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书名辨析

时间:2020-11-03 10:44:54 易经 我要投稿

《易经》书名辨析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后人将古籍文献中的“周易”二字添加上书名号所带来的误解,导致易学界长期以来将《易经》、易经、《周易》、周易四个概念混淆使用,造成概念混乱。

《易经》书名辨析

  很多学者使用《周易》(带书名号)来表述古经《易》这本书,甚至常常将不同的概念混同使用:一会儿称《周易》,一会儿称周易;一会儿称《易经》,一会儿称易经。从概念上讲,常常让人弄不清其准确定义。对此,有学者认为,《周易》与《易经》是古经《易》的不同称谓,说的是同一本书。[1]另有学者则持反对的意见,认为《周易》与《易经》两个概念截然不同,但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周易》概念的外延大于《易经》,因为除了《易经》外,还包括《易传》,是《易经》和《易传》的统称;[2]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易经》概念的外延大于《周易》,因为《易经》包括三部分,其中一部是《周易》,另外两部是《连山》和《归藏》。[3]究竟孰是孰非,始终没有定论。这样一种概念混乱、莫衷一是的情况并非个别,在有关易学的著作、论文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而易学界对此并没在意,长期以来一直模棱两可地混沌至今,可在稍微懂得逻辑学知识的人看来,则是贻笑大方。因为如果连最起码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划分清楚,作为概念的科研基础还处于混乱状态,那还有什么学术研究可言呢?甚而至于,由此带来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的误区―― 一些人误将算命先生当成是“《易经》大师”,把研究《易经》的学术成果错当成是“美化巫术”,使得具有完美的哲学思想、朴素的数理科学和中国式的逻辑思维特点的《易经》,与占筮、算命等术数为主要内容的周易预测混淆在一起,黑白难辨,从而使《易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科学价值被贬低。

  笔者经研究后认为,学者及出版者在著作及论文中使用《周易》这一带有书名号的概念属于误解。仅仅多了个书名号,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实际上其中却蕴含着很深的历史辨析及认知问题,可谓大是大非。故而试对此问题作一辨析,与专家学者们商榷。

  一、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

  周文王被商纣王软禁的7年中,“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由此写作出《易》这一大作。但周文王在灭商之前便先期死去。可见,周文王作《易》之时系商代末年,虽然此时周人已经称周,但仅仅是“周国诸侯”,绝不敢称“周朝”。因而此时即使非要以朝代来定书名,也不应用“周”字。

  至西周时,尽管周公旦组织文人对《易》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性的编纂,但仍称其为《易》。因为一直至春秋时,后人自始至终称《易》,无人称《周易》。如《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孔子及其门生所作的“十翼”,称为《易传》,并非称《周易传》,其中所有解古经《易》之语,均称《易》如何如何,未曾有《周易》如何如何的记载。尽管《易》后来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但书名未变,始终称《易》。

  即使到了汉代,众多学者频繁征引《易》,通常也只称“《易》曰”,从未见过“《周易》曰”的字样。如《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h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淮南子・谬称训》:“故《易》曰:‘《剥》之不可以遂尽也,故受之以《复》。’”《说文》释“相”字:“《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乎木。’”《说苑・敬慎篇》:“《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甚至到明清两代,大多数正统学者仍称其为《易》。例如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以上足以证明,春秋时代的学者仍尊周、尚周,甚至自视为大周朝之人,不管是评议还是诠释,都绝对没有必要在《易》之前添加上“周”字。即使汉唐宋至明清,大多数学者均依照前人所述始终称《易》。故而《周易》书名无从说起。

  二、周易之“周”并非与“易”合为书名

  “周易”(没有书名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此记载的“周易”,在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并不多见。当时的古籍中均不会有标点符号,更不可能有书名号。现今译注者及出版者将“周易”加上书名号,[4]实属误解。因为笔者认为,《左传》中的“周易”二字,意指“周朝之《易》”,是“周朝之《易》”的简称。得此结论,除了前面已经举证说明的以外,还有如下三点理由: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涉及的“周”字,多指西周。例如《尚书》中记载:“天休于文王,与我小邦周。”[5]又如《大学》中记载“周虽旧邦,其命惟新。”[6]《左传》“周易”之中的“周”字也应是如此,即意指西周。故而,“周易”之中的“周”字应看作是《易》前面的定语。因为学易之人都知道,在周朝之《易》之前,还有夏朝之易《连山》和商朝之易《归藏》。“周易”这一称谓是当时的史官或其他作者要确定所指的古经易是周朝之《易》。

  其二,按照习惯,后代评前朝之作,为确定“代号”和区分不同朝代的同一类型作品,才有必要添加上“周”,譬如对于西周时期的礼制,后人均简称其为“周礼”。例如《中庸》有记载: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7]这里的“周礼”,意指“周朝之《礼》”,由此绝对不能用带有书名号的《周礼》来表述。②也就是说,如是周朝当朝之作,就无需说“周”,除非是史书,否则就是多此一举。周朝时代所出的不少文化古籍,例如《诗》、《书》、《礼》、《论语》、《大学》、《中庸》等,有哪一个需要在书名前添加上“周”字?而最先涉及“周易”二字的《左传》,恰恰是出自不再认同自身为“周朝之人”、且无人尊周的战国时代的.作者。以前有学者误认为《左传》出自左丘明之手,即春秋之时,实际上,经过专家考证,《左传》成书之最早年代,应在公元前375年郑国灭亡后至公元前 360 年之间。[8]这一时期,虽然在我们现今史学上仍将它确定为“东周”,似乎仍处于“周朝”,但实际上,那时的人们早已认为彻底告别了“周朝”而进入新的朝代。故而《左传》始称“周易”,既可证明《左传》并非出自春秋之时,而是出自无人尊周的战国时代,又能证明“后周朝”时代古人将《易》定出“代号”――“周”,以后人的角度来述说“前朝”之事,这一做法非常合情合理。二者真可谓相辅相成。   其三,无论是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竹简,还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汉初帛书,涉及古经《易》书名的原始记载均为《易》,根本不见带书名号的《周易》表述。

  将“周易”加上书名号,有学者认为古籍中另有出处,依据是《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笔者以为,古籍原文应是“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9]如果加入标点符号的话,应是“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至于《汉书・艺文志》所写的“易经十二篇”,应是意指“《易》与其经传③共十二篇”,而非“《易经》十二篇”。

  三、 《易》被改称《易经》系“出口转内销”

  古经《易》的书名是何时被改称为《易经》的?笔者认为,这应与西方科学家对《易》的理解和翻译有关。

  四个世纪之前,即168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白晋(1656―1730)奉法王派遣来到中国传教,在传教的同时开始研究《易》,后著有《易经大意》(Idea Generalis Doctrinae libri Ye Kin)等著作。1697年,白晋明确地将古经《易》翻译成《易经》,在巴黎以《易经》为题专门作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把《易经》视为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合理、完美的哲学。[10]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首次给予古经《易》科学性的最高评价。自此之后,西方科学家都统一地称中国古经《易》为《易经》。例如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 。”他在《世界哲学史纲》(英译本)中写道:“《易经》此书是被作为中国思维的基本著作,这是由于它是从一和二的抽象开始的,然后对适合于这些抽象思维形式的具体存在去进行探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就如许许多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荣格在肯定《易经》科学价值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了《易经》所代表的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在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上的根本区别。1949年欧洲哲学权威C・G捷恩为英文版《易经》所写的序言中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正是由于西方科学家将中国古经《易》的书名直接翻译成《易经》,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获得了中国众多学者的认同,才使得国内很多学者也习惯将古经《易》的书名改称为《易经》,延续至今。

  四、 《易经》与周易等概念应严格划分

  后人将古籍中的“周易”,误解为书名,甚至以讹传讹,明显缺乏严谨态度。即便是将《易经》和《易传》合在一起称做《周易》也仍不妥,因为《易经》和《易传》两者性质不同、功用不同,所吸收的思想资料不同,逻辑体系也不同;如果“经传不分”,将二者合在一起统称为《周易》,“不利于对两者自身所具有的体系、价值、特点等进行研究。”(174)故而《周易》的表述不符合“经传分开”的逻辑趋势。更有后人对一些易学概念随便使用,造成了概念的混乱。例如有人说:“易经就是《易经》,也是周易或《周易》。”可见,易经、《易经》和周易等概念被混为一谈。

  那么,这些概念应如何作出符合逻辑的严格划分呢?笔者浅见如下:

  《易经》:它的逻辑概念外延最小,系指周文王写的六十四卦的卦辞和周公组织文人集体创作的六十四卦的爻辞并进行系统性编撰的著作全文。共计4986个字。它仅仅指周朝之《易》。表面上看,《易经》中的卦辞、爻辞等部分似乎与占筮不无关系,但从其深层的整体逻辑结构上看,它具有的完美的哲学思想、朴素的数理科学和中国式的逻辑思维特点的价值不容低估。

  易经(不带书名号):它的逻辑概念外延比《易经》要大,系指三部易著:夏朝易――《连山》;商朝易――《归藏》;周朝易――《易经》。

  周易(不带书名号):它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周易概念,为了与广义的周易概念区分开,可使用引号,即“周易”。“周易”概念的外延比《易经》略大,包括《易经》和《易传》,但绝对不可以用《周易》(带书名号)来表述,因为我们谁也没有权利将各自独立成篇的《易经》和《易传》两部书合成一本书。

  广义的周易概念外延最大,除了《易经》和《易传》外,还包括自秦汉、唐宋至明清,历史上所有就《易经》和《易传》进行解读、诠释、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学术著述,以及对易学义理、数理、占术的补充、完善和创新的全部内容,是易学文化始发并延续、学术与应用的统称。在这其中,有一些占筮、算命的内容虽然与科学是大相径庭的,但社会上的很多普通群众甚至也有上层人士却比较喜欢,他们所理解并口口相传的周易,基本上都与中国传统预测的应用相关,也就与占筮、算命等脱不开关系。久而久之,大众对周易二字的理解,占筮、算命的成分已经远远地大于学术理论研究的成分了。

  综上所述,带有书名号的《周易》,不但找不到有理有据的出处,而且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能带来说不清的费解和歧义,它可以说是后来部分学者误解所导致的误用。因此,研易者在表述《易经》时,再用《周易》或周易这一表述,就未免添乱了。学术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不同表述,都各自应有严格的定义,各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本文对一些概念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目的就是要避免费解和疑义。

【《易经》书名辨析】相关文章:

易经讲座(一)何谓易经11-13

易经讲解:《易经》的数10-16

易经的奥秘:易经与家庭11-21

易经入门:学习易经的顺序10-13

易经卦象06-09

易经杂说06-03

易经介绍05-29

感悟《易经》11-27

浅析《易经》11-27