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主要事迹

时间:2024-09-06 11:16:31 宜欢 辛弃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辛弃疾主要事迹(通用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主要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弃疾主要事迹(通用5篇)

  辛弃疾主要事迹 1

  辛弃疾的个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闸村)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将领。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辛弃疾活捉叛徒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我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我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辛弃疾的童年故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辛弃疾主要事迹 2

  辛弃疾个人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屹然别立一宗”“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 可 拟耶?”其人“负管、乐之才”“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文学作品风格通常是作者人格的体现。揆诸辛弃疾生平事迹,“稼轩之词豪”,乃其文武兼备角色、慷慨豪放性情所决定。

  真英雄,虽万千人吾往矣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乃是辛弃疾一生底色。

  出生之时,家乡山东已为女真族金国占领,少小常随“身在金营心在宋”的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耳濡目染、家风熏陶,并见闻女真统治者的暴虐、沦陷区民不聊生的惨烈,遂立志驱逐外辱、报国雪耻。十四岁领金国乡举,并未选择出仕,一直暗中蓄力,寻找反抗机会。二十二岁时,金主完颜亮带兵南下攻宋,乃聚众两千余人,揭竿而起,并说服另一支起义军首领义端,共同加入耿京的“忠义军”,开启“金戈铁马”、抗金复国的战斗生涯。“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的义端,见利变节,私窃耿京帅印逃奔金军。时任“忠义军”掌书记的辛弃疾,主动请求捉拿叛将,“疾追获之”,义端百般求饶,依然“斩其首归报”。奉耿京之命南下联系归宋事宜期间,张安国受金国许以“济州知府”诱惑,撺掇邵进等人作乱,杀害耿京而率众降金。辛弃疾不顾众寡悬殊,带领五十名壮士,身先士卒冲入拥有五万兵马的金营,当众绑缚叛徒张安国,星夜疾驰渡江,押解到临安问斩。年方二十三岁,便能置生死于度外,勇闯虎穴,缉拿奸恶,并晓以大义,说服一万余名被裹挟投降的将士重返抗金队伍。与仇雠势不两立、“虽万千人,吾往矣”的男儿血性,令人大为振奋,“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有谋略,缕析敌我短与长

  在文恬武嬉、苟且偏安的南宋朝,辛弃疾无疑是卓有胆识的士大夫代表之一。主张“以气为智勇”,因情制宜。笃信“夷狄之强暴不可久安于华夏”,不畏侵略者的强悍而矢志重振山河,攸关中原百姓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其《美芹十论》《九议》,条分战守之策,缕析敌我短长,既指责求和投降派的软弱,又反对急于求成派的草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直书:“始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始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足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俱存也,悲乎”。切齿高宗时秦桧冤杀岳飞等抗金将领、向金屈膝称臣的耻辱;反思孝宗时因张浚之败便一蹶不振、委屈求和的遗憾,世称灼见。提倡士庶相偕,不论尊卑。在分析绍兴后期北方义军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失败原因时,提出“锄犁之民,寡谋而易聚,惧败而轻敌,使之坚战而持久则败矣”,有缺乏远见和韧劲的局限;士大夫“计深虑远,非见王师则未肯轻发”,有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不足。尤其“未肯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囿于尊卑之别,狭隘迂腐,直接导致士庶离析、功亏一篑。主动反省士大夫阶层的弱点并自觉克服,诚然可贵。正基于这种见识,当初毅然加入北方义军,甘居农民起义首领耿京麾下,并成功说服“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的耿京归宋,共图恢复大计。嘉泰四年,南宋准备发动“开禧北伐”,辛弃疾请求参与谋划,因当权宰相韩侂胄虚与委蛇而无果。赴任镇江途中,写下后人誉为辛词“压卷之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敏锐意识到:大战在即,“一片神鸦社鼓”足以放大准备粗疏的瑕疵;用人失妥,或许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可惜“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其洞察之明、忧患之心、警诫之言,淹没于当时急功近利的浪潮之中。次年,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以溃败收场。

  收失地,贯穿人生四十五载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归正人”身份,始终难获重用;妥协派主政,一生多受排挤;不惯“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时病,往往倍显孤独。二十二岁南归,六十八岁辞世,收复中原失地、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贯穿四十五载。前后二十余年放废于林泉,尽管不无“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的愤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落寞、“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的失望,但刻骨未忘“西北有神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时常盼望“西北洗胡沙”“平戎万里”“整顿乾坤”“补天裂”。一旦觅得时机,更殚精竭虑。不乏《美芹十论》《九议》《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请练民兵守淮疏》等克敌之策,常见遣谍至金侦察兵骑数量、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备战之举,更有组成“雄霸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飞虎军等图强之绩。六十四岁之龄,“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欣然上任绍兴府知府和浙东安抚使,全力准备北伐。六十五岁时被宋宁宗召见,壮心未已,“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主动请缨担当北伐大任……遗憾的是,空有满腔民族恨、英雄血,最终未获报国用武地。临殁之际,心有不甘,仍大呼“杀贼!杀贼!”

  秉仁义,号稼轩意在重农

  满怀怜民爱民之意,多有惠民利民之举,充分体现辛弃疾的真实仁义。

  女真贵族视占领区汉民如草芥,是辛弃疾举义抗金的关键诱因;拯救北方同胞于水火,乃其恢复中原的主要动机。因此,南归后,无论谏议主张,还是为政实践,一直坚持“可以息民者息之,可以予民者予之”,把爱惜民力赢得民心作为实现北伐金国、统一河山的前提。任江西提点刑狱,奉命平定茶民暴动,受到朝廷奖励,却并不欣喜于马到功成的政绩。而是剖析朝廷为政之失,上疏:“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其有平盗之兵也。”鲜明指出“贪吏迫使”,百姓“嗷嗷困苦”、走投无路,才是“为盗”原因。六十四岁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奉旨预为北伐之事,但其到任后立刻奏陈“州县害农之甚者,六事”,首先关注的并非征兵筹饷,而是痛惜民力。

  上马则杀敌,下马则安民,辛弃疾不仅有破敌于疆场的勇猛,亦不乏劝耕于垄亩的经略。曾言“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其自号稼轩,意在重农。仕宦生涯,皆奖掖农耕,抑制土地兼并,缩小贫富差距;实行宽征薄敛,减轻底层百姓负担。观其出任滁州知府的事迹,可见一斑。滁州地处偏僻、土壤贫瘠,且屡经兵祸灾荒,城郭已荡然为墟,百姓则编茅结苇,寄居于瓦砾之场,田土荒芜,一片萧条。他到任之后,全部豁免民户此前欠缴课税,减轻此后课税定额,放宽征收期限,汇集流散之民,鼓励力田稼穑。同时,兴筑邸店客舍,吸引外地商贾到滁州置业经营。仅过年余,滁州景象即大为改观:“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辛弃疾主要事迹 3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同时更令他名垂青史的,则是他所写的豪放词。靖康之难后,中原大部分被金人所占领。

  辛弃疾的`祖父为族人所累,未能随宋室南下,出仕于金。辛弃疾因为父亲早亡,幼年就随祖父辛赞读书。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不刻不忘祖国,每逢闲暇之余,就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这便使辛弃疾以后产生了浓烈的爱国思想。

  后来,南宋被金国入侵,这期间北方爆发了大规模的抗金起义。辛弃疾也在济南地区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准备抗金。南宋朝廷对辛弃疾的义军赞赏有加,授予辛弃疾承务郎。

  但是不幸的时,当辛弃疾南下时,义军中的叛徒勾结金国,义军被迫解散。辛弃疾得知后火冒三丈,带领几十名骑兵,长驱数百里,直闯叛徒老窝,将其生擒。

  当时的辛弃疾年仅二十三岁,从此名声大震。“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赞誉,南宋朝廷也对他进行了提拔。

  辛弃疾主要事迹 4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词人、文学家、军事战略家,其人在词作上成就最高,为豪放派代表之一,与另一豪放派代表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所作之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无愧为词中之龙的称号。

  公元1140年,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字幼安,号稼轩。小的时候受学于亳州刘瞻,长大之后因为金兵的不断南侵,感于山河破碎,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一年参加了中原起义军。初时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奉表南归。后因率领五十多人回杀叛徒张安国几万人大军,并且还成功将叛徒擒拿回京交由南宋朝廷处置,从而名扬天下。

  宋高宗感于其功绩,任命其为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乾道八年知滁州,淳熙元年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后又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辛弃疾虽然军事谋略极高,并且具有极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在他任职为国之时,时常会受到他人弹劾,以至于后来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闲置在家的。他中年之时闲置在上饶带湖稼轩庄园内,这才有了他稼轩的号。

  在闲居的这一段时间内,是辛弃疾词作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一期间出现了许多优品佳作,大多都在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感。

  公元1230年,已经步入年老之列的辛弃疾再次被朝廷起复,先后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再次遭遇罢官,最终徒留满腔忧愤之情。

  回到家中的又两年,已经六十八岁的辛弃疾,最终因病去世。据说当时已经身患重病,年老体衰的辛弃疾再次接到了朝廷旨意,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然而身体的病弱,使得辛弃疾满腔壮志不能实现,最终只能遗憾上奏请辞。

  而最然人痛心悲哀的是,辛弃疾最终是因忧愤致病而卒,而在他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杀贼!杀贼!”。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是后世人需要学习的楷模。

  辛弃疾去世之后,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赠少师,谥号忠敏。认为死后的英名绝不是辛弃疾想要的,他想要而渴望的大概是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哪怕马革裹尸也绝不后悔。然而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闲居在家,最终壮志未酬便已身先死。

  辛弃疾主要事迹 5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

  从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弃疾先后担任过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在平定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之后,又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后历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频频的调动与升迁并没有使辛弃疾感到满足,他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但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后来,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被交章弹劾,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台臣王蔺语),罢去所有职务。

  早在淳熙七年(1180年)再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抚使时,辛弃疾便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被罢官时,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在此期间,他还与郑汝谐、杨民瞻、韩元吉等交往,或慷慨激昂,极论世事,或长歌相答,情意深长。同时,他还与朱熹建立了较深的友谊。

  绍熙三年(1192年)至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其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又被劾罢官奉祠。 同年夏,辛弃疾回到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期思瓢泉。 辛弃疾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庆元四年(1198年),辛弃疾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辛弃疾主要事迹】相关文章:

西江月辛弃疾主要内容09-15

李白主要的事迹09-20

王安石的主要事迹11-09

李白的主要事迹03-16

李白的主要事迹简介10-14

永遇乐辛弃疾11-14

辛弃疾简介05-20

辛弃疾名言09-30

辛弃疾的诗句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