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
在封建意识形态达到高峰的南宋,儒家思想弥漫着整个社会,理学的发展,更是给社会披上了一件神秘的袈裟。在文以载道、诗歌言志的正统思想笼罩之下的诗作中,以自然景物、儿童趣味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数量并不多,杨万里的诗歌正是以此为特点,读起来自然流畅、清新活泼、妙趣横生,从而自成一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
一、杨万里诗歌中的童趣
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他们的诗大多是静观其物,读之会有一种优雅宁静感,但不易引起我们的欢愉之情。杨万里的诗,有不少是以在大自然中玩耍嬉戏为题材的,诗中处处充满童趣。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1.童“心”之趣
在他的笔墨之中,大自然万物似乎都活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灵性,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有以一颗童心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质朴。
诗中所写的溪水,就像活泼淘气的小孩,扑腾着向前,却被山坡挡住去路。于是,溪水便争吵起来,等到冲出阻碍后,又欢快地流向广阔的大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但赋予溪水生命,同时让读者顿生童心,仿佛身融其中,体会那一丝欢愉之感。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杨万里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他在用孩童的眼睛看待大自然万物。这不得不令人感叹。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用童心感受初夏的闲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荫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口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诗人童心复萌,似乎也变成“捉柳花”的孩童。
杨万里笔下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莫不被赞叹一番、游戏一番,无怪乎姜夔会赞叹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杨万里把物我统一,把物我的喜悦融为一体,带着一颗童心,欣赏到了人与大自然的乐趣,让人们领会了童心童趣的不灭之美。
2.童“眼”之趣
童年是生命的起点,很多美好的回忆都会留在童年。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指出:“儿童文学创作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H艮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杨万里并非有意识地创作儿童诗歌,但是在他那童心不泯的笔下,也有不少诗作,用童“眼”看世界,从儿童视角来展现童趣。
阳春三月,正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诗人抵制不住春天美好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到了山村,映人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金灿灿的油菜花。突然,一阵笑声把诗人的日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可兴奋过度,手一松,机灵的蝴蝶飞走了。等孩童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人菜花丛找不到了。花蝶相映,如此之景,带着孩童的稚气。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荫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油菜花、蝴蝶、泉眼、小荷、小荷上的蜻蜓这些常见之物,都成了诚斋眼中的创作来源。只有孩子才会以那种耐心好奇而又细致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些细小的生物在孩子眼中是那么的新奇和美妙。诗人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在孩童之中寻找灵感,这些微小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才会如此的逼真与纯真。
3.童“乐”之趣
除了童心,杨万里还写了不少儿童游戏的诗。诗人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人其中,和儿童共享喜乐。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媾戏: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孩子如此天真兀邪,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从玩冰中寻找乐趣。字里行间流露…诗人对孩童嬉戏游乐的向往,“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从声音的变化可以看出冰给孩子带来的乐趣,“乐从自然”,令人神往。
在《舟过安仁》中,诗人也是直接把日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奇怪的是,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孩子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两小童模仿成人制造风帆的可爱模样逗乐了诗人,诗人从奇思妙想的小童形象中感悟到那份纯真的快乐。
二、杨万里诗歌中的理趣
1.自然理趣
杨万里是一个心忧百姓、淡泊名利且爱驻足于自然的诗人。当时与陆游、范成大齐名,在宋代诗坛声誉甚高,并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人的推许,采用“活法”无微不至地“斧藻江出,追逐风月”。他怀着一颗童心记录自然万物的同时,往往又不乏对自然哲理性的思考,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不似理学家那样严肃,往往亦庄亦谐,白成风骨。
这首诗写得诙谐幽默,一笔一转,一转一境,令人日不暇接。诗的前半部议论:勾画出下岭人以为下岭不难而产生一种洋洋得意的神态;殊不知,下岭了才发现山岭像有意与自己作对一样,下了一山又一山,而山岭始终拦住下岭人的去路。读来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下岭人的无奈,也可以感受到山岭似乎有一种童子的淘气,颇富趣味性,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莫言”二字,像是白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炊”,“赚”字幽默风趣。行人心日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放”“拦”等词语的运用更引人注日,赋予“万山”人的思想和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一山放出一山拦”,人生在世岂无难,攀过了一山,还有新的“一山”等在那里,生活就是不断攀过“一山”,再被“一山”“难”的过程。
正如篙师行船一样,如果在水流平稳的时候不预先做好过激流险滩的准备,事到临头便手足无措,轻则“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重则桅折船沉,葬身鱼腹,付出血的代价。行船如此,行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生活理趣
诗人在坎坷的仕途人生中,始终用心体味着一种普通人的乐趣,在衣食住行中发现人生的道理,说理如话家常,亦能给人大雅大俗的美学体验。
“蚊子来、看来看去、远处、近处”等口语词直白地录入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中,渚如“手忙脚乱”“东倒西歪”“拖泥带水”“一丝不挂”等俗语也举不胜举,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认真选择的。钱锺书先生对此有精彩的论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他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晋唐以来诗人文人用过的――至少是正史、小说、禅宗语录记载着的――口语。他诚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
纵观诚斋诗作,其关心国事的作品远不及陆游的沉痛,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赶不上范成大的深刻,数量上也相对少,“诚斋体”在立意、选材和风格上虽有独创性,但由于题材的琐屑细小,以致境界不甚开阔,加之作者有时过分追求趣味性、“信手”、“走笔”,致使一些诗作缺乏必要的艺术概括,草率成章;语言有时也不经选择,随便运用,以致后人有“佻巧”“油滑”之讥。清初H留良等《宋诗钞诚斋诗钞》卷首说:“见者无不大笑,呜呼,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但如果从回归童真这一角度看,诚斋体此类诗歌应该受到好评和传扬。因为这些诗歌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世界的天真无邪,纯净善良,这一境界应当认为是诚斋诗格的一个境界,这在中国诗坛上显得弥足珍贵。
拓展阅读:
杨万里轶事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他的作品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翮《寒塘诗话》),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特别是他充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第一次横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亲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沦于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边界,两岸的骨肉乡亲,不能自由往来,心中有无限感慨,写下了不少爱国的诗篇,如:“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初入淮河》)他路经镇江金山时,看到风景如画的金山的亭台变成了专门招待金使烹茶的场所,愤慨地写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霁晓登金山》)的诗句,深深地鞭挞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虞丞相挽词》、《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过扬子江》等诗章,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国,或歌颂抗敌捐躯的将领,或讽刺卖国投敌的权奸,都是万里的名篇。
杨万里诗歌成就
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杨二首》)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迈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黄庭坚)陈(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陶渊明)谢(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吕留良、吴之振、吴自牧《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50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檄风伯》: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的委曲细腻功力。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王幽默的鲜明特点,流转圆美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活泼刺底(刘祁《归潜志》卷8),尤其为人所称道。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得情致深婉,人称胸襟透脱(《鹤林玉露》甲偏卷4)。又如《戏笔》、《擞风伯》、《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夏夜玩月》等,也都写得机智活脱,极有思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人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杨万里一生留下大量抒写爱国忧时情怀诗篇。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因往来江、淮之间,迎送金使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爱国主义诗歌创作表现得最集中、最强烈。如著名的《初人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莺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二(其三〉唱出了灾难深重中爱国士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情感。又如在见到金山吞海亭已成专为金使烹茶的场所时,他发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霁晓登金山》)鞭挝了南宋小朝廷的屈辱和无能。此外如《题吁胎军东南第一山》、《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园,或歌颂抗金将领,或讽刺卖国权奸,都是直抒爱国思想的名篇。
杨万里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象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大多写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如《过扬子江: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说亲自动手汲水煎茶的雅兴,其实是蕴藏着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愤,须参照《雪雾晓登金山》一并领略。杨万里说过: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他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不少也是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如《豫章江牵二首》、《九月十五夜月,细看桂校北茂南缺,未经古人拈出,纪以二绝句》、《月下果饮绝句》、《初丸夜月》等,都写得曲折多讽,意味深长,蕴含着对国家残破、中原未复的深沉郁愤。晚年在《夜读诗卷》中曾沉痛自叙: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其诗中寄寓的深意,值得后人细细咀嚼。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锥便得傲寰衣(《晚春行田南原》)杨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校歌》等,还有《歌舞四时词》、《插秧歌》等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欢乐,《望雨》、《至后入城道中杂兴》等都具有比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
【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相关文章:
杨万里写童趣的诗05-15
浅谈古诗的理趣09-04
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09-29
分析杨万里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07-04
关于童趣的现代诗歌(精选7首)06-07
探讨杨万里诗歌创作的阶段性08-25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10-20
杨万里诗词09-04
杨万里的诗【经典】08-04
杨万里的诗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