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由来和白话翻译
导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 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以下是小编整理心经的由来和白话翻译,以供参考。
《心经》的由来
关于这篇的由来,佛教界的说法是,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师,在阅读经书时,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为感谢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书,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260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现在教界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法师的译本。
那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有人说他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说是鸟窠和尚。为什么叫鸟窠呢?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
后来,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在如此危险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立即消弭无形。依仗着《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达印度取经,15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佛学经典。《西游记》的故事,便由此而来。故事中向唐僧传授《心经》的这位乌巢禅师,大概就是以鸟窠和尚为原型的吧?
有人说,5000字的《金刚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华,260字的《心经》则是5000字《金刚经》的浓缩精华。所以,一部《心经》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阔。《心经》在中国大约有18种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洁流利清楚。至于《心经》的注疏,自古以来则有100多家,可见《心经》研究之众与传诵之盛。
白话《心经》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译本和注疏呢?因为《心经》很难看懂,所以不断有人在尝试新的译法和注解。我们现在的问题,同样是如何看懂《心经》。最简单的做法,也像《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一样,让各位读者自己去领悟。或者,直接引用某一位高僧的注疏。但是,我发现这两种办法都不合适,因为其中的梵文和宗教术语始终是让读者费解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次完全通俗、完全白话的注疏。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界流行“五不翻”,即:秘密语不翻,如大明咒“、嘛、呢、叭、咪、”;多义语不翻,如罗汉;已有的音译不翻,如波罗蜜多;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不翻;便于意会、避免误解的不翻。因此,让《心经》完全白话,不仅难度很大,而且违例;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但是,我又想,佛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纵然我的大胆破例有百般不是,佛祖也应念我一片赤子之心,以慈颜付诸一笑吧?因此,我就斗胆在这里为各位读者翻译白话《心经》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
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的由来和白话翻译】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白话07-15
白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05
《滕王阁序》白话翻译04-0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文解释11-2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文白话文11-20
11-20
《心经》和禅宗思想11-20
《心经》的修法和行法07-04
心经注音版全文以及翻译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