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考点梳理

时间:2023-06-12 11:36:05 梓欣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考点梳理

  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考点梳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4、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5、“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6、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主题)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文章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四、词语解释

  清洌:清凉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寂寥:寂静寥落。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明灭可见 明灭:或现或隐

  五、名句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文: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译文: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使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久坐,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六、语言现象

  通假字

  “见”通“现”。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副词。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冷清,感到凄凉。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而。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作停顿词。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 (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 (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七、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也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短文把景和情联系在一起,从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寂寞与凄凉。从我个人的阅读角度来看,该短文有如下特色:

  一、内容驳杂,题旨鲜明

  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流水声──如鸣珮环),后写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概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引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衬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手法灵活,结构井然

  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文中的景写得是玲珑剔透,精美绝伦。作者无论是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作者写小潭的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在第二自然中作者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了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妙在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又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这是他改革受挫、被贬远方以来从没感觉到的快乐。文章详写以上景物,让人韵味无穷,可见其手法极其灵活。

  全篇从发现小潭,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显得井然有序。

  三、摹形言事,造语典雅

  本文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珮环;第三自然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相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怡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由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也使语言精当贴切,生动而传神。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自身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其清静幽美,而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疾世愤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对现实的不满。

  总之作者采用了察其微,状其物,传其神的手法,把一个小石潭写得出神入化了。此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小石潭记》考点梳理】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01-20

小石潭记教案06-18

小石潭记说课稿06-26

《小石潭记》说课稿06-26

《小石潭记》教案11-15

小石潭记教案12-22

《小石潭记》反思11-28

小石潭记反思11-30

《小石潭记》译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