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的文章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学习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课前准备:读课文,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及写法。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1、了解本文作者,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小石潭记》学案设计3(下载):
下载地址1
《小石潭记》学案18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烘托和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柳宗元 , 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亦称“柳柳州”。 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①全石以为底 为: ⑵1潭西南而望 而:
②为坻,为屿 为: 2乃记之而去 而:
③全石以为底 为: 3隶而从者 而:
⑶ ①卷石底以出 以 ⑷①隶而从者 从:
②以其境过清 以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
⑸①乃记之而去 乃: ②乃不知有汉 乃: 2.词类活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 近岸,卷石底以出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句式
4.古今异义
5.重点词语(书上批注)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文章的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回答。
3.课文时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 朝人,著名的 家。
曾被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__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宋代的欧阳修、苏洵、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曾巩。
2.给加点字注音。
隔篁竹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在选文的第一段中,作者写潭中游鱼,抓住潭小、水清的特点。描写游鱼时动静结合,“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作者暂时忘却世间烦忧、与鱼同乐的情趣。
B选文的第二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勾画。而“不可知其源”更增加了一层神秘。
C选文的第三段写了作者对小石潭的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一个“静”字,将环境的静渗入心神,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D作为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本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文章大量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景物的描写收到了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的效果。
我的收获:
《小石潭记》表格式导学案17
灵乡中学2014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习展示
改错空间
学习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习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 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乐: 可: 清: 从: 以:
而: 差: 见: 游: 环:
为:
2、语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淑尔远逝 斗折蛇行
心乐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异义
记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闻水生
不可久居 鱼可百许头
4、重点句子翻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整体感知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 特点,小石潭给作者 的感受。
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
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
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抓特点,用比喻:
正面、侧面相呼应:
对比描写:
拟人:
移步换景:
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则
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
《小石潭记》教案25(获奖)
小石潭记
旧城中学 张文景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 整体感知
1 听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 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ān 佁然y
俶尔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怆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 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隶而从者 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5 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 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
2 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 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 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小石潭记》说课稿3
《小石潭记》说课稿
十堰竹山茂华中学 王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朗读 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赏读 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3、与柳宗元同游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
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
6、 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 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 “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24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 情)
2、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诵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尔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读,读懂文句
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1)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2)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
(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
3 、补充省略的内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读,概括文意
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
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
“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
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头上面。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
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
2、话题品析活动
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
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
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
课文整体感知,
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四、小结
“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
《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板书设计: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忧愁苦闷
凄 清 凄凉寂寞
附: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该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形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符合中学学习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该是引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确把握教材
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只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
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 “小”;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的。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该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
生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该也是很小的。
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这里猜测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尔远逝,往来翕乎”,可见鱼很小,又只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
生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
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三、教师要恰当地指导
老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应该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应该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
师:我觉得,朗读《小石潭记》要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整齐之美。朗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节奏。“青树翠蔓”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青树/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参差披拂”这个短语朗读时中间可以适当拖长,可以这样读……(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近岸”,短,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扬之美,朗读时要注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知道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老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应该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
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的?
生:“全石以为底”。
师:还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师:还有呢?
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师:还有呢?
(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笑容。学生们低头思考。)
生:“坐潭上”,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谓“坐潭上”应该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
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
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接着,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
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
这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而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12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说小石潭环境的幽寂,同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却说“无人”,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心里面十分忧愁苦闷、凄凉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传递的感觉可以推想出,他所见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记”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贬官后的寂寥、凄凉的心情了。
生3:我反对你的说法,其实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觉。
生2:但是我觉得大的景通常是抒发大的感受,像国破家亡的悲凉,以死报国等伟大的情怀啊之类的,例如《过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适宜于抒发小一点的感受,这是一般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小石潭应该是比较小的。
虽然回答还显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来的一节课更进了一步。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记》说课稿2
《小石潭记》说课稿
兴国第七中学 王文杰
尊敬的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它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作者对景物的描绘肖其貌,传其神,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①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乐、尤、以、为、参差、可、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居。②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永州八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重点:学习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4、教学时间:2课时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要“求实”。
因此,我选择了老师启发引导下的“自主式学习模式”。这种自主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积累——品读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
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西小丘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文化名人。他因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因此,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柳宗元,他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走进他的《小石潭记》。
(因为这段导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导入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二)朗读、感知、品悟
古人云:“三分诗文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
(设计意图:在多重对话中理解文本:学生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品味语言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体味柳宗元情怀与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有创见性地探究与生活进行对话;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在多重对话中达成教学目标。)
1、字正腔圆地去读——读准、读顺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步骤:
①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
②示范朗读。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
2、有板有眼地读——理解、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文意。(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2)理解积累重点词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带着思考去读——品读、悟情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主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柳宗元情怀与作者进行对话,在主问题逐层推进中实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经典,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1、主问题一:柳宗元在小石潭与“自然相晤”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达成情感价值观教育目标。同时,为后面的“悟情”做了铺垫。)
2、问题二: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如何?说说你的理解。
乐——凄(清、寒)
追问:从哪看出了“乐“?又从哪看出了”凄“?
②讨论: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呢?
(插入作者的相关背景来理解体会,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
3、主问题三:小石潭是柳宗元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4、怀着回味去读——诗意、情味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
1、结合课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复述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 “言文并重,文白穿梭”中读得有诗意,读得有情味。)
2、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怀。
(三)作业
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运用、反馈和延伸。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2、推荐阅读余秋雨《柳侯祠》或《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
吕淑湘曾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为了更广更深地走进柳宗元,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所以设计了第二个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的文章】相关文章: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1-28
【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2-20
《小石潭记》《观潮》教学设计12-15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优秀教学设计12-16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11-28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5篇07-05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1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19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汇编15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