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案

时间:2023-04-17 08:20:49 一剪梅 我要投稿

《一剪梅》教案范例

  引言: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其中的代表作就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 《一剪梅》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一剪梅》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一剪梅》教案范例(二)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 —— 情之深、重!

  }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一剪梅》教案】相关文章:

一剪梅李清照优秀教案08-26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教案06-15

《一剪梅》参考教案(通用7篇)10-10

一剪梅李清照优秀教案2篇11-02

一剪梅李清照优秀教案(通用10篇)05-30

《一剪梅》教案设计(通用10篇)11-04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通用6篇)09-24

《一剪梅》诗词11-29

《一剪梅》唐寅05-09

一剪梅李清照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