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小石潭记》教学案例与反思,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一、导入:
师:现在正是秋天。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
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感时”和”恨别”
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
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
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
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付诸笔下。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两分钟后,请大家做一个检查训练,在发给大家的资料上,我把《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给文章标上正确的句读。学生自读,老师巡视并指导。两分钟后合上书本完成训练。
师: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句读划分逐段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正音、句读划分的纠正,并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同学进行朗读以及重点词语的解释落实工作)
课文大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再次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生:先听见水声才看见小潭。
师:对,这水声有什么特点?
生:好听! 如鸣佩环。(板书: 如鸣佩环)
师:是啊,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闻其声已知其美啊!这是进行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比如说:《红楼梦》中凤姐的出场也是如此(幻灯片):“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师:精彩啊!这样就增加了描写的层次,而无论写人写事写景,层次角度一丰富,自然栩栩如生。
师:闻水声,如鸣佩环。大家都说美。那么作者呢?在文中找找看,水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心乐之。
师:找的好,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在这种快乐之中,接下来,作者本段中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蔓……(板书:水、石、树、蔓)
师:啊!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了,潭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冽。(板书: 清冽)
师:石底的特点呢?
生,全石,而且形状多样,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板书: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师: “蒙络摇缀”四个字,写什么景物? (板书: 蒙络摇缀)
生:树和蔓。
师: 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一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简洁而美好,事实上都在紧紧扣住作者此时的心态是……
生:乐。
师:是啊,就在这一段中,作者还是高兴,快乐的,因为他还能寄情于山水。请大家借助黑板上的板书朗读,背诵这一段,语调要求自然轻快。
在学生自读背诵后选择几名同学背诵并加以点评,以鼓励为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最主要的对象是什么?
生:鱼。(板书:鱼)
师:是鱼,主要是写鱼,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描写鱼的同时,其实作者还写了什么景物?虽然没有出现这个景物的具体名字。
生:还有水,清澈的水。
师:是啊,有水,可是你们怎么知道水清澈?在文中找出依据。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还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落实这两个句子的解释)(板书: 皆若空游)
师:找的好!这里写水的清澈是否与前文有照应关系呢?
生:第一段中有“水尤清冽”
师:清澈的水很美丽啊!同学们,假如是你,天天能够在这么清冽的水中生活,你会有什么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感觉?
生:很快乐,很幸福
师:连你都感觉快乐幸福,那么这些鱼应该更幸福了。哈哈。大家看看文中的鱼幸福吗?能找出依据吗?
生: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落实这两个句子的解释) (板书: 相乐)
师:鱼乐什么啊?
生:他们在水里想动就动,想游就游,它们很自由。
生:它们看见人来了,就好像和人做游戏一样,相乐。
师:人怎么知道鱼们一定乐啊。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幻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师:翻译过来就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从容自得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麽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完全是可以确定的。"庄子说:"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一开始你说"你怎麽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实际上是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问我的呀,现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上才知道它的。"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濠梁之辩,庄子以一个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去揣测鱼儿的快乐,而惠子却以一个哲学家的严谨,去探求事实的真实性。于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就出现了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这句话来反驳那些胡乱臆断别人想法的人。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个故事中的哲学意义。请大家结合这个故事和柳宗元文中的描写。你对作者以及他笔下的快乐的鱼还有什么感触吗?
生:我们说鱼快乐是因为柳宗元笔下把鱼写的很快乐
师:那么,柳宗元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生:那也是柳宗元自己瞎猜的。
师:瞎猜?
生:我觉得是柳宗元看见鱼很自由,于是很羡慕。所以就感觉鱼很快乐/
生:其实就是因为柳宗元的心中向往这种快乐才会让作品中的鱼这么快乐的。
师:其实你的意思也还是咱们的主题啊!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是吧?很好!
生:可是我总感觉这段中对鱼的描写虽然说是乐,可是还是不能脱离石潭。隐约还是有些不够快乐。因为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老师应对此时的生成有所控制)
师:有了自己的见解,很好!见仁见智。希望大家在下面的学习里继续开动自己的脑筋。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这时候的柳宗元心情非常复杂。似乎在鱼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既有对快乐的向往又引发了自己的心绪,为后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师:请大家朗读,背诵本段,语调语气的处理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现。
检查背诵效果,直接进入第三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板书: 潭岸不可知其源)
本句稍微有点难度,先逐词翻译。
师:本段的写作对象大家都知道了吧?
生:流入小潭的小溪
师:小溪?呵呵。就先当作是小溪吧。你们感觉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没有?从文章语句来看。
生:比较诡异,有点吓人。
生:好像没有正常小溪的欢畅。
师:是啊是啊,我们一般写小溪都是欢畅的小溪,可是作者写的小溪不一样,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很朦胧。很迷茫。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师:这么朦胧和迷茫。就象什么?
生:作者的人生。
生:作者的前途
生:作者之前的遭遇
生:还有其岸势犬牙差互,为什么要用狗牙来比喻呢?我认为是柳宗元是比喻自己遭受小人陷害。在这里正好用来比喻人生遭遇坎坷出自小人,表达了他对于那些小人的不满和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郁闷。
师:哈哈,很有道理的一家之言啊,以后你可以去专门研究柳宗元了。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说实话,你将了老师一军,因为老师也不知道柳宗元是否真的有这种意图。那么你的这种一家之言是否正确呢?大家有没有办法来验证呢?想想看。
生:我们可以去与网站去查。
生:可以去查阅学者们对柳宗元的研究文章
生:可以写信给大学的教授,提出这种观点,请教授们帮助我们。
师:非常好!能够提出见解是难得的,能够有办法寻找方法来求证,你们就更了不起了!这个工作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做的很好,这对于大家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啊。
师:无论如何,大家已经感觉到这里的描写已经在情感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在前段中美丽欢快的景色描写在这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再往下读。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这一句中,作者在围绕一个字来写,是什么?
生:清。(板书:清)
师:什么意思?
生:凄清,冷清。
师:朗读。多遍朗读。直到朗读到让人心里发冷为止。
师:读了这么多,读得大家也感觉到冷了。大家感觉哪些东西让柳宗元这么冷的啊?
生:竹树环合,寂寥无人,阴森森的
生:石头和水都很冷
生:前面他感怀自己的人生,越想越凄凉。
师:很好啊。哪点最冷?
生:心里的凄凉
师:内心的凄凉啊!!一切景语皆情语。心冷才是最寒的冷啊。结合对作者的简介来看。是什么让作者如此心冷呢?
生讨论
师: 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信心,无比凄苦,难以自抑。这语句正是作者消极心态的写照。
背诵本段。
齐声朗读第四段。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发现没有?作者前后有矛盾。
生:是啊,有这么多人和他一起去,他前面却说寂寥无人。
生:我认为是虽然身边有人,但是他内心是孤独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矛盾。
师:从今天的心理学角度而言,恐怕柳宗元有点……
生:对人生感到了失望,面对挫折无法自拔……。
师: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作者的笔下,本来美丽的山水却变的凄凉?
生:因为柳宗元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凄凉,他借景抒情,所以景色就凄凉了。他棉队失败太软弱了。
师:呵呵。说的好!不过咱们为尊者隐,不要过多批判他老人家啦!但无论如何。柳宗元47岁正值盛年就死去恐怕和他的这种无法摆脱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分不开啊。遭遇挫折的时候,这种态度可取吗?
生议论纷纷
拓展阅读:
师:同为知识分子,同为壮志不酬,同为朝廷贬官。我们不妨再来阅读另外两位文学家的截然不同的游记。
幻灯:《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教师简单讲解文章大意,请同学们自己比较体会三篇作品作者不同心态。
生:感觉范和欧阳在心态上比柳宗元好了很多。
生:柳好象还是放不下,范仲淹可真是以天下为己任,完全忘我了。
生:还是欧阳修最潇洒。尽管身处逆境还在自鸣得意。
师:哈哈。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柳宗元还是个失意的“人”,而范仲淹已经是人中之“圣”了。那么欧阳修的境界,你们说是什么呢?
生:神仙。
师:在这三篇文章中,你们更喜欢哪篇文章?
学生发表意见。
师:那么大家认为在人生中面对挫折的时候,你们是否会采用柳宗元那样的消极心态呢?还是应该保持奋发积极的心态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呵呵,概括的好啊!现在大家能否谈谈这两片文章中的景色描写与《小石潭记》中的景色描写有很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了吗?
生: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 借景抒情的时候,笔下的景色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师:是啊,面对挫折与不如意。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这就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
师: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除了理解了课文大意,理解了作者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了作者的心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讨论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该有一种积极奋发的心态。因此,在这节课后,除了进一步熟练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之外,还要请大家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大家对人生逆境的感触。下课!
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是在杂糅了课堂实录后修改完成的。因此带有了很多课堂的痕迹。
《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的散文名作。柳宗元在人生的失意之时写成了这篇文章,于一片美景之中凄凄惨惨之情表露无遗。在作为一篇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的同时,也给初中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有些老师把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在了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风光上,这是我所不能苟同的。因此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在通过各种方式落实文言基本知识落实阅读文言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我力图能够通过朗读和对文本的理解,使同学们能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通过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这种心态在中国古代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普遍的,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假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本文中的惨淡气象和消极心态会对同学们的人生观取向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感悟到:当人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人应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是面对挫折的正确心态。同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有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加入了一定数量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拓展渗透。试图在一篇课文的学习当中能够有机地渗透入其他相关知识的熏陶,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同学的需求。。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堂课。
在最初的设计之后,我曾经对自己的预设心存忐忑,究竟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理解文章以及相关材料,这些东西是否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过难了。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生成是大大出我意料的。他们对于文章文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远远超越了我本来的想象。对于学生的这些生成,我进行了鼓励,但我最重要的是在鼓励他们对文字能有来自于自己的能自圆其说的理解,这种思路的养成是最珍贵的。
曾经,文言文的背诵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是很令老师们头疼的。但是,在这个课堂上,由于同学们对于文本的理解相当积极主动,这个工作完成的非常顺利。这一点,在课后的检测中也得到了证实。
在上课之前,出于对文章中思想感情的消极因素的考虑,我有意识地设计引导学生能够批判性地理解作者作品。事实证明,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同学们明显地体会到了柳宗元在本文中流露出的消极是不妥当的,并且对自己在人生面对挫折时应有的心态情感或者说人生观取向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一点使我非常欣慰。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在对文言文这种比较复杂而又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学生目前生活的文本的阅读上。庆幸的是,在这节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够有了自己的收获。从课文基本知识技能到最难的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渗透各个方面,所有层次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课后更是有很多同学燃起了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文化现象的研读的热情!
但是,我也认识到,这个教学设计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应该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假如能够更加精心地选择,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最令我感到失败的地方,是在学生提出一家之言时,尽管我引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见黑体处)。可是,学生是有惰性的。从课后情形来看,学生在查询未果之后,并未保持他们在课堂上的热情,去想办法解决疑难。从发展性的视角来看,老师应该加强鼓励与指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做学问的习惯,习得好的研究方法。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与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03-11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05-17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7-15
《小石潭记》反思11-28
小石潭记反思11-3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反思04-20
【推荐】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1-13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热】01-14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精】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