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通用5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课怎样才能更加生动吸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讲稿,以供参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1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05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说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一、 引读——与学生对话
1.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2. 破题,理解题目。
二、 初读——与文本对话
1. 读正确,读流利
2. 读出节奏
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地点:黄沙道。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品读——与作者对话
1. 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四、 扩读——与宋词对话
1. 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2. 介绍相关网站
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2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本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选编此文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闲居的喜悦、内心的宁静,激发学生亲近自然。
根据文本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触摸自然”的单元主题,“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要素。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喜悦和内心的宁静。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的喜悦和内心的宁静。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教学中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很少有用心触摸自然地机会,基于这一点,我巧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生走进诗歌米描绘的美丽意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等学法,理解词意感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作者。
本环节旨在检查学生对前两首古诗的背诵情况,因势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出示作者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了解写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正确流利地朗读是读懂古诗的前提,本环节我先请学生自读,读正确读流畅,读准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教师随机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示范,为深入学文扫清障碍。随机出示有关通假字的诗句,深化学生对这一语言现象的了解,突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研读古诗,解意悟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本环节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阙,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诗意。结合诗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解读古诗动静相衬,声色相衬的写作密码,感受乡村夏夜景色之美,在朗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偶遇喜鹊的惊喜与展望丰收的喜悦及内心的宁静。学习下阙时我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诗意。再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说说:词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抓词扣句,推己及人,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词人由最初的喜悦,到山雨降临无处躲雨的焦急,再到峰回路转茅店忽现的喜悦的心路变化过程,体会作者夜游山林之趣。阅读时结合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的学习方法得以践行。“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单元语文要素得以体现。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将本词与《宿建德江》对比阅读,发现其异同,并适时引入有关“月”的诗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学生对“月”这一意象的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引入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词带词,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无奈,让学生对词人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作业是:
1、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将本词改编为一篇小短文。
3、搜集并积累辛弃疾的诗词。读写结合,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七)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应该是袖珍版的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浓缩。因此在板书时我只出示了诗歌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了呈现课堂内容,深化课堂所学,便于学生记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3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想象等来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想了五字课堂教学模式。
1、导
通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
2、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境就呈现在眼前了。
3、赏
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蕴。以诵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
4、悟
在赏析中,体会此人对景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年的喜悦之情。
5、写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境。
六、说板书: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景(美)情(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4
一、说教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
意境。
(二)、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词、默写词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
2、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五、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生: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
师: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回答下半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
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读通词
1、学生自读词。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2)、简介诗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是作者罢官回乡时所作。
(3)、交流讨论:说说词中描写了那些事物?
2、学生带着情感再齐读词。
(三)、读懂词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多媒体煽情:媒体展示夏日夜景。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2、品读下阕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引导想象: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3)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四)、读透词
1、齐读词
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感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词。
(五)、拓展训练
1、选词中的一句话,用画笔画出来。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
(六)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经典的宋词,出自辛弃疾之手。这首词描绘了夏夜乡村行走所见之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等自然意象交织,营造出清幽、静谧又富有生机的乡村氛围,展现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陶醉,同时也蕴含着他壮志未酬寄情山水的复杂心境,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审美价值,为学生打开了解宋词、感受田园风情的一扇窗。
二、说课情
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初步接触古诗词,对诗词韵律、节奏有一定感知,具备一定形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词中深远意境、词人复杂情感的体悟尚浅,且在字词理解、知人论世把握诗词内涵方面仍需引导,需要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深化理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流畅朗读全词,理解重点字词如“别枝”“社林”含义,背诵并默写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词中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四、说课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词意,感受意境,体会借景抒情手法;难点在于洞察词人藏于美景背后壮志难酬的幽微心境,理解景与情的深层交融。
五、说课方法
讲授法明晰知识要点;诵读法以读促悟,感知韵律美;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还原乡村夜景,拉近距离;小组合作探究法激发思维碰撞,深挖内涵。
六、说课程
1. 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宁静夏夜的乡村音效,含蛙鸣、虫叫、风声等,引导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分享所感,顺势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2. 新授(25 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简述辛弃疾生平,强调其爱国情怀与仕途坎坷,为理解词情铺垫。
初读感知(5 分钟):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节奏、韵律,跟读、自读,体会词的音韵美,随后正音释义,理解字词。
精读品析(12 分钟):逐句赏析,提问引导。如“明月别枝惊鹊”,问学生从“惊”字看出什么,借多媒体展示明月高升、鹊鸟惊飞画面,感受动态美;小组讨论词中画面,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意境特点。
悟情探究(5 分钟):抛出问题“词人仅写乡村美景吗”,引导联系背景,体会表面闲适下的无奈,理解借景抒情。
3. 总结归纳(5 分钟)
回顾词意、意境、手法、情感,强调重点,加深记忆。
4. 课堂练习(10 分钟)
出示含字词理解、意境描述、手法判断的练习题,学生作答,教师点评反馈,巩固所学。
5. 作业布置(2 分钟)
背诵默写全诗;以“夏夜乡村”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短文,描绘心中乡村夜景,锻炼写作。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中间写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左侧列重点字词释义
右侧绘词中主要意象简笔画(月、鹊、稻等),下方归纳意境、情感、手法要点
副板书:记录学生精彩发言、易错点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小组讨论时加强引导,确保全员参与;对借景抒情手法可多结合实例剖析,提升学生运用能力,后续教学持续优化。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相关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讲稿10-3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0-1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0-0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讲稿06-1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讲稿08-1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鉴赏10-22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0-17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08-26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