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
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⑶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 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 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
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 2、齐声朗读 3、指名朗读 4、熟读背诵 5、配乐朗诵 6、范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 纸质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自由朗读 、齐声朗读 、指名朗读 、熟读背诵 、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早读或课外)
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早读或课外)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三、知识积累(12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遥岑( )远目 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倩( )何人
揾( )英雄泪 舞榭( ) 巷陌( ) 金戈( )元嘉( ) 狼居胥( ) 可堪( ) 佛( )狸祠 拓跋焘( ) 张浚( ) 王玄谟( )
2、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
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运用了 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 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 的情态。
⑷气吞万里:
⑸草草:
⑹北顾:
⑺可堪:
⑻风流:
四、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自主完成“整体感知”1-2题。(8分钟)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答:
2.辛弃疾这两首词的在主旨和风格上有哪些异同点?
答:
五、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钟)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发《辛弃疾词两首》纸质学案。
二、作者简介(内容参见幻灯片2-3) (3分钟)
三、指名朗读、齐声朗读、MP3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早读或课外)
四、精讲并点拨“知识积累”1-3题、“整体感知”1-2题 (答案见幻灯片4-8) (10分钟)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齐声朗读、自由背诵课文《辛弃疾词两首》。
二、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18分钟)
1.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答:
3.试以《水龙吟》这首词为例,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刚健雄放这一独特风格的体会。
答:
4.《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答:
5.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6.“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答:
三、小组讨论(3分钟)
四、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5分钟)
五、自我创新展示(质疑问难)
①题目(要求就课文提问):
②答案(字数在50-100个之间):
教案(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课文《辛弃疾词两首》。(2分钟)
二、指导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18分钟)
三、点拨精讲“问题探究”1-6题(10分钟)(答案见幻灯片9-14)
练案(自主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鸿hóng 水龙吟yín 遥岑远目cén 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 倩何人qiàn 鲈鱼堪脍guì 季鹰归未wèi
C.元嘉jiā 永遇乐lè 舞榭歌台xiè 寻常巷陌mò
D.仓皇huáng 佛狸祠cí 神鸦社鼓gǔ 尚能饭否fǒu
2.下面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鹰------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老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3.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天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具体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写法。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答:
6.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
(答案见幻灯片15-1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
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
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个年头,却一直未受朝廷重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登临纵目,楚天辽阔,江水悠长。),(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多姿的景物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用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力拍打亭上的栏杆。动作细节见心性,手握宝剑却无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无地方使用,只好用拍打栏杆发泄自己的怒气。)
下片赏析:下片抒情。作者用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张翰的典故,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既写了有家难回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杞那样只顾自己买房置地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胸怀。)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桓温的典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北伐无期的失望)(惜流年,悲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揾泪了,表现出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辛弃疾词风的代表作。
五、集体诵读本首词。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登临后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上片欣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吊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洗尽铅华江山依旧)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势如虹,扫平中原)
缅怀两位古代英雄:孙权、刘裕,表达出仰慕之情,颂扬他们所立的赫赫战功,表达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欣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好大喜功,仓皇而败,与先辈的丰功伟绩形成鲜明对照)(刺时政)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引入回忆,战火纷飞的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曾是刘家祖庙,而今被拓跋焘占领祭神赛社,居然被金人占领,奇耻大辱,全被忘记。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感世情无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这个典故,说自己的运气连廉颇还不如,慨叹、呼喊、叹息,苍劲悲壮)(叹不用)
三、小结:这首词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的诉说谢谢胡,简短的语句涵盖丰富的内容,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倾泻而出。
四、用典的作用:
明确:“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在《文心雕龙》)用典可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
五、集体吟诵本首词。
板书:
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06-08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06-08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04-27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02-23
《辛弃疾词两首》提高训练题目03-13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优秀教学设计10-26
《辛弃疾词两首》的学案及答案08-09
初二语文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设计03-02
关于《苏轼词两首》的教学设计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