诗方法的一些训练。
3.对学生进行一点文学上的熏陶。
[教学创意]
全课的教学分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课前探究]
发放问卷,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余光中《乡愁》诗探究式学习问卷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见自读提示),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下面抄下这些比喻句(见课后练习)。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见课后练习),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全写)。
乡愁教学方案 2
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
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
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3、点拨法:
教师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给学生搭建“脚手架”。
三、说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而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节晚会歌曲《乡愁》,学生观看后抛出问题,这样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词,曲调也谈不上悠扬,为何能引起人们的推崇?(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想要诗歌成功重要一点是情感迁移。迁移到自己、到学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给学生搭“脚手架”,也就是台阶,支点。
第一环节:对比赏读。
屏幕呈现《乡愁》全诗,同时提供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江河水》。
读诗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引导学生情绪饱满,有感染力。但还有比学生读的更好的,那便是余光中,提出问题:余光中和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进而分析出余先生虽然没我们读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读一篇文章就是通过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人生。
第二环节: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简介及他谈写作背景的资料。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了解他的感情,学生便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诵读也更有情感。
第三环节:品字炼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表现时间的词,作者以此写出的四个乡愁是并列关系,还是侧重其中一个?
明确:
这组表现时间的词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相比第四个乡愁,之前三个都是往昔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也就变得不那般浓重了。“而现在”的“而”的转折以及片段视频里,作者在读这这三个字时语气较之前要沉重,语速要缓慢,同时读前三个“乡愁”两个字的时候,远不如第四个读的凝重,那样沧桑,所以作者有所侧重第四小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分析出来的,老师只是给予点拨便可。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组形容词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四组形容“乡愁”的意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这四组形容词都是形容微小的,那么这几个词真就那么微不足道吗?学生能分析出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很小,但海峡并非浅而是很深。而作者并非认为浅,而是他希望海峡浅容易渡过,由他内心情感所左右。文学讲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
四组意象中邮票表明他与母亲的来往可以书信,船票表明可以通过坐船与妻子重逢。前两个作用相同,这种乡愁是可以联系见面的。可坟墓是他和母亲的一个障碍,不能相见了,纵有万般思念,也无法再对话,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峡与坟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碍,是隔离,但坟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峡穿越就能跟大陆相见了。前者是死别,作者内心会逐渐接受,而后者则是生离痛于死别,所以这种情感在作者看来更凄楚、沉痛。
第四环节:情境创设。
讲述余光中对家乡思念的缘由。
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游子余光中对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无法穿越,所以诗歌更能传情达意。
现在海峡真如作者期望已经变浅,可以通邮通航,余光中也终于回来了,我们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说几句话,此处环节是对诗歌情感延续的表达。
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对课文加深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思考的机会,然后全班同学再深情的朗读课文。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他的头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可以回乡的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的!最后在余光中回家视频的歌曲《回家》中结束课堂(设计理念: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思家——爱国
乡愁教学方案 3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
乡愁教学方案 4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像,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的感情。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1、语感教学法。
充满浓厚的感情,感悟诗中蕴涵的语言色彩和意境。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闭眼跟读(展开联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想象——悟情。
2、想景悟情法。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1、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2、想景悟情。
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写出。学生讨论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要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应该透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何时、在何地、何人在做什么事,这样特定的氛围中流露出怎么的情感。
我的第三个问题,将原诗改成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想让学生品味诗歌所蕴涵的意象。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原诗借助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为了使同学们更多地感受诗的那种韵味,让学生欣赏顾城的《远和近》。
这首诗初看起来就是爱情诗:两个相识的人并不相爱,我在苦苦地等待,你却心不在焉,“一会儿…..一会儿….”。
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人与自然反而比较亲近、和谐:“你看云时很近”。
还可以这么理解:人往住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总喜欢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3、归纳四种乡愁
展示: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祖国的眷恋。
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不同和联系?
(前三小节是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最后一小节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真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是这首诗的立意、作者写首诗的的意图、落脚点。)
4、布置作业
(1)品味下列诗句,说说划线的词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背诵这首诗。
五、说板书计划
根据教程逐项补进:
(载体)
小时候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
乡愁长大后依恋新娘(寄托在)窄窄的船票
后来追念母亲矮矮的坟墓
现在眷恋祖国浅浅的海峡
(时间顺序)(感情递进)(反衬)(事物大小)
乡愁教学方案 5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
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只有通过联想,阅读者才能知疑善思,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本诗通过让学生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听读,——美美地听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
(二)朗读——美美地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美的品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
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迁移——美美的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意象托物寄情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个人故乡之思船票-窄窄——相思殷殷主题
坟墓-矮矮——哀痛沉沉升华
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普遍家国之思
乡愁教学方案 6
【说教材】:
《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所选诗作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吟咏并欣赏这些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乡愁》一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层层推进,最终诗情由个人思乡情感升华为家国之思。
【说教法】:
由于本诗所体现的是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所以我首先采用了反复阅读法。这首诗由四小节诗组成,每节都是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为了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画的.画面,这时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几节诗作之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可以欣赏诗歌之“美”了,所以我启发学生去分组讨论、发现诗作中的“美”,这时我主要用了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最后延伸拓展,我要求学生仿照《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写一首小诗,这时我主要采用了作业实践法。
【说学法】:
1、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创造背景,便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2、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整体感知,理解全诗,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4、随学随用,仿照《乡愁》写法学写《童年》。
【说教学过程】:
一、从学过的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名句导入(投放第二张幻灯片。注:开始时投放第一张“大家好”幻灯片)。
二、学生简绍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后,教师总结作者简介(投放第三张幻灯片),进行背景介绍(投放四张幻灯片)。
三、范读全诗(投放第五张幻灯片),划分节奏,标明重、轻音。
四、播放朗读带,体会诗歌感情(点击第五张幻灯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桥朗读的《乡愁》)。
五、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六、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张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画面,教师示例第一节(投放七张幻灯片)后,学生描述后三节,以深层理解全诗内容(投放第八、九、十张幻灯片)。
七、教师示例(投放第十一张幻灯片)后,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欣赏诗歌之“美”,教师总结(投放第十二张幻灯片)。
八、延伸拓展(投放第十三张幻灯片),仿照《乡愁》写法以《童年》为题练习写诗。
九、背诵、小结全诗(投放第十四张幻灯片)。
十、结束本节课(投放第十五张“再见”幻灯片)。
乡愁教学方案 7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希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个人修养、科学研究、人生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几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文体,“诗歌、小说”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体会到了昂扬的爱国激情。
二、单元学习要点:
1、读诗: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生动而意蕴丰富的意象,体会诗人敏感的内心感受和充沛的情感,并掌握一些朗读自由体诗的技巧。
2、两纲教育点:充分运用课文所渗透的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朴素感情,激发学生献身祖国、建设家园的志向。
(3、读小说:深入文本,力求对小说主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4、知识点与能力点:进一步巩固初一所学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三、课程资源分析:
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们刚刚学习过了一个诗歌单元“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能,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涉及这些以前的知识点,更要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入分析。
五、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3.培养学生展开联想领悟诗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愁”,树立爱家爱国意识。
六、教学关键把握:
教学重点:让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主要意象的文化含义。
乡愁教学方案 8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配以画面1
2、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配以画面
3、点出共同的主题思乡之情
(二)讲解余光中《乡愁》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诗歌节奏、朗读重音;(画面3)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同学间读;(画面4)
2、赏析诗歌.
(1)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画面5)
鉴赏诗歌的方法诵读—品味—悟情.
(2)师生讨论a贯穿该诗的线索是什么(画面5)
b诗歌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画面6)
(3)学生练习a用散文的语言叙述诗歌四个小节所描绘的四个画面;
b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
(4)小节诗歌内容;(画面8)
(5)讲解归纳诗歌主题;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画面9)
(三)迁移训练指导创作小诗.
1、鉴赏冰心小诗;
画面10
画面11:
画面12:
画面13:
2、练习学写小诗.(画面14)
要求要有具体形象.
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乡愁教学方案 9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习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
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
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体会感悟,拓展延伸
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课堂小结渲染激情
1、谈收获
六、作业
1、反复吟诵《乡愁四韵》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乡愁四韵》说课
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乡愁教学方案 10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能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使学生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我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确定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五、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和配乐诗朗诵《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六、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七、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八、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歌曲《乡愁》,营造氛围。
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叫《乡愁》,是根据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所谱的曲子。余光中是中国台湾现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早年定居台湾。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大陆与台湾阻隔了50多年。他身居孤岛,对大陆对祖国的思念与日俱增,难以排遣。于是,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一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乡愁》,走进余光中,共同聆听这位沧桑老人的心声。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同时,导语的设计也起到了简介作者的作用。)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领会诗歌。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感受诗歌(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然后齐读三遍。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感悟诗歌。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我将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品析这首诗的意象,进而使学生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进行能力训练。教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我将这样总结:同学们,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充分表现了一个身居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余光中是爱国的,他曾这样说:“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只要唱起‘万里长城万里长···’我就会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还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他曾在文章中这样写到: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同学们,你看到了吗?这分明是一颗赤诚的心,这分明是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下面,让我们再饱含深情,一起诵读这首诗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九、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邮票
船票思家思亲
意象
坟墓升华
海峡思国
【乡愁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乡愁》教学04-18
乡愁的教学04-19
乡愁教学实录03-23
《乡愁》教学实录06-27
《乡愁》教学流程07-15
《乡愁》教学反思11-03
乡愁教学反思11-04
《乡愁》教学实录02-04
课文《乡愁》教学03-22
《乡愁》教学设想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